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出语文味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单元导读课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新的课型,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时还涉及学习方法。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导语”看,学习内容和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感受到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导读课,我认为就是确定一个“点”,拉出一条“线”,组成一个“面”。这组课文的“点”就是田园生活,“线”就是本组课文,包括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活动。导读课最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以达到“导”的目的。
  主题单元导读课是学习一组课文的起始课,当然也是语文课。那么,如何使导读课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味儿”呢?我在“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的导读课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让语文味洋溢在单元导语中
  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就给每一个主题单元设有“导语”,这是一块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单元课文编排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及早做好相关信息的搜集;单元导语教学反馈的资料也为教师的备课找准了起点,提供了“教学设计”的依据,为教师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料作准备。导语就好比茫茫大海中的航灯,为我们指明了“学什么和怎样学的方向”。但少有教师会关注到导语本身,其实大部分导语的语言亲切自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素材。因此,教师在发挥导语作为本主题单元教学“引路人”作用的同时,更应挖掘它在学习语言上“引路人”的作用,体会语言的魅力。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导语用“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这样的排比句开头,为学生描绘了一幅幅乡间迷人的画卷。这样的导语就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范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乡村美景的同时,通过品味、模仿甚至拓展等方法学习语言。当然有的单元导语内涵丰富,有的耐人寻味,有的富含哲理,有的提纲挈领,有的则鼓舞人心……因此,单元导语无论从知识、能力还是情感角度都是极好的语文教学素材,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迁移运用,充分挖掘其“语文味”。
  二、让语文味洋溢在课文插图中
  我所指的插图既包括与单元导语相匹配的插图,也包括与课文相匹配的插图。不少教师在单元导读课中也会用到这些插图,但大多只让学生或看图猜课题,或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课堂上看似活泼生动,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味。如何利用插图体现导读课中的语文味呢?在“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导读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主欣赏该组课文中的一幅幅插图以及教师和同学课外搜集的田园风光图,让学生选择感触最深的图,用上导语中的句式“在……我会……;在……我会……;在……我会……”谈谈田园风光给你留下的印象,通过插图让远离乡村田园的孩子们走近乡村田园,感受乡村田园,进一步激发热爱乡村之情,在调动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体味了优美的语言,学会了语言的表达。
  当然,导读课中运用插图还有很多方法,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也能让导读课“语文味”盎然。
  1.以图设境——激发兴趣
  利用插图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图画、音乐、语言情境的渲染下,进入到课文内容中,进入到故事情节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的心理。
  2.借图寻文——抓住重点
  插图往往是一篇课文的“特写镜头”,有的再现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再现故事的高潮,有的再现主人公的形象……因而,利用课文插图寻找课文重点语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的重点。
  3.为图命名——走出课文
  在学生初读本组课文后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为插图命名,这既是对文本阅读的一次检阅,也为学生创造了不可多得的语文表达的机会。
  三、让语文味洋溢在课文题目中
  课题,小而言之,是一篇文章的总括;大而言之,是一部著作的灵魂,是文眼,是核心,是文章内容的提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怎样才能通过阅读课题,凸显语文味,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1.拨叶见山
  有些课文的题目语义含蓄深刻,学生往往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理解了表层意思就以为学懂了。这时教师要拨开障碍学生思维视线的叶,使学生看见体现课文深层含义的泰山。如教学《麦哨》一课,大部分城里学生对“麦哨”这种充满浓浓乡村气息的事物闻所未闻,也就更无从想象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时孩子们无拘无束吹起麦哨玩耍嬉戏的情形。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了解麦哨是乡下孩子用麦秆制作的特有的“玩具”,陪伴着他们自由自在、天真快乐的童年生活。揭开了这一层迷雾,学生对“麦哨”这一物象有了隐约的感知:它充满了浓浓的乡土味,它代表了孩子们快乐无忧的童年,它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学生不仅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而且对充满麦哨声的乡村孩子的生活也向往不已。因此从认知目标到情感态度目标都有了不小的收获。课未始,语文味已浓矣!
