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层组织功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政村治”这一中国乡村基层组织格局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其他文献
一位记者,最近从南京返沪,在南京西站订到了车票,并随付了空调费。不料他去南京站(即东站)上车,所持空调费收据却不管用,还得再交一笔空调费。为此,他深有感慨,在报上载文发问:“一张车票须交两次空调费,这是哪家的规定?”
政治浆糊是个形象的说法,它是说在咱们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有许看似有形的东西,实际上并无形之实。这给中国的政治研究和政治判断带来了很多困难。
10多年前,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农村改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变动.也激活了整争中国社会经济改革的思路。那时,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启动依赖于政策.在乡村范围内便得到了解决。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运行.乡村的发展已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的总体性改革紧密关联.并向我们给于充分的关注和切实的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农村经济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其难题也日益显露出来。
未来中国的政治发展,不仅取决于中国政治体制层面的构建,而且取决于中国人的现代政治素养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后者更具有擞定性的作用。近代以来.民主政治在中国难以发展和完善,根本原因在于不具备民主政治赖以生存的市场经济以及由它塑造的政治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看到中国新的“政治人”正在崛起,他们将向中国的政治民主、政府效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抑制通货膨胀已成为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财政、货币适度从紧的政策相继出台。而治理通胀的政策取向和对政策效果的预期是否合适,取决于对通胀成因及有关政策工具有效性的认识和估价.我们将从最根本的制度因素入手,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政策选择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市场化大潮波及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处于改革前沿的中国农村在现代化道路上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的现象和问题.农民财产关系与身份的变迁对乡村政治秩序有何影响?如何对待乡村宗族势力复兴?如何协调农民与基层政权间的利益?农民心理承受力的变化对乡村政治又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事关中国乡村的稳定和发展。本刊特邀上海部分中青年学者就此展开讨论,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有助于中国农村进一步的改革。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的“民工潮”是一种人口迁移现象。短短几年,从涓涓“盲流”到汹涌“民工潮”.说明这股潮流绝不可小视。单就对乡村秩序的影响而言,它的意义广泛且深远。
农村政治建设涉及的问题很多.关系到中国的长治久安,这里,我只谈对3个问题的看法:
纵观中国历史,国运衰败之时是以农民利益受损为代价的.国运昌盛之时是以农民富足为基础的。一般来讲,中国农民经济上的承受力是比较强的,其心理承受力通常是比较弱的.亡经不起外界的冲击和物质上的诱惑。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农民心理承受力的增强是一个重要方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问题的日益增多、农民心理承受力逐渐减弱,其中的缘由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