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ye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落实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是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需要。从教育心理學课程思政的现状出发,以“情绪”一节的课程设计为例,探索教育心理课程思政的思路与方法,旨在实现教育心理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关    键   词]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030-02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价值诉求和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课程内容,引入课程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的教育策略,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教育心理学作为师范生的主干课程,关乎师范生综合职业技能的提升以及合格教师的培养。因此,推进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时代意义
   教育部2018年下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并强调要“强化课程思政”“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关注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将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于课程教学和师生交流互动中,从而提升师范生的个人素养和能力,为培养师范生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奠定基础。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而教育心理学传统教学活动的开展无法助力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师范生。聚焦思政教育和教学活动,改变了课程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原有路向,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之中,填补了专业课程教学在育人环节上的空白,打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从而使全面协同育人落实到细微之处。[2]因此,推进教育心理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有利于培养时代需要的“四有好老师”。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明确价值观导向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清晰完善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思政育人的良好开端。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强课程思政理念,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课程思政目标的充分挖掘是理论知识传授向价值观内化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结合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针对专业教学设定符合课程大纲要求的思政教学目标。
   (二)探索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通过淡化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综合运用视频观看、案例分享、诗歌朗诵、情境讨论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课下依托微信群、QQ群、抖音平台等方式,发布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相关的课程思政资源,加强学生课余时间的无意识学习。线上线下并举,通过多元化的德育手段,引领学生在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培育心理健康、品格优良、行为端正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努力实现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性与育人性的良好统一。
   (三)建构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
   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立德树人”。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从课程整体建设角度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建设以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改革教学资源,以优秀的教学资源带动课程思政的实施。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引导学生对时代相关的教育心理学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课程肩负的促进师范生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均衡发展的责任与义务。
   (四)确立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应多元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评价机制,对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的价值观、情感等课程思政效果元素进行评估,及时反馈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更应注意课程思政的延续性,教育实习实践是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拓展延伸的一部分,在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教育心理学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深入实践,总结思考当代的新课程改革现状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3]在此基础上,学校也应该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监督考核,将课程思政研究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岗位晋升、教师考评等工作中,将课程育人功能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
   三、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教育心理学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下,以“情绪”一节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情绪的定义、情绪的分类、负面情绪三部分内容。教学目标是了解情绪的定义、分类及负面情绪的内涵(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情绪的分类,辨识不同情绪及了解负面情绪产生的缘由(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对负面情绪有正确的认识,学会面对负面情绪及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课程思政目标)。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自主探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新课的导入通过创设情境,以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情绪状态做出回应,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情绪的日常性与重要性。在讲解情绪的定义时,教师以自己聚会时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反应为例,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情绪的深层次含义。
   紧接着以图文的形式呈现出情绪的分类,让学生对不同的情绪状态有直观的认知,并通过观看学生课前自主拍摄的情绪小视频,引发学生对视频主角的情绪辨识,从而引出负面情绪的含义。然后,在讲解“如何面对负面情绪”这一重难点内容时,首先通过对小视频中主角情绪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化解负面情绪的正确方法。其次,结合热点时事新闻引发学生对负面情绪应对方法的思考,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与总结适宜的化解方法。例如,河北一老师上课前“一秒变脸”的新闻事件,教师提醒学生作为教育类专业学生,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用微笑、乐观的态度面对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不仅需要辨识及化解自身的负面情绪,更需要了解小学生的情绪特点,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他们化解负面情绪状态,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用心对待学生,用爱浇灌教育事业,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最后,通过呈现课前学生所完成焦虑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负面情绪状态,能够学会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或利用本节课所学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无忧无虑是不是一件好事?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春期阶段的大学生尽管生理发育近乎完善,但尚未成熟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因外界的变动带给他们焦虑、郁闷、空虚等负面情绪。学会感受情绪,正确辨识情绪,妥善表达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负面情绪,增强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同时,作为未来要成为小学教师的青年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管理自己负面情绪的能力,更应该具备辨识小学生负面情绪的能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指导要求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4]因此,本节课不仅让学生正确认识负面情绪,掌握积极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具有识别情绪、化解负面情绪的能力对教师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辨识情绪,帮助他人,尤其是未来自己作为教师帮助所教学生积极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用爱去实践一名教师的使命。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领域、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但育人的要求是一致的,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良好推进,不仅需要高校教师自觉提升自身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更需要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探索过程中深入挖掘、精心设计,做有温度的教育,真正发挥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张鲲.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与建设路向[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62-166.
   [3]王涛.《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37(2):72-75.
   [4]孙华.用思想引领未来:关于全人教育的反思[J].北京教育(高教),2017(Z1):30-32.
  编辑 司 楠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学科教学知识视角,以《幼儿数学活动指导》“幼儿认识几何形体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在职前教育中有效提升幼儿教师的学科(数学领域)教学知识水平与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专业化提升。  [关 键 词] 学科(领域)教学知识;幼儿数学活动;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
期刊
[摘 要] 近几年随着美术对口高考的不断改革,不论是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还是面临就业的学生,发现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尤为重要。基于此论点展开研究,希望通过提升中职美术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对口单招学生的本科升学率和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关 键 词] 中职美术生;艺术素养;对口高考;就业率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因此把德育融入教学显得十分重要。融入中国人血液的“红色文化”就是很重要的德育,虽然每一位中国人对“红色文化”都不陌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文化”的印记在慢慢淡化,如何让红色文化在每一个时代都能散发出新的光芒,这就是学生,也就是新一代平面设计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不能缺少这一堂“不忘初心——红色文化”课,让具有中国特色
期刊
[摘 要] 基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授业、传道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质量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应该是目标明确多元、科学高效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课堂只有有了活力,才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培养。以淄博电子工程学校2018级和2019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一体,七化融合”中职学校活力课堂建设实践探究,激发中职学校学生
期刊
[摘 要] 在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教育部向全国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改革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分析新背景下中职专业建设的新思路,以柳州二职校物流专业为例,探讨专业建设的发展目标及建设举措。  [关 键 词] 中职物流;智慧物流;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
期刊
[摘 要] 以学校青藤文化中“平凡,但绝不平庸”的核心精神作为价值引领,借助劳动教育这一载体,通过家庭、班级搭建的育人平台,凝集合力,构建双向互动、通力协作的劳动教育模式,实现“以藤励志、以劳化人、家班共振育匠心”的育人目标,培育具备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的青藤匠人。  [关 键 词] 家班共育;劳动教育;青藤文化;匠心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2
期刊
[摘 要] 涉农专业现有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大、难管理、效果不佳,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形势,结合涉农专业需要,创新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以学生家庭为依托搞好实训基地建设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汲取了一些经验,为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 键 词] 涉农专业;学生家庭;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期刊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找到课程思政的落点,对学生适时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并且很好地融入职业素养,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在数控车削加工课程教学中,从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关注、教学评价的尝试等方面,落实课程思政,提升职业素养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职业素养;教学目标;教学
期刊
[摘 要] 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和云教学工具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获取途径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理念,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管理学基础课程为例,借助教育云平台合理应用互联网技术,研究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的路径,深入分析实施效果,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关 键 词] 混合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 上海市教委自2013年起开展“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试点工作”,我校金融事务专业自2017年成为试点专业。通过与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City and Guilds) 建立合作关系,汉化英国行业协会课程体系认证标准和操作细则。我们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探索培养学生“软实力”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尝试。以该项目中的金融营销实务课程为例,探索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