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Steadi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untryside
胡锦涛总书记于去年1月13日亲临三明永安市视察,3月12日又在百忙之中给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两位农民回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一年来,三明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回信精神,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要求,立足当地实际,选准有效载体,大力推进“五大工程”,实施“132计划”,开展“六项服务”,办好“十件实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去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13亿元,增长6.5%,增幅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85元,增长8.9%,增幅居全省第三。
一、以加强领导为保证,形成新农村建设整体合力。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成立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通过召开市委全会、全市农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三次现场会进行具体部署,提出目标任务,明确对策措施,推动工作落实。同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回信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对2006年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进行分解承办抓落实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建立健全领导和部门联系示范村、整治村制度,由挂钩联系县(市、区)的市领导每人挂钩联系一个示范村和一个整治村。切实加大投入力度,采取“财政出一点、挂钩单位挤一点、农民投一点”的办法,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去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农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经费3418万元,同比增长37.43%;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47.3亿元,同比增长41.1%。县、乡、村三级也分别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工作力量,全市上下形成了合力共建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二、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勾画新农村建设美好蓝图。坚持把科学制定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市委召开全会讨论通过了《三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实施纲要(2006—2010年)》,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实施纲要》的要求,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及时制定了专项规划或实施意见。各县(市、区)围绕市里《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积极组织编制新农村建设五年实施意见。全市各个县(市、区)及其乡镇、村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这些都为健康有序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以舆论宣传为先导,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坚持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引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时的重要讲话和给永安市八一村农民回信以及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共识共为。去年2月下旬,市几套班子领导带领市直机关干部,深入各县(市、区)及其乡镇、村开展为期一周的“下基层、访群众、办实事、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全面宣传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并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同时,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以推进“五大工程”为抓手,夯实新农村建设工作基础。坚持通过扎实推进富民工程、基础工程、素质工程、安居工程、保障工程等“五大工程”,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而把农民这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调动起来,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围绕推进“富民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林业、果茶、畜禽等传统优势产业和优质烟叶、笋竹、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以及苗木花卉、药材等新兴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培育了1家国家级、 14家省级、10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4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去年完成总产值68.37亿元,增长25.7%。围绕推进“基础工程”,把更多的建设资金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烟田水路等项目全面完成,投入资金2.9亿元,农田受益面积达24万亩,受益农户8.2万户。围绕推进“素质工程”,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82个,免费为26678名学生发放教科书,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1917万元;指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中小学55所,免收借读费达864.69万元;大力实施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为目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共培训1.56万人;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新建乡村文化活动室560个。围绕推进“安居工程”,全市482个村庄启动了村庄垃圾治理工作,实施“造福工程”异地搬迁安置907户、4050人,1605户灾后重建户已全部进行重建,并在今年元旦前搬入新居。围绕推进“保障工程”,全市对29039户农村低保户、共72560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265万元,做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四个县(市),参加人数达44.62万人。扎实推进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活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居全省前列。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着力抓好党支部、村委会和青年、妇女、民兵、计生协会、治保会、调委会等组织建设,认真做好农村“六大员”队伍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机关干部驻村任职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以实施“132计划”为重点,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在全市每个县(市、区)选择1个镇,开展以“四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建设,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选择30个行政村,开展以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为主要标准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村率先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选择200个行政村,开展以“三清六改”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不断促进农村面貌有大的改观。去年全市实施“132”计划,共投入资金4.85亿元,其中市级试点镇投入资金1.27亿元;市级示范村、整治村投入资金3.58亿元。通过试点镇和示范村、整治村的先试先行、重点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整体推进和亮点凸显。
