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彦修忆陈伯达:他并不想当政客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an0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伯达这个人,可以说是个很聪明、很有才的人。他给我的印象是,才胜于学,学胜于德,德毁于位。
  不知为何威信一落千丈
  陈伯达是以文章上了天,做过几天共产党的第四号人物。但他怎么又从九霄云上掉到地下碰得粉碎的?
  陈伯达不是个政客,他并不想当政客,当政客就要活动,要到处跑,要讲话,他不擅长这些。他正式讲话,五分钟都困难。在延安,我觉得他只想当个政论家,他只希望他的一篇文章出来,得到全党注意,全国注意,他就十分满意了。他一生的文章,没有离开最高的领导,都是受命要写的。他写这种时尚著作,一直到1966年“文革”,他到 《人民日报》,可以当场写出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这是“文化大革命”的第一个无法无天的紧急总动员令,这个口号是颗炸毁全国的原子弹,谁不吃惊?历史证明,这个文章一出来,实际上陈伯达的历史作用也就完了。这个横扫的对象其实包括了他在内。他的作用发挥到了顶点,因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以后,就没有可以再扫荡的东西了。
  所以,不是1971年庐山会议批评他后,他才不重要了,而是在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他实际上就不重要了。不仅如此,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他的活动,反而变成了他的罪行的材料,说他是在为林彪服务,破坏了毛主席的威信,一大堆罪名加在他的头上。“文革”的事,是江青在那里指挥,陈伯达也根本不大会做这些事,只有江青一人敢对陈左一声老夫子,右一声老夫子。其实是挖苦他,轻视他,说他除写几篇文章外,无用了。
  从此,陈伯达就被打倒、被批判了,成了林彪集团头目之一,又成了反革命。
  陈伯达的为人,在延安是很受青年人尊敬的。但是进城后不久,一下子就成为一些人讽刺挖苦的对象了。1951年5月初召开全国第一次宣传会议,后面几个人,有田家英、于光远、黎澍、王宗一、王惠德。这几个人我都特别熟。这几个人还有个特点,说话都比较随便。陈伯达在台上讲了二三十分钟,哪晓得首先就是王宗一发难。王宗一讲话相当尖锐。他说,呵,呵,你看这家伙,又来了,又来了。其他几个人跟着挖苦。当时我感觉到他的威信一落千丈,不是个别人对他,而是宣传部那么多处长们都把他作为笑话。
  除了于光远,在延安时,其他人对他都是很尊敬的,但到了1951年却都挖苦他,我不相信会毫无根据。现在于光远还在,其他人都不在世了。
  我与陈伯达的关系
  我跟陈伯达的关系不多,有一点点直接的个人关系。1941年夏天,也就是开始整风前,他好像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职务,就是以一个重量级的文化人的身份住在延安。据说他曾经是中央党校中国问题研究室主任。如果真是的话,也是挂名,他不大管这些事情的。他一生在什么单位负责,都是个甩手掌柜。
  1939年或者1940年,延安组织了很多研究会,是上面发起的,什么资本论研究会、哲学研究会、马列主义研究会,一大堆。我由马列学院派去参加两个研究会,一个是由陈伯达管的三民主义研究会,一个是由王明管的马列主义研究会。我在三民主义研究会听陈伯达东讲西讲,我们懂什么?就听他讲。
  延安时期,1941年夏起,他担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我就是下面的一个研究人员,我是在经济组。陈伯达对我们的影响就是“个人讲学”。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拿着凳子到他的窑洞里听他漫谈。
  陈伯达住在一个窑洞里,里边有一个小炕,他躺在炕上。我们20来岁,他已经40多岁,是老前辈,胖胖矮矮的,很随便。窑洞里边最多能容十多个人,挤不进去,我们就在外边听他闲吹。他什么都吹,天上,地下,无所不吹。有时候,他会讲一些毛泽东跟他谈的事情。在延安,毛泽东窑洞的座上客有谁?公事以外可以随便谈谈的大概只有一个,即陈伯达,我不知道还有第二个。周恩来、朱德是谈公事,陈伯达不谈公事,陈伯达去是听毛闲聊。毛也需要消遣,也要找人闲聊。陈伯达这个人看书杂,思想也活泼,有时候叫他去。陈伯达对我们讲,毛主席说,曾国藩家书是好东西,应该读。而过去,共产党把曾国藩骂得狗血喷头,还会读你曾国藩的书?陈伯达也说,曾国藩的家书,文字非常漂亮,内容非常实际,这个书读了没有坏处。一般的马列主义者,不仅是我们这些青年,那些40来岁的入党一二十年的,一般对中国的文化是一笔抹杀的,骂曾国藩骂得更厉害。陈伯达一次讲,毛主席提出要“自然而然革命化”。他说,毛主席这个意见很好,完全强迫革命不行,有些事要等,要等它自然而然革命化就好办了。
  总的说来,陈伯达在延安时政治地位不是很高,当时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但是威信高于所有在延安的文化人,远远高于周扬这些人。当时延安的党内党外文化人加起来恐怕有几百个。
  陈伯达在延安整风中的特殊重要性
