一双冰鞋与三个冰友的故事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rwz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从70年代末开始学滑冰的,这之前都是玩冰车。那时,一到冬天就背着父母与小朋友一起扛着自己做的简陋的冰车去明泽湖。当时看到那些穿着冰鞋在冰上飞舞的人们,自己是再羡慕不过了。常常梦想什么时候能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冰鞋啊!但那时的经济水平别说是冰鞋,就是皮鞋想买一双也不容易啊!有几次在冰场遇到同学或熟人,我也曾红着脸向他们借过冰鞋,跌跌撞撞地滑上一会儿。但也有吃“闭门羹”的时候,没基础不会滑,把人家的冰鞋弄坏了那可不得了啊。
  真正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冰鞋,还要感谢我的三姐。大约是在1980年,三姐找了个对象,因为比我大不上几岁,所以我们比较容易沟通。听说我喜欢滑冰,又买不起冰鞋,就带着我到他哥家,在吊铺上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双已经破旧不堪的冰鞋。因长时间不用,冰刀已锈迹斑斑,而且还大两号,不合适。可这也把我乐得要命啊,拿在手里看来看去,爱不释手。
  也是从那一年的冬天开始,我自豪地背着这双旧冰鞋,去明泽湖滑冰了。因为积极性高涨、又有时间,几次下来,也能趔趔趄趄滑上几圈,当然跤也没少摔。那时,滑得好的人看到后,总是鼓励我说,小心一点,没什么人想学会滑冰不摔跤的。所以自己也在一次次的跌到中不断进步。
  要说我结交的第一个冰友,也是我的启蒙老师,那是1982年的事了。那年我从机车技校毕业,在车间认识了爱运动的孙师傅。孙师傅不到40岁,1.73米的个子, 五官棱角分明,很有陽刚之气。滑冰时,孙师傅喜欢穿一身黑色的毛衣毛裤,在洁白的冰面上,他潇洒地滑行,是那样优美和谐,在当时的滑冰爱好者里孙师傅也算是高手之一呢。
  那时我们厂星期六休息,我就拜孙师傅为师开始较正规地学习滑冰了。什么单脚平衡,重心移动、如何蹬冰、弯道技巧等等让我大开眼界。但一周滑一次不过瘾啊,正好有倒两班的,我就与别的师傅或小兄弟换班,这样滑的时间就多一些了。还别说,在孙师傅的指导下,我也可以跟着师傅滑上几圈。正是通过拜师学滑冰,我与孙师傅也建立了感情。原来他不仅爱滑冰,还喜欢游泳、打乒乓球。别说后来他的这些爱好都对我有很大启发。
  这双借来的旧冰鞋,拉开了我滑冰这一业余爱好的帷幕。但毕竟是双旧冰鞋,又不合适,我开始有点不满足了,萌生了买一双新冰鞋的想法。但那时刚参加工作不久,每月工资38.9块钱。而一双新冰鞋要51块钱啊。况且工资都交给母亲,每月就5块零用钱,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啊。也是凑巧,有一天一个工友说看到有一个体育用品商店处理冰鞋,我就立马去了。一看是库存的冰鞋,还是名牌“黑龙江”的,质量也不错,但价格也不便宜,要38块,正好是一个月的工资,我犹豫了。这时与我一起来的工友说买吧,没有钱我先借给你。于是,我向工友借了30块钱,背着母亲买了这双真正属于自己的梦寐以求的冰鞋。后来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将钱还上。
  俗话说得好,“三分手艺,七分架式”。新冰鞋就是感觉不一样,自穿上新鞋后,在师傅的指导下,加之自己的努力,我的滑冰水平还真提高不少哪。
  每年我都盼着冬天的早日到来。滑冰已成了我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乐无穷。尤其是通过滑冰我结交了一批冰友,而且以中老年冰友居多。
  大器晚成的是冰友董师傅。董师傅今年70岁了,是个非常干练的老人。他是跑远洋的,年轻的时候没时间,从52岁才开始学习滑冰。目前他可以称得上是大连冰上爱好者中年龄最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人之一。十几年前,刚学滑冰时董师傅可下了一番苦工夫,那是风雪无阻。每天第一个来到明泽湖,到中午才走。而且经常是上午练完了,傍晚再来滑一阵子。由于训练刻苦董师傅的滑冰技术提高很快,而且体力非常好,有一次他在明泽湖二百多米长的冰场跑道上滑了一百多圈,用时1小时5分钟,震住了好多人。而且在六十多岁时,他还代表大连参加了省里的比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对他的这种刻苦精神和执著劲很是敬佩,常开玩笑说你就像广告说的: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啊。
  学无止境的是冰友袁师傅。袁师傅是退休职工,1952年开始学滑冰,今年67岁了,是目前仍在冰上飞舞的大连市冰龄最长的冰上爱好者之一。袁师傅的口头禅是滑冰必须要找“感觉”,要滑到老学到老。袁师傅滑冰时包里老是放着几本学滑冰的书,有一本书是60年代出版的,虽然书面已发黄,但保存依然完好。在滑冰的空闲时间里,袁师傅总爱与冰友交流滑冰的体会和技术要领,尤其对如何滑好弯道有独特的见解。看到滑得好的冰友他会大加赞赏,看到有不足之处的冰上爱好者他不厌其烦给予指导,我就从袁师傅的指点中受益匪浅,现在冰友们送给他一个绰号“袁指导”。