  2.锦上添花
  要求学生在课文原题目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或几个词。如对《乡下人家》的课题,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读完课文你能给课题加个词吗?如“ (
其他文献
我的外婆是一个待人热情、爱赶潮流的人。她染的满头黑发不仅为她守住了年龄的秘密,而且凸显了她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性情。  当然,外婆的“潮”不仅表现在染发上,还表现在别的方面。  就拿玩手机来说吧!外婆之前有一个旧手机,今年春节期间,她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亲友们的“抢红包”大战当中。可是由于她的手机太旧,一个“红包”都抢不到。看着大家抢得不亦乐乎,外婆急得直跳脚,拿着手机问我:“南南,怎样才能抢到‘红包’
“世界水日”那一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家源自来水厂参观。  水厂的工作人员带我们看了“家源水厂工艺流程图”后,我们就开始参观啦!  工作人员带我们到了第一站:“臭氧消毒站”。这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三根巨大的水管,中间有三台比人还高大的机器,三十几台钻地机钻地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从工人叔叔的口中,我们知道,这个设备叫“臭氧消毒机”,是一种先进技术设备。一般消毒用氯气,容易造成二次
今天,一场由我们羽毛球班和足球兴趣班展开的足球友谊赛在学校操场进行。  唐教练简单地说了一下比赛规则便宣布比赛开始,还有些犯迷糊的我们就这样和对方踢开了。我方先开球,小A看了看四周,把球一踢,球打着滚快速奔到了我脚下,我惊慌失措地抬起右脚,本想传给我方小B的,可不知怎的,球不听使唤,竟滚到了对方球员脚下,要知道他可是我校足球队队长。只见他接到球后熟练地带球过人,一个,两个,三个,眼看他就要起脚射门
让“剪刀、石头、布”来决定游戏的公平性,恐怕很少没人用过吧!  真没想到,这一最熟悉的方式竟然进入了人教版新教材!  更没想到,这一最熟悉的方式竟然成为课堂中的“陌生人”!  歌星萧亚轩演唱《最熟悉的陌生人》用来表达情感,我却用它来描述这次“慈溪市第十届教坛新秀评比”活动的场景。连续三节课,教师们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方式,即先研究“剪刀、石头、布”的公平性,再拓展到数字、其他生活问题等,大致为以下的
……他像一根针一样戳在那里,孤立无援。更准确地说,他的身体是倾斜的,并且充满了紧张。他手里握着的是自行车的手把。那是一辆锈迹斑斑的不到五成新的自行车,车是城里人很少骑的28型老把式。自行车也是倾斜的,并且和他倾斜的身体构成了支撑。  自行车的后座上,一只塑料奶箱已经向车子的那一边倾斜。捆扎奶箱的弹力绳子形同虚设。奶箱里的奶瓶现在已经混乱不堪,有几支甚至就要掉出来,一副要死要活的挣扎的样子。地上是几
我做了一个捉月亮的网,  今晚就要外出捕猎。  我要飞跑着把它抛向天空,  一定要套住那轮巨大的明月。  第二天,假如天上不见了月亮,  你完全可以这样想:  我已捕到了我的猎物,  把它装进了捉月亮的网。  万一月亮还在发光,  不妨瞧瞧下面,你会看清,  我正在天空自在地打着秋千,  网里的猎物却是个星星。  (李剑波 译)
我的班主任是陈老师。他跟我们相处的时间嘛,到现在也才二百零八天吧。时间不长,可是我每天都在给他加分减分。  陈老师会演“变形记”。上学期他还是我们眼中温文尔雅的白面书生,要多斯文有多斯文,这学期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头“金毛狮王”,原因就在于—他留胡子了!留了胡子的陈老师,要多威猛有多威猛。最重要的是那胡子里头还有几根金色的!我跟同学李睿咬耳朵说:“你看,陈老师的胡子是金色的哦!像不像一只金毛狮?”
写作文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小学作文教学却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费时费力,得来的结果却是小学生怕写作文、厌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套话连篇,有的在写作文时东
【教学理念】  《商量》这一口语交际内容选自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旨在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当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当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当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要与别人商量着解决问题。本课通过听与说双方的互动,培养学生恰当表达、倾听、应对、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1.情境性。口语交际活动主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本课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
学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理想。”这句话一遍又一遍地回响在我的耳畔,心里充满了无限感慨:太极洞内那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水滴,竟然可以把顽石滴穿,真是奇迹啊!  爱迪生不怕困难,发明了电灯;齐白石老先生不顾年老体弱,仍然勤奋练画,画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李时珍翻山越岭,耗尽心血,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