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呢?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创造欲。
创造力来自于对理想和未来事业的追求,来自于对事物或活动的入迷,来自于忘我的浓厚的兴趣。试想如果苹果不是砸到牛顿的头上,而是落到别人的头上,能有万有引力的发现吗?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可见好奇心和兴趣是创造的内在动力。创造力不能只靠 教师的讲述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充分发挥多种感官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和创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课本中的美文,独有诗情画意的句子,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加以比较、辨析,使创新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又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动为静的功能使本来看不见的东西看得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多媒体手段可以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得到美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为寻求真理思索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
二、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作文教学为例,例如让学生写一篇作文 ---- 《暴雨下》,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下暴雨时激烈的场面;有的学生写的是暴雨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暴雨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教育新理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勇于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创造出新的意象。我在上《天上的街市》一文时,让学生在朗读原文“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后,大胆想象,说出各自天上的街市是怎样子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打开想象的闸门,让思绪在太空遨游,争相说出自己奇特的想法:有的说天街宽敞整洁,路灯是翡翠做支架,水晶石为照明灯泡,一年四季发着耀眼的光芒;有的说王母娘娘坐在瑶池旁,手里捧着又大又红的仙桃,与众仙女有说有笑;有的说在金碧辉煌的超市里陈列着不计其数的珍宝,有万年仙桃,有太上老君的仙丹,有起死回生草,有孙大圣的“筋斗云”,有哪吒的“风火轮”等等。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展开了想象,进行了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在进行了口语训练。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情景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文改写成现代散文等,都可以作为拓宽学生想象空间,为写作奠定基础。
四、精心设计板书,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一篇文章,搞好板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名家都非常重视板书设计,通过板书,让学生对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易于把握文章的结构、主题、技巧等。但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只停留在利用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生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这个层面上,而不善于利用板书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常常先设计出一些简明扼要、富有美感的板书。教学时先不解释,而是要求學生仔细观察,看着板书说说自己对课文某一处的见解。 学生面对直观、形象、富于美感的板书,兴趣高涨,思维活跃,通过板书对课文重新解读,完成了对课文的再创造,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提问、合作、探究、回答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读、写、说的能力。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做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绘制出的封面,进行评比等等。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必多姿多彩。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创造欲。
创造力来自于对理想和未来事业的追求,来自于对事物或活动的入迷,来自于忘我的浓厚的兴趣。试想如果苹果不是砸到牛顿的头上,而是落到别人的头上,能有万有引力的发现吗?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可见好奇心和兴趣是创造的内在动力。创造力不能只靠 教师的讲述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充分发挥多种感官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和创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课本中的美文,独有诗情画意的句子,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加以比较、辨析,使创新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又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动为静的功能使本来看不见的东西看得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多媒体手段可以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得到美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为寻求真理思索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
二、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作文教学为例,例如让学生写一篇作文 ---- 《暴雨下》,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下暴雨时激烈的场面;有的学生写的是暴雨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暴雨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教育新理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勇于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创造出新的意象。我在上《天上的街市》一文时,让学生在朗读原文“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后,大胆想象,说出各自天上的街市是怎样子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打开想象的闸门,让思绪在太空遨游,争相说出自己奇特的想法:有的说天街宽敞整洁,路灯是翡翠做支架,水晶石为照明灯泡,一年四季发着耀眼的光芒;有的说王母娘娘坐在瑶池旁,手里捧着又大又红的仙桃,与众仙女有说有笑;有的说在金碧辉煌的超市里陈列着不计其数的珍宝,有万年仙桃,有太上老君的仙丹,有起死回生草,有孙大圣的“筋斗云”,有哪吒的“风火轮”等等。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展开了想象,进行了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在进行了口语训练。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情景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文改写成现代散文等,都可以作为拓宽学生想象空间,为写作奠定基础。
四、精心设计板书,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一篇文章,搞好板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名家都非常重视板书设计,通过板书,让学生对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易于把握文章的结构、主题、技巧等。但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只停留在利用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生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这个层面上,而不善于利用板书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常常先设计出一些简明扼要、富有美感的板书。教学时先不解释,而是要求學生仔细观察,看着板书说说自己对课文某一处的见解。 学生面对直观、形象、富于美感的板书,兴趣高涨,思维活跃,通过板书对课文重新解读,完成了对课文的再创造,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提问、合作、探究、回答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读、写、说的能力。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做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绘制出的封面,进行评比等等。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必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