六、以开展“六项服务”为平台,提高新农村建设服务质量。各级各部门着力从发展规划、项目带动、科技信息、公共事业、金融信贷、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努力营造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良好社会环境。特别是在项目带动服务上,积极组织参加“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招商活动,并组织人员赴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开展农业专场招商和产学研合作活动。去年全市共签约涉农项目286个,利用外资1.51亿美元,利用区外资金26.77亿元。在科技信息服务上,在全市22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片内深入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继续开展乡镇“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建设,稳步推进“村会协作”,进一步健全农业155服务网络。去年全市农业155共受理各类咨询13.89万次,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1668期,受训人数7.49万人次。在公共事业服务上,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卫生系统确定58个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对口帮扶96个乡镇卫生院,组织140支医疗队共1000多人次下乡开展义诊活动,接受义诊咨询人数
3.2万人次;组织市、县两级教育系统挂钩帮扶乡镇中学或中心小学;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力度,新建成“农家店”581个,累计建成674个,覆盖全市97个乡镇、363个行政村,受惠人口88万人。在金融信贷服务上,举办金融生态环境共建暨银企资金供需见面会活动,促进金融部门与农业龙头企业达成贷款融资意向达25.3亿元。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全市林权抵押贷款累计金额16.41亿元,余额10.68亿元。去年全市农业贷款余额66.19亿元,增长13.5%。
七、以办好“十件实事”为突破,增强新农村建设实际成效。把办好“十件实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从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予以倾斜。在农村饮水工程方面,完成257个村的饮水工程建设,受益人口15.5万人。在农村通电工程方面,实施了26个农村“户户通电”工程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电”。在农村路网建设方面,已完成农村公路硬化里程650公里,完成水泥路面427.6公里,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81.9%,居全省第二。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田基本建设项目扎实有效实施,去年完成投资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2%。在水库除险加固与建设方面,全市共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8座,建成小型水库5座,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任务数的120%。在农村沼气工程方面,连续第五年把农村沼气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06年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1992口,首次突破万口大关,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在“村村通”广播工程方面,在86个乡镇、17个行政村安装了圩场广播调频音柱596个,率先在全省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在“村村通”电视工程方面,全市有9个县(市)的自办电视节目信号加入到农村无线数字电视网络系统,偏远村庄的村民可收看到31套数字电视节目。在农村电信工程方面,全市新增农村电话1.32万户、农村宽带10570户,11个农村信息化试点乡镇基本实现了农村信息化。在农民培训工程方面,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万多人,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大农民群众从这“十件实事”中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责编:耿国彪)
胡锦涛总书记于去年1月13日亲临三明永安市视察,3月12日又在百忙之中给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两位农民回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一年来,三明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回信精神,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要求,立足当地实际,选准有效载体,大力推进“五大工程”,实施“132计划”,开展“六项服务”,办好“十件实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去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13亿元,增长6.5%,增幅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85元,增长8.9%,增幅居全省第三。
一、以加强领导为保证,形成新农村建设整体合力。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成立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通过召开市委全会、全市农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三次现场会进行具体部署,提出目标任务,明确对策措施,推动工作落实。同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回信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对2006年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进行分解承办抓落实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建立健全领导和部门联系示范村、整治村制度,由挂钩联系县(市、区)的市领导每人挂钩联系一个示范村和一个整治村。切实加大投入力度,采取“财政出一点、挂钩单位挤一点、农民投一点”的办法,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去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农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经费3418万元,同比增长37.43%;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47.3亿元,同比增长41.1%。县、乡、村三级也分别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工作力量,全市上下形成了合力共建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二、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勾画新农村建设美好蓝图。坚持把科学制定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市委召开全会讨论通过了《三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实施纲要(2006—2010年)》,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实施纲要》的要求,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及时制定了专项规划或实施意见。各县(市、区)围绕市里《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积极组织编制新农村建设五年实施意见。全市各个县(市、区)及其乡镇、村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这些都为健康有序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以舆论宣传为先导,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坚持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引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时的重要讲话和给永安市八一村农民回信以及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共识共为。去年2月下旬,市几套班子领导带领市直机关干部,深入各县(市、区)及其乡镇、村开展为期一周的“下基层、访群众、办实事、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全面宣传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并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同时,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以推进“五大工程”为抓手,夯实新农村建设工作基础。