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毋庸置疑。而语言则是其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就算穷其一生研究,到头来还是发现自己仅触及其冰山一角而已。
不用说聪慧的祖先的丰富造字法,也不用说千百年来汉字的优化史,单就变化无穷的排序而言,足以能体现汉语丰富的表现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不同的语序可以表述相同的意思。像:打油在此;在此打油;油,在此打。
还有一种回环语序。如: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苏东坡的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这些貌似只是文字的顺序不同而已,其实里面蕴藏着递进、因果等严密的逻辑关系,绝非简单的文字组合排列游戏,需细细品味才可知其中深意。
完全相同的语句或语序可以读出不同的语气,以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
如:“出门小心点!”“出门小——心——点——”就可以读出“恐吓”和“担心、关心”两种意思。
又如:“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学问”。你可断句为“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学问”;也可理解为“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学问”。原句是大学教授写给大学生们的一句话,意在告诫大学生们:在大学固然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的知识,而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这种学问将学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谓言简意赅。
最近有一个笑话。一学霸考完试回家对父母说:“我考完了!”一学渣考完就说:“我考,完了!”幽默之余,不得不折服于中国汉语无尽的想象力和发展活力!
然而,以上种种不同断句方式的语言现象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歧义。所以,汉语的表达与理解还十分讲究特定的语言场景。譬如:鸡不吃了。在餐馆和在养鸡场说这话的含义就迥然不同了。
语言的另一现象是:相同的词语,不同的词序,会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俯拾皆是。熟知的有:将生活禁示语“不可随处小便”加工处理为“小处不可随便”后,便可入大雅之堂了。其含义类似于刘备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宋朝罗大经的“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深刻阐述了自在与成人间的辩证关系。
诙谐指数很高的要数“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了。其过程与结局本没有区别,然前者只陈述事实,后者更强调不屈精神。结果一升一降,一奖一罚,两位将军的命运因使用词序不同而不同。与之相仿的还有“国法难容,但情有可原”与“情有可原,但国法难容”,就因语序不同,从此生死两界。这两例属汉语中的“语(词)义偏后”现象。所以,听话时,要特别在意后者,那多半是流露真意所在。久之,便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和理解方式。
有趣的是,语序变换,也有人弄巧成拙。明人的笔记小说《五杂俎》中就记载了一个故事:唐玄宗时,节度使安禄山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有一天,安禄山给周贽和被封为怀王的儿子送了一盒樱桃,并附了一首诗: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有位大臣读了这首诗,觉得不顺口,就提意见说:“大作写得高妙,但如果能改为‘一半与周贽,一半与怀王’,那就押韵了。”安禄山一听,不仅不接受意见,反而发怒说:“混账!我儿的名字怎能排在周贽之后?”
我国抗战时期,曾流行一句“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一个“紧吃”,形象而又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后方官员的腐败行为,揭示了那些对国家前途命运漠然和对前方将士生命漠视的丑恶行径,与前方战事“吃紧”形成鲜明的比照,可谓一词中的。
类似的语言现象在国外也屡见不鲜。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杰出代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一句座右铭:我/粉碎/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奥地利颓废派作家弗朗士·克夫卡却改成“一个又一个/障碍/粉碎了/我”。类似颠倒主语和宾语,能反映出不同人生观的还有“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等。
汉语的字词句经不断组合排列后,能变幻出结构多样、含义迥异的短语、句子。好好品味一下语序,你一定会觉得汉语实在是魅力无穷啊!
(作者单位:上海市南汇实验学校)
不用说聪慧的祖先的丰富造字法,也不用说千百年来汉字的优化史,单就变化无穷的排序而言,足以能体现汉语丰富的表现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不同的语序可以表述相同的意思。像:打油在此;在此打油;油,在此打。
还有一种回环语序。如: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苏东坡的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这些貌似只是文字的顺序不同而已,其实里面蕴藏着递进、因果等严密的逻辑关系,绝非简单的文字组合排列游戏,需细细品味才可知其中深意。
完全相同的语句或语序可以读出不同的语气,以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
如:“出门小心点!”“出门小——心——点——”就可以读出“恐吓”和“担心、关心”两种意思。
又如:“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学问”。你可断句为“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学问”;也可理解为“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学问”。原句是大学教授写给大学生们的一句话,意在告诫大学生们:在大学固然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的知识,而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这种学问将学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谓言简意赅。
最近有一个笑话。一学霸考完试回家对父母说:“我考完了!”一学渣考完就说:“我考,完了!”幽默之余,不得不折服于中国汉语无尽的想象力和发展活力!
然而,以上种种不同断句方式的语言现象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歧义。所以,汉语的表达与理解还十分讲究特定的语言场景。譬如:鸡不吃了。在餐馆和在养鸡场说这话的含义就迥然不同了。
语言的另一现象是:相同的词语,不同的词序,会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俯拾皆是。熟知的有:将生活禁示语“不可随处小便”加工处理为“小处不可随便”后,便可入大雅之堂了。其含义类似于刘备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宋朝罗大经的“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深刻阐述了自在与成人间的辩证关系。
诙谐指数很高的要数“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了。其过程与结局本没有区别,然前者只陈述事实,后者更强调不屈精神。结果一升一降,一奖一罚,两位将军的命运因使用词序不同而不同。与之相仿的还有“国法难容,但情有可原”与“情有可原,但国法难容”,就因语序不同,从此生死两界。这两例属汉语中的“语(词)义偏后”现象。所以,听话时,要特别在意后者,那多半是流露真意所在。久之,便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和理解方式。
有趣的是,语序变换,也有人弄巧成拙。明人的笔记小说《五杂俎》中就记载了一个故事:唐玄宗时,节度使安禄山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有一天,安禄山给周贽和被封为怀王的儿子送了一盒樱桃,并附了一首诗: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有位大臣读了这首诗,觉得不顺口,就提意见说:“大作写得高妙,但如果能改为‘一半与周贽,一半与怀王’,那就押韵了。”安禄山一听,不仅不接受意见,反而发怒说:“混账!我儿的名字怎能排在周贽之后?”
我国抗战时期,曾流行一句“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一个“紧吃”,形象而又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后方官员的腐败行为,揭示了那些对国家前途命运漠然和对前方将士生命漠视的丑恶行径,与前方战事“吃紧”形成鲜明的比照,可谓一词中的。
类似的语言现象在国外也屡见不鲜。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杰出代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一句座右铭:我/粉碎/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奥地利颓废派作家弗朗士·克夫卡却改成“一个又一个/障碍/粉碎了/我”。类似颠倒主语和宾语,能反映出不同人生观的还有“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等。
汉语的字词句经不断组合排列后,能变幻出结构多样、含义迥异的短语、句子。好好品味一下语序,你一定会觉得汉语实在是魅力无穷啊!
(作者单位:上海市南汇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