  延安整风应该从1941年毛主席发表 《改造我们的学习》 算起。大概在1942年前后,陈伯达写了两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对建立毛泽东的崇高威望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这是把党史翻了个个。现在不提它们了,不符史实。实际上,延安时我们多次读过这两篇文章。一篇叫 《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还有一篇叫 《十年内战时期的革命与反革命》 (此书在解放后出单行本时可能更名为 《关于十年内战》)。
  这两篇文章,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上从来就是正确的,他是唯一正确的领袖。这两篇文章,对建立这种观点,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所以,陈伯达在延安整风,在拥护毛,说毛是中国共产党唯一正确的、最高的领袖这方面,他是出了大力的。这两篇文章当时大家拥护,事实上对我们这些小青年坚决拥护毛起了极大的作用。
  蒋介石在1943年发表 《中国之命运》。这本书当然是别人替他写的,讲将来要统一,要建国,要强国,一切归国民党领导,中国的命运,一切都掌握在国民党手中,掌握在蒋介石手里,离开蒋介石,什么都不行。陈伯达奉命写一篇文章,评蒋介石这本书,名 《评中国之命运》。毛主席也改过很多次。这篇文章很好,在延安发表了,占了两三版。陈伯达给我们讲过,写文章要学习梁启超。他很喜欢梁启超的文章。他讲,梁启超说过,写文章笔尖要常带感情,这样的文章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他写文章就很注意这个问题。他的 《评中国之命运》 就是这样,全文充满了革命的感情。这篇文章不是简单地反蒋,拥护共产党。这篇文章我只看过一遍,现在还记得一点。陈伯达讲到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屠杀共产党,讲到蒋介石屠杀的革命者很多,用了三句话,好几十年了,仍然记得。他说:蒋介石杀人流的血“真是太多了,真是太多了,真是太多了”。“真是太多了”,连用了三次,一般用二次,他用了三次,让人无比沉痛。我现在说起来还要流泪,这叫言有尽而悲无穷。陈伯达文章感动人的力量,在共产党成立以来,恐怕也是难得的。用在好的方面,就是 《评中国之命运》,用在极坏的方面,就是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笔尖也带感情,就是:杀,杀,杀。
  陈伯达的教训
  陈伯达还喜欢写毛笔字,他写毛笔字也是个天才。他练字不多,但写得非常之好,又豪放,又潇洒。他的几本小册子的封面,都是他自己写的。那个时候,我们都很佩服他。
  陈伯达这个人,留下的教训是很多的。他十分有才情,但他没有去做学问,他完全为了当时的某种政治的需要服务,只要是这个需要,他个人的上升需要,他就用文章用书籍来响应,改造历史事实来发挥他的论点,而不是把自己的历史论点建立在事实基础上。所以陈伯达的一生,虽然写了那么多东西,今天看来,在学术上有根据,能站得住的,怕很少。
  陈伯达的一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值得一切弄理论史学的人引以为鉴。陈伯达之所以会这样,因为人聪明,但没有很切实的真才实学。如果他要像党内的其他学者,像范文澜一样,一辈子研究学问,他的成就可能会比范文澜这些前辈高得多 (范有大实学,但后来被简单的“阶级斗争论”教义化了)。陈伯达的这一生,其实也不过像苏联的米丁、尤金、维辛斯基、李森科这一类的所谓学者一样 (不过,我认为陈比他们究竟高明得多,因为那些不过是几把刀枪而已),事情一过,东西全部无用,甚至是胡说八道。在学术上没有真正的建树。今天不管陈判没判刑,陈的书的参考价值都还有,但不大。以陈伯达为鉴,可观得失。
  不过,在判刑的人当中,最令人叹息的还是陈伯达,他不是张春桥、姚文元这类东西,他是1927年“四一二”国民党屠杀共产党后加入共产党的。这一点,他自己是引以为骄傲的,他常给我们讲,虽然话说得平淡。可惜,一个人如果不真正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只是为自己的名、自己的位,而不去坚持事实,写多少书都没有用。在当时就有人看穿你这个东西不行,以后更会成为废品。我作为晚辈也算观察了这一类人70多年,我现在觉得任何东西,凡是不合历史事实的,随便你怎么讲,有些当时就被人耻笑,有些最后要破产。我觉得,陈伯达留下的教训非常深刻。一个文化人,一个作家,光赶时髦没有用,最后还要考虑到对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符不符合史实,对不对得起中国人民。
  (选自《老人报》2012年3月14日)
其他文献
乾隆四十七年,这一年,四库全书修撰完毕;这一年,十五阿哥颙琰的第二个儿子在撷芳殿出生,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起来皱巴巴的小婴儿,将成为大清最抠门的皇帝—— 道光。  这一年,乾隆71岁。这位71岁的老人,仍然在除夕夜兴致勃勃地举办了御宴。所用的食材单如下:  猪肉65斤,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大小猪肠各3根。  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3只,关东鹅5只