坚持通过扎实推进富民工程、基础工程、素质工程、安居工程、保障工程等“五大工程”,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而把农民这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调动起来,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围绕推进“富民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林业、果茶、畜禽等传统优势产业和优质烟叶、笋竹、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以及苗木花卉、药材等新兴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培育了1家国家级、 14家省级、10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4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去年完成总产值68.37亿元,增长25.7%。围绕推进“基础工程”,把更多的建设资金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烟田水路等项目全面完成,投入资金2.9亿元,农田受益面积达24万亩,受益农户8.2万户。围绕推进“素质工程”,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82个,免费为26678名学生发放教科书,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1917万元;指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中小学55所,免收借读费达864.69万元;大力实施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为目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共培训1.56万人;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新建乡村文化活动室560个。围绕推进“安居工程”,全市482个村庄启动了村庄垃圾治理工作,实施“造福工程”异地搬迁安置907户、4050人,1605户灾后重建户已全部进行重建,并在今年元旦前搬入新居。围绕推进“保障工程”,全市对29039户农村低保户、共72560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265万元,做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四个县(市),参加人数达44.62万人。扎实推进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活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居全省前列。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着力抓好党支部、村委会和青年、妇女、民兵、计生协会、治保会、调委会等组织建设,认真做好农村“六大员”队伍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机关干部驻村任职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以实施“132计划”为重点,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在全市每个县(市、区)选择1个镇,开展以“四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建设,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选择30个行政村,开展以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为主要标准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村率先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选择200个行政村,开展以“三清六改”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不断促进农村面貌有大的改观。去年全市实施“132”计划,共投入资金4.85亿元,其中市级试点镇投入资金1.27亿元;市级示范村、整治村投入资金3.58亿元。通过试点镇和示范村、整治村的先试先行、重点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整体推进和亮点凸显。
六、以开展“六项服务”为平台,提高新农村建设服务质量。各级各部门着力从发展规划、项目带动、科技信息、公共事业、金融信贷、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努力营造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良好社会环境。特别是在项目带动服务上,积极组织参加“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招商活动,并组织人员赴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开展农业专场招商和产学研合作活动。去年全市共签约涉农项目286个,利用外资1.51亿美元,利用区外资金26.77亿元。在科技信息服务上,在全市22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片内深入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继续开展乡镇“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建设,稳步推进“村会协作”,进一步健全农业155服务网络。去年全市农业155共受理各类咨询13.89万次,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1668期,受训人数7.49万人次。在公共事业服务上,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卫生系统确定58个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对口帮扶96个乡镇卫生院,组织140支医疗队共1000多人次下乡开展义诊活动,接受义诊咨询人数
3.2万人次;组织市、县两级教育系统挂钩帮扶乡镇中学或中心小学;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力度,新建成“农家店”581个,累计建成674个,覆盖全市97个乡镇、363个行政村,受惠人口88万人。在金融信贷服务上,举办金融生态环境共建暨银企资金供需见面会活动,促进金融部门与农业龙头企业达成贷款融资意向达25.3亿元。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全市林权抵押贷款累计金额16.41亿元,余额10.68亿元。去年全市农业贷款余额66.19亿元,增长13.5%。
七、以办好“十件实事”为突破,增强新农村建设实际成效。把办好“十件实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从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予以倾斜。在农村饮水工程方面,完成257个村的饮水工程建设,受益人口15.5万人。在农村通电工程方面,实施了26个农村“户户通电”工程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电”。在农村路网建设方面,已完成农村公路硬化里程650公里,完成水泥路面427.6公里,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81.9%,居全省第二。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田基本建设项目扎实有效实施,去年完成投资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2%。在水库除险加固与建设方面,全市共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8座,建成小型水库5座,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任务数的120%。在农村沼气工程方面,连续第五年把农村沼气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06年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1992口,首次突破万口大关,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在“村村通”广播工程方面,在86个乡镇、17个行政村安装了圩场广播调频音柱596个,率先在全省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在“村村通”电视工程方面,全市有9个县(市)的自办电视节目信号加入到农村无线数字电视网络系统,偏远村庄的村民可收看到31套数字电视节目。在农村电信工程方面,全市新增农村电话1.32万户、农村宽带10570户,11个农村信息化试点乡镇基本实现了农村信息化。在农民培训工程方面,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万多人,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大农民群众从这“十件实事”中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责编:耿国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