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路径在高职护生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89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临床教学路径在高职护生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选取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实习的70名高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将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人.其中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研究组护生则采用临床路径带教模式.在试验结束后,统计两组护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操作技能考试、护理能力评定及满意度调查.在对比两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熟练程度及护理能力后,发现实施教学路径的研究组护生的临床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护理相关技能的熟练程度明显优于采用普通实验教学的对照组护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采用教学路径带教模式的研究组护生的教学效果比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对照组护生的教学效果好(P<0.05),且研究组护生对实习过程的学习情况的满意度更高.由此可知,教学路径在高职护生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护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练程度,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对护生的学习和护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益处,能够增加护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其他文献
生理科学实验是一门融合了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和药理学实验三大模块的实践性的实验操作课程,旨在锻炼医学生的操作水平.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完成实验操作,促进学习自主性,广东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率先在生理学实验模块中探索重构教学过程,在机能学的实验中引入翻转课堂.经过教师实际上课感受反馈及分析前后两届学生的实验操作完成情况,在生理科学实验中运用翻转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操作明显改善,学习自主性显著增强.
生态学课程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也是生物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多、范围广,但课时量不多.为弥补课堂课时的不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以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生态学教学为例,根据前期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改革,选择十个章节的内容设置微课,用于学生课外预习和复习,详细介绍了生态学微课设置的目的、内容及预期效果,期望可以为改善生态学的教学效果提供帮助.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更重要的,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收获了成长,在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增强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此加以分析和总结,可为学科竞赛的深入开展、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以及理论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新的案例支撑.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任务是一流本科教育,而与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流本科建设的核心.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建设基础和“三海一核”发展定位,开展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推进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双一流”建设,更好地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为我国其他兄弟院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了借鉴.
“运筹学”课程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筹学”课程建设需注重应用案例库、软件操作库和问答库等资源库的建设,并提升师生互动,实现正反馈式全链条培养.教学组应善于从中国共产党各种优良的精神中汲取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运筹学”课堂;从具体专业案例出发,抽象运筹优化问题,并将商学两用优化软件引入课堂;设计优质问答库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组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运筹学”与其他课程知识的衔接,通过在线调查问卷等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利用实际案例与科技竞赛等提高运用运筹学的知识能力.通过教改,进一步提升学
2017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两份文件中都有“服务”两个字,但是在实践环节,学校更多将其当作“任务”来完成,因此出现了学生“饿肚子”“不快乐”“兴趣爱好得不到施展”等问题,导致很多有托管需求的家庭,不得不放弃申请这项服务.只有理清学校在校内延伸托管期间的职责问题,化被动为主动,化“任务”为“服务”,并且主动与家长沟通才能提高校内延伸托管服务的质量,增强家长的满意度和社会的幸福感.
随着中国教育实力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并成为推进学科或学校国际化的重要举措.然而,全英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学队伍、教材资源不完善,以及语言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问题,亟待对全英文教学进行思考和提高.以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全球气候变化概论”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全英文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课前预习和引入“助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数字电子技术作为电子时代的支撑技术,在全球电子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在理解电路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电路设计的综合能力.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中,通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展开互动,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探寻出一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实践之路.
研究生教育背负着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任,如何创新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目前高校工科专业的新课题.以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当地环保特色产业集群的特点,从完善校企协同培养体系、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和改进利益保障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初步实践表明,创新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符合人才培养中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的融合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在中职院校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专业类型,新时期做好本专业“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有机融合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其融合的背景与意义的基础上,分析“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之间的联系,总结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的路径和方法,旨在通过分析为该专业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