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贱伤农”现象,到底应如何图释?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需求法则和供给法则,通过图形正确阐释相关经济现象,是这些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内容,突出了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阐释和探究经济现象能力的考查。2013年全国卷Ⅰ、2016年江苏卷,分别考查图释土豆“丰产不丰收”和“谷贱伤农”的经济现象。这两种现象的本质一样,两道高考题参考答案的图释却不相同。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探究此类经济现象的成因及其正确图释,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谷贱伤农;经济学;图释
  “谷贱伤农”现象,是指在丰收年份,供给增加导致销售困难,农民不得不降价卖粮,最终导致收入不增反降的经济现象。不仅是粮食种植,其他很多农产品生产也是如此,时常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出现“谷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的原因是什么?到底应如何正确图释这些经济现象?
  一、两道高考题的图释竟然不同
  2016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第11题:
  “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句俗语,指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种粮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图1(d 表示需求曲线,s 表示供给曲线)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2013年,文科综合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2题,以“2012年,某县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大增,但市场没有相应扩大,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收入不增反降”为背景,要求考生从四幅图形中,选择土豆“丰产不丰收”的正确答案。图2是参考答案所给图释。
  “谷贱伤农”与“丰产不丰收”,本质上是一样的经济现象。“谷贱”之所以“伤农”,“丰产”之所以“不丰收”,都是因为粮食、土豆等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这些经济现象,都是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供给增加→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收入不增反降。对此类经济现象的正确图释,必须完整表示这一变化过程。
  这两道高考试题参考答案的图释却不一样。不同的图释,会不会都正确呢?
  2016年江苏卷第11题参考答案为C,该图释中,只有两根线——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这样进行图释,既没有反映“丰收导致降价”,也没有反映“降价导致需求增加”,更没有反映“种粮收入反而减少”。这样,无法解释“谷贱”为何 “伤农”,可谓“图不达意”!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2题参考答案的图释(见图2),是否能准确反映土豆“丰产不丰收”呢?由此题的命题情境和设问可知,需要图释土豆丰产后“收入不增反降”。为了方便观察,图3对图2作了进一步细化(P1、Q1分别为供给增加前的价格和需求量;P2、Q2分别为供给增加后的价格和需求量)。总收入=价格(P)×需求量(Q),我们可用不同的价格和需求量所对应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来表示总收入,需求曲线下面阴影部分方框的高是价格P,宽是需求量Q。如果,图3中P2、Q2  二、“谷贱伤农”的原因及正确图释
  我们可采用中点法计算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也就是用变动量除以原先水平与最后水平的中点值(平均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一般而言,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于1,就可以说该商品的需求对价格来说富有弹性,即需求量变化程度大于价格变化程度;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小于1,就可以说该商品的需求对价格来说缺乏弹性,即需求量变化程度小于价格变化程度;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等于1,就意味着该商品拥有单位需求价格弹性,即需求量变化程度等于价格变化程度。
  我们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商品需求弹性的分类。在图4中①②③三种情况下,商品价格都从2单位减少到1单位,商品需求量都从A点变化到B点。在图4①中,价格下降导致需求量从10单位增加到30单位,按中点法计算,其需求价格弹性为1.5;在图4②中,价格下降导致需求量从10单位增加到15单位,按中点法计算,其需求价格弹性为0.6;在图4③中,价格下降导致需求量从10单位增加到20单位,按中点法计算,其需求价格弹性为1。
  如图4所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需求富有弹性(Ed>1)时,价格与总收入反方向变动;当需求缺乏弹性(Ed<1)时,价格与总收入同方向变动;如果需求是单位弹性(Ed=1),无论价格如何变动,总收入守恒。
  粮食、土豆等农产品为生活必需品,它们的需求缺乏弹性(Ed<1)。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在丰收年份,农民只有大幅降价才能将手中的农产品卖出。农产品价格下降的百分比会超过农产品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若政府不托市,就会出现总收入不增反降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的经济现象。
  图2将土豆的需求曲线画成单位弹性,是不科学的,应将其画成缺乏弹性(如图5所示)。因为,图5中P2、Q2  综上所述,2106年江苏卷第11题可作这样的修改:
  “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句俗语,指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种粮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图6中,A项表明减产增收,B项表明减产减收,C项表明增产减收,D项表明增产增收。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当前城乡结合部的中学的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经过整理和分析,呼吁改善和加强城乡结合部中学的音乐教育,希望能为城乡结合部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中学;音乐教育    为了了解城乡结合部中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状况,我对皖西南地区几个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进行了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  一、调查的结果  调查内容及
摘 要:财商又称金融素养,指个人或集体认识、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财商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课程是育人的载体,通过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财商类校本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财商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启迪学生之财智,成就卓越之人生”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财商素养;校本选修课;课程资源  课程是教学的载体,是育人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富有个性和创新性的文章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大胆的探索。  一、观察积累,培养感知能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灵感是长期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爆发的思想火花,所以,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培养感知能力,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1)注重观察身边的事,善于发现,善于感悟。面对学生作文时抓耳挠腮的困窘,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及时抓住鲜活
函数是研究变量及相互联系的数学概念,是变量数学的基础,与数学的其他知识之间有着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揭示并认识这种内在联系,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函数思想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函数思想是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用函数思想解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函数一些性质,解有关求值、解(证)不等式、解方程等问题;二是在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式或构造辅
《虞美人》这首词,写在李煜亡国被俘后,抒发了他被囚禁于汴京时的“故国之思”。其中既有他为失去荣华富贵而流溢的哀叹,也有他因纵情声色以至山河破碎、羁押他乡的悔恨,情调忧伤、消沉。在作品赏析过程中,了解李煜懦弱的性情特点,对把握作品中的抒情意象和主题是大有裨益的。  一、纵情声色的君王  作品痛定思痛,倾吐了词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悲苦辛酸。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借“春花秋月”“小楼东风
俗话说:当好一个班主任难,当好一个差班的班主任更难。那么,如何带好一个差班呢?本人就结合自己连续接手几届较差毕业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首先要调动起全班学生内心深处的拼搏激情  在多数所谓的“差班”中,学生普遍有这样一种心理:我反正就这样了,即使努力也没用。这种心理会使学生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总认为自己不如其他班级的学生,同时无形中也使得学生有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无法走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访谈、问卷回收、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等方法对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实习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力求全面了解首届免费师范生的实习现状,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和实习生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归纳出教育实习优化模式,以期为培养高质量免费师范生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 教育实习;对策建议  2011年9月份开始,2008级免费师范生进入教育实习阶段。教育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把知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如何充分挖掘与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既开展综合性学习,又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种子呢?笔者认为可通过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开展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让那抹中国红拉开文化传承的序幕,让那份中国情结植入学生心中,让那颗中国红心跳跃起来!  关键词:传统节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留存着人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固有的观念:只要教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文化课则不必过多考虑。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家长、学生甚至一些学校、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对学生进行语文、数学、外语等的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导致教师难教文化课、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现象出现。  一、让文化课联系职业岗位的实际  文化课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工具。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遵循两
摘要:笔者对布鲁纳建构主义与叙述的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评价,并从关注知识的建构、依靠背景知识建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举例说明建构主义与叙述原则在医用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建构与叙述;生物教学    布鲁纳的建构主义与叙述教学观盛行于西方。虽然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但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仍深刻地影响和引导着当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建构主义观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