曹操,司隶校尉;司马懿,御史中丞;西门庆,山东提刑所千户;林如海,巡盐御史……四大名著中这些熟悉的角色,居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监察官。  两千多年的封建监察史,官名众多,制度浩繁,很难一笔写全。恰好国人爱看的四大名著主要讲述的,就是汉唐宋清故事,正是监察制度发展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时期,不妨以此观史。张翼德鞭督邮:汉朝监察初长成  《三国演义》 里有一起官员武斗的事件,督邮遭到张飞 (历史上为
一  1949年4月8日,前两年去国,此时刚刚借道香港回到北京的诗人卞之琳,带着一种应和中国巨变的“十分兴奋”,给远在上海的巴金写去一信:“我已经回到这里,十分兴奋。你知道要是没有这番大变,我是决不肯再回到这个一向喜欢而早成深恶痛绝的地方。年近四十,我决定彻底重新做人……”在说到自己的稿费等情况后,卞之琳突然来了一句:“从文糊涂,暂在医院修养,害得三姐真苦。私交上讲他实在太对不起我,可是我总不愿对
我接触夏衍书信是在1995年,他刚刚去世不久,有杂志约稿希望刊登有关我祖父的佚文遗稿,那时候,《夏衍全集》的编辑工作在他生前已搁浅,何时出版遥遥无期。我觉得,不如先做一些资料的征集整理工作。于是我就从征集书信开始做起,因为当时与我祖父同辈的亲朋故旧还有很多人在世,但也已经风烛残年,这项工作相当于是与时间赛跑的抢救工程。  我的这一想法虽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这项工作没有多久就因故停了下来,非常可惜,
(一)  由于准备充分,再加上有接收石家庄、沈阳甚至南京等城市的经验,上海接收得非常顺利。  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陈毅任市长,曾山、潘汉年、韦悫为副市长。在上海还没有完全解放时,经我党地下工作者的联系和帮助,5月25日凌晨,代市长赵祖康先生率领原市府人员悬挂白旗以示投诚,并为维持治安、保护档案、财产安全做了有益的工作。赵祖康是著名的道路和市政工程专家,原任上海工务局局长。国民党逃跑
1942年5月2日至10日,为庆祝“满洲帝国”十周年,周作人作为汪精卫的随员,赴伪满访问。后又于5月11日下午随汪精卫乘机抵达南京,此后几天一直在南京参加宴请、发表演讲等,直到14日下午乘车北返。这是周作人在时隔35年后重返南京,于他个人而言,自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而对于当时略显沉寂的南京文坛来说,其意义更是非同小可。然而,对于周作人的此次南京之行,各类研究著作并没有给以太多关注。止庵《周作人传》
“一眨眼不知过了多少时光,我们外行的推测完全破产,做政客的倒还是做政客,做科学家的一变而为皇英的高等华人,再变而为孙联帅(即军阀孙传芳) 的淞沪督办,讨赤军兴,便在上海杀戮学生工人了。丁文江一个人堕落不足责,科学的人生观本身也没有罪,但因丁文江而使我们对于中国讲科学人生观的人开始怀疑,则丁文江之罪大矣。古人云:‘言之匪难,行之维艰。’好做文章或出文存的人切须留意,要预先扪心细想将来会不会露出马脚来
叶圣陶 (1894年—1988年):生于江苏苏州,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教育、编辑出版,参与社会活动。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永和:叶圣陶之孙。1952年生于北京,退休后,他开始参与整理祖父的日记与书信。近日,叶圣陶书信、日记、诗文集 《我与四川》 再版,叶永和与姐姐叶小沫重游四川。  叶永和的家在北京的西边,爷爷叶圣陶的痕迹无处不在。正对大门的餐厅墙上,挂着叶圣陶白眉毛白胡须的刺绣像;餐
摘 要:面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笔者通过支教期间在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各受援学校加强教师职业幸福感教育、搭建教师双向交流平台、鼓励教师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帮助教师提升资源利用意识等方面尝试,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上做出了一些有效探索。  關键词:专业发展;职业幸福;双向交流;自我发展;资源利用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化进程并不令人满意,这在乡村
梁启超的“失望和厌倦”  1913年,在杨度与梁启超不约而同的举荐下,袁世凯于9月封蔡锷为“昭威将军”,同时召其进京。  蔡锷到北京之时,正是熊希龄为总理,以进步党人为基干组成“名流内阁”,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之时。大家对袁世凯都存在好感和希望。蔡锷到京,来往最多的就是其恩师梁启超和老乡兼老友杨度。但好景不长,袁世凯下令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解散国民党,使议会陷于瘫痪。1914年2月,熊希龄、梁启超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