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四川话剧的文化形态:民族文艺的孕化和实践

来源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rushui_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对象的论题提起:时代变动中的独特存在rn要从宏大意义上的文化维度讨论地方话剧这个命题本身是棘手的.本文的论述主体是早期的四川话剧.一般而言,在艺术形式前面加了地方属性的修饰词,就会特别强调其文化地域性特色,地方戏剧本该因其风貌独特的地域性和地方色彩而具有存在意义.民族观念似乎应到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地域背景之下去谈,而不是独论这一地.可是进入20世纪以后,任何重要的戏剧现象都是互文的,是世界与地域相互振动激荡的结果,把个体置于更加宏观的视野中去考量,极为重要.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戏剧都在蓬勃发生,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学习探索,在文化意识上也都有融汇创新,何以要通过四川话剧来谈论这个问题?在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戏剧文化格局中,其独特的价值、地位、贡献何在?
其他文献
为探究大规模在线教学环境下教师数字鸿沟与教师韧性的关系,对粤港澳大湾区1556位城乡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显示,反映数字鸿沟的数字环境与数字素养差异对教师韧性具有显著影响,教学效能在其中存在中介效应.农村教师的数字环境及素养、教学效能与教师韧性相对城镇而言显著更弱,但城乡差异仅在中介效应第二阶段存在显著调节效应,意味着城乡间可能存在与数字环境及素养差异相区别的新数字鸿沟形态.因此,应加强在线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弥合第一、二道数字鸿沟,同时,关注农村教师等群体的教学困境与现实
来自贵州遵义的蹇先艾,“五四”以后离开家乡,侨寓北京读书并从事写作,时间较长,创作丰硕,被视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为数不多的代表作家之一.从贵州新文学的代际传承与文学传统来看,蹇先艾被称为第一代作家中的标志性人物.“乡土文学”的习惯性指认,地域文学开创者的身份,是蹇氏身上最为耀眼的文化标签.大凡从事文学评论或研究的学者,几乎都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对他进行描述与定位.蹇先艾的创作,题材上立足于贵州乡土,文体上以短篇小说见长,跻身全国乡土文学的重要阵营之中.其优势与特征均系于此.
身为鸳鸯蝴蝶派名作家的包天笑曾看过一个令他念念不忘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由西方译介进入中国的福尔摩斯大侦探.后来,包天笑在191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序言中,如此追忆当年魂牵梦萦的感觉:“二十年前,汪康年、梁启超诸君所发行之《时务报》,首载有《福尔摩斯侦探案》,余读而好之,是为吾国译侦探小说之始.嗣后续有译者,而于是福尔摩斯之大名,留我脑界,而福尔摩斯之小影,贮我心目,仿佛真有其神出鬼没之人物.”①根据他的回忆可以推测,20年前令其深受吸引的侦探案应当就是被译员张坤德翻译,相继连载于1896
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服饰,一阶层有一阶层之服饰.服饰是一种叙事,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既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具有社会象征性,又是自我体现的一种手段,是穿着人员文化身份的一个象征.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或阶层,他们经历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时代,在服饰上也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穿着体验.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②知识分子情感丰富,善于思考,充满洞察力.服饰于他们而言,是有内涵与生命的.服饰的变化不仅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是国家价值观、审美观和社会
晚清报章文兴起阶段,对内容的强调超过了对文体本身的关注,以启蒙救国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用报章来阐述时政局势.梁启超将当时的报章文体命名为“时务文体”、“新民体”,其内质均属于政论文.新闻时评的出现是报章文体进入20世纪因时而化的体现,其源头可追溯到梁启超的《清议报》“国文短评”栏目.这一栏目聚焦新近发生的社会事件并有感而发,篇幅较短.较之其他长篇大论,“国闻短评”式的新闻体文章在时效性上更能体现出优势,于是成为报章文体发展的新趋势.进入20世纪20年代,报章文经历了兴起和发展阶段,开启了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与
引言rn长久以来,传统的文学观强调作家的书面文学,对大量不依赖文字书写传统的民间口头说唱文学与活态文学关注不够.就中国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界而言,在搜集、整理与研究民间文艺的过程中,部分学者结合实际提出了新的文艺观.以钟敬文先生为例,他提出有两种民族文学,一种是上层阶级的书本文学,另一种是下层人民的口头文学②.
习惯常指规律性周期重复的行为方式,是个性化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不恰当、多变的日常行为活动,使原本的好习惯负向发展,因而,如何挖掘分析大学生的校园日常行为活动,发现导致其学业失败、成才受阻的习惯并进行相应干预,意义重大且十分迫切.基于校园大数据,提出数据驱动的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可发现、可计算和可干预研究框架.首先,定义“活动-行为-习惯”的层次化表达结构,构建活动的时空语义约束模型,从校园大数据中提取日常活动数据,构建双层条件随机场模型,对活动数据进行自监督分类,从而得到行为信息,进一步构建多片段
小引rn《野草》研究有两条进路.1955年,冯雪峰先生把《野草》的思想情绪归因于“对当时时代环境的反应”②,开启了政治之维的解读模式.1963年,木山英雄先生避开外在现实与深层心理的方法,回到文章与语言本身的逻辑,追踪了鲁迅“主体构建的必然过程”③,开创了文学政治的阐释路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去政治化的氛围中,冯雪峰模式销声匿迹,木山范式被过滤掉政治性,以主体建构的话语样态为国内学界所接受,左右了此后《野草》研究的方向.
“鲁迅研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成熟板块,已成长为一门显学,有着庞大的专业研究队伍和翔实的历史考据基础,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对鲁迅深刻思想发展脉络的解读、鲁迅文本技术和艺术风格的解析、鲁迅传记日记研究、鲁迅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反应态度、作家生活及成长轨迹研究、文化启蒙价值研究、域外鲁迅研究,还有鲁迅的译介研究、文学思潮与论敌论争研究等等,总之,“鲁迅研究”已形成了系统的、层次界面丰富的研究体系.鲁迅研究发展至今,“鲁迅研究史”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价值——张梦阳先生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有关中国近现代文章变革的研究,通常集中在两个方向上:一是变革者对旧式文章及文章观的批判;二是变革者对新式文章的多元化设想与实践.然而有一个问题或许是未曾引起足够重视的:在中国近现代文章变革的过程中,被批判对象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塑了批判者的文章观?新文学家们文章趣味的形成,除了与他们引入的种种文学资源有关外,又在多大程度上肇端于对某些特定风格、观念的排斥?考虑到“五四”文学革命所具有的“先因后创”的特性②,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譬如胡适文风的“精心结构”与“明白清楚”③,固然体现了其对逻辑性的刻意追求,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