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单元导读课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新的课型,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时还涉及学习方法。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导语”看,学习内容和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感受到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导读课,我认为就是确定一个“点”,拉出一条“线”,组成一个“面”。这组课文的“点”就是田园生活,“线”就是本组课文,包括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活动。导读课最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以达到“导”的目的。
主题单元导读课是学习一组课文的起始课,当然也是语文课。那么,如何使导读课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味儿”呢?我在“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的导读课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让语文味洋溢在单元导语中
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就给每一个主题单元设有“导语”,这是一块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单元课文编排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及早做好相关信息的搜集;单元导语教学反馈的资料也为教师的备课找准了起点,提供了“教学设计”的依据,为教师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料作准备。导语就好比茫茫大海中的航灯,为我们指明了“学什么和怎样学的方向”。但少有教师会关注到导语本身,其实大部分导语的语言亲切自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素材。因此,教师在发挥导语作为本主题单元教学“引路人”作用的同时,更应挖掘它在学习语言上“引路人”的作用,体会语言的魅力。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导语用“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这样的排比句开头,为学生描绘了一幅幅乡间迷人的画卷。这样的导语就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范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乡村美景的同时,通过品味、模仿甚至拓展等方法学习语言。当然有的单元导语内涵丰富,有的耐人寻味,有的富含哲理,有的提纲挈领,有的则鼓舞人心……因此,单元导语无论从知识、能力还是情感角度都是极好的语文教学素材,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迁移运用,充分挖掘其“语文味”。
二、让语文味洋溢在课文插图中
我所指的插图既包括与单元导语相匹配的插图,也包括与课文相匹配的插图。不少教师在单元导读课中也会用到这些插图,但大多只让学生或看图猜课题,或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课堂上看似活泼生动,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味。如何利用插图体现导读课中的语文味呢?在“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导读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主欣赏该组课文中的一幅幅插图以及教师和同学课外搜集的田园风光图,让学生选择感触最深的图,用上导语中的句式“在……我会……;在……我会……;在……我会……”谈谈田园风光给你留下的印象,通过插图让远离乡村田园的孩子们走近乡村田园,感受乡村田园,进一步激发热爱乡村之情,在调动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体味了优美的语言,学会了语言的表达。
当然,导读课中运用插图还有很多方法,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也能让导读课“语文味”盎然。
1.以图设境——激发兴趣
利用插图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图画、音乐、语言情境的渲染下,进入到课文内容中,进入到故事情节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的心理。
2.借图寻文——抓住重点
插图往往是一篇课文的“特写镜头”,有的再现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再现故事的高潮,有的再现主人公的形象……因而,利用课文插图寻找课文重点语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的重点。
3.为图命名——走出课文
在学生初读本组课文后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为插图命名,这既是对文本阅读的一次检阅,也为学生创造了不可多得的语文表达的机会。
三、让语文味洋溢在课文题目中
课题,小而言之,是一篇文章的总括;大而言之,是一部著作的灵魂,是文眼,是核心,是文章内容的提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怎样才能通过阅读课题,凸显语文味,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1.拨叶见山
有些课文的题目语义含蓄深刻,学生往往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理解了表层意思就以为学懂了。这时教师要拨开障碍学生思维视线的叶,使学生看见体现课文深层含义的泰山。如教学《麦哨》一课,大部分城里学生对“麦哨”这种充满浓浓乡村气息的事物闻所未闻,也就更无从想象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时孩子们无拘无束吹起麦哨玩耍嬉戏的情形。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了解麦哨是乡下孩子用麦秆制作的特有的“玩具”,陪伴着他们自由自在、天真快乐的童年生活。揭开了这一层迷雾,学生对“麦哨”这一物象有了隐约的感知:它充满了浓浓的乡土味,它代表了孩子们快乐无忧的童年,它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学生不仅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而且对充满麦哨声的乡村孩子的生活也向往不已。因此从认知目标到情感态度目标都有了不小的收获。课未始,语文味已浓矣!