  桃李遍冰场的是冰友曹老师。曹老师名气可不小,他有体委颁发的正式的速滑和轮滑教练证书。曹老师今年66岁,十几岁就开始学滑冰了,基本功非常扎实。他最爱打冰球,经常参加区、市组织的冰球比赛。曹老师不仅技术全面,精通速滑和冰球,而且在滑冰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加之曹老师又是热心肠,愿意传帮带,所以五十多岁以后,曹老师的主要精力是教学生。从三四岁的小孩到五六十岁的老人,男的女的,十几年来,他培养了一大批冰上爱好者和轮滑队员。
  我热爱滑冰,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项优雅的高水平的体育运动项目,更是因为通过滑冰我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净化了心灵,更结交了一批执著、刻苦、淳朴、厚道、乐观的冰友——这对我来说就是人生的财富。(请作者速与本刊联系)
   (责编:田茵)
其他文献
陈石林今年81岁,是一位曾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國家领导人修饰照片的修版师。他曾担任新华社摄影部技术组组长、翻修组组长、全国领袖照片工作组长,被我国摄影界称为“暗室宗师”。  陈石林15岁就在照相馆当学徒,还在南京当时最大的摄影公司工作过,因为表现出色,他被老板介绍给张大千、杨延修等进步人士,不但学到了娴熟的技术,还接触到进步的思想。1950年,陈石林毅然从台湾回到北京,报效祖国。  陈
第一眼见到舍增泰,很难把他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厨子舍”联系在一起。他个子不高,略略有些将军肚,一件普通的夹克套在身上,手上捏着一个浅蓝色的横格本,当他走在大街上,和普通的北京老大爺没什么两样。他60岁出头,眼角布满的皱纹,每一条似乎都蓄满了过往生命历程中的忧患。但他的眼神却是年轻活泼的。  600年的家族传承,过往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均在目光流转中一一浮现。  “厨子舍”是典型的家族式传承,
“反季节”这个词汇在当今这个高科技时代大行其道——反季节旅游,反季节栽培,反季节果蔬,反季节花卉,反季节混搭服装……不仅颇得年轻人的青睐,也早已为中老年接受。由于反季节思维,不仅商家在销售中赚取商机,消费者也在别开生面的生活中受益。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大多在诟病“反季节××”违反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比如,反季节蔬菜,从异地种植到利用大棚科技,到被质疑使用了“促熟剂”造成污染。由此人们更联想
那天,老陈又约请我们几个到他家小酌。为此,他骑着电动自行车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内的菜场里采购了一通,又让他的老伴做了几样下酒菜。  老陈叫陈佑群,是我们北影的老摄影师,84岁了,虽然拍了不少影片,但他很少谈这些,却喜欢让我们看小客厅墙上他拍摄的照片,还有他的厚厚的“配照”日记本。这些照片千奇百怪,文字别出心裁,幽默调侃,但是在背后都透出历尽坎坷的无奈和不平。我们起哄说,老都老啦,什么艺术、人生,何必当
烧开水谁不会呢?你一定会问这能有什么问题?把灌满自来水的不锈钢壶或铁壶放到燃气灶上,打开燃气灶,水开关火。有的壶还有水开后就发出响声的设计,那就更简单了。现在,不少家庭使用各式电水瓶,水烧开后,电开关自动就跳了,都很便捷易用。   这一年多,我每天就用一个小电水瓶烧水,冲咖啡泡茶。   近来阅报,一份《参考消息》附了两三版健康知识,比如,“天天饮水学问大”:   作者张熙增提醒,水烧开后,最好再加
由于家父年老多病的缘故,近年来不得不增加了些回乡探亲的安排。  阔别多年的故乡,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如同操劳了一生的家父,已经老了。去年的印象是这样,今年的印象更是这样。  最近的一次回乡,是在炎热而且多灾多难的暑期。喜的是,地处山东南部沂蒙山区的老家,固然炎热难耐,但绝对算得上风调雨顺,花生、玉米等各种农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即。  从我1981年上大学离开到现在,整整30年,一个七八百口人的村庄
不久前,一部聚焦当代都市大龄“剩女”的电视剧《大女当嫁》隆重登陆央视。该剧描写了都市中的白领“剩女”们,在寻找自己另一半时的苦恼与困惑。关于中国“剩女”的话题,再一次成为观众聊天的主题。  据报道,北京的“剩女” 2009年已突破了50万。所谓“剩女”,是那些大龄女青年的一个称号。这些人一般具有高学历和高收入,条件比较优越。媒体文章中都把出现“剩女”的原因,大多归罪于女方。例如“总认为自己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