2.锦上添花
要求学生在课文原题目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或几个词。如对《乡下人家》的课题,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读完课文你能给课题加个词吗?如“ (
主题单元导读课是学习一组课文的起始课,当然也是语文课。那么,如何使导读课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味儿”呢?我在“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的导读课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让语文味洋溢在单元导语中
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就给每一个主题单元设有“导语”,这是一块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单元课文编排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及早做好相关信息的搜集;单元导语教学反馈的资料也为教师的备课找准了起点,提供了“教学设计”的依据,为教师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料作准备。导语就好比茫茫大海中的航灯,为我们指明了“学什么和怎样学的方向”。但少有教师会关注到导语本身,其实大部分导语的语言亲切自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素材。因此,教师在发挥导语作为本主题单元教学“引路人”作用的同时,更应挖掘它在学习语言上“引路人”的作用,体会语言的魅力。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导语用“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这样的排比句开头,为学生描绘了一幅幅乡间迷人的画卷。这样的导语就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范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乡村美景的同时,通过品味、模仿甚至拓展等方法学习语言。当然有的单元导语内涵丰富,有的耐人寻味,有的富含哲理,有的提纲挈领,有的则鼓舞人心……因此,单元导语无论从知识、能力还是情感角度都是极好的语文教学素材,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迁移运用,充分挖掘其“语文味”。
二、让语文味洋溢在课文插图中
我所指的插图既包括与单元导语相匹配的插图,也包括与课文相匹配的插图。不少教师在单元导读课中也会用到这些插图,但大多只让学生或看图猜课题,或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课堂上看似活泼生动,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味。如何利用插图体现导读课中的语文味呢?在“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导读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主欣赏该组课文中的一幅幅插图以及教师和同学课外搜集的田园风光图,让学生选择感触最深的图,用上导语中的句式“在……我会……;在……我会……;在……我会……”谈谈田园风光给你留下的印象,通过插图让远离乡村田园的孩子们走近乡村田园,感受乡村田园,进一步激发热爱乡村之情,在调动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体味了优美的语言,学会了语言的表达。
当然,导读课中运用插图还有很多方法,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也能让导读课“语文味”盎然。
1.以图设境——激发兴趣
利用插图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图画、音乐、语言情境的渲染下,进入到课文内容中,进入到故事情节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的心理。
2.借图寻文——抓住重点
插图往往是一篇课文的“特写镜头”,有的再现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再现故事的高潮,有的再现主人公的形象……因而,利用课文插图寻找课文重点语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的重点。
3.为图命名——走出课文
在学生初读本组课文后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为插图命名,这既是对文本阅读的一次检阅,也为学生创造了不可多得的语文表达的机会。
三、让语文味洋溢在课文题目中
课题,小而言之,是一篇文章的总括;大而言之,是一部著作的灵魂,是文眼,是核心,是文章内容的提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怎样才能通过阅读课题,凸显语文味,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1.拨叶见山
有些课文的题目语义含蓄深刻,学生往往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理解了表层意思就以为学懂了。这时教师要拨开障碍学生思维视线的叶,使学生看见体现课文深层含义的泰山。如教学《麦哨》一课,大部分城里学生对“麦哨”这种充满浓浓乡村气息的事物闻所未闻,也就更无从想象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时孩子们无拘无束吹起麦哨玩耍嬉戏的情形。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了解麦哨是乡下孩子用麦秆制作的特有的“玩具”,陪伴着他们自由自在、天真快乐的童年生活。揭开了这一层迷雾,学生对“麦哨”这一物象有了隐约的感知:它充满了浓浓的乡土味,它代表了孩子们快乐无忧的童年,它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学生不仅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而且对充满麦哨声的乡村孩子的生活也向往不已。因此从认知目标到情感态度目标都有了不小的收获。课未始,语文味已浓矣!
2.锦上添花
要求学生在课文原题目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或几个词。如对《乡下人家》的课题,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读完课文你能给课题加个词吗?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