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感、IP化与全媒体联动:中国新媒体纪录片研究

来源 :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think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新媒体纪录片稳步发展,中年消费群体、女性用户逐步成为付费观看纪录片的主力军.“互联网出品”成为一支重要的制片力量.在这其中,主旋律作品较多出现,一些成熟的IP系列仍在持续深耕.在纪录片突出文化深度的同时,时代感和商业属性在不断加强,线上线下的联动更丰富.新媒体纪录片的趋势——突出短视频、拓宽外延、鼓励付费、开发新内容等,也还将延续下去.
其他文献
李泽厚的美学理论与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从文献资料来看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二人学术观点的一致性与相通性在李泽厚50年代的美学思想中已有体现.艺术符号学构成了李泽厚美学思想颠覆俄苏一元话语的直接动力,也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整合自己的学术理论,提出“情本体”与“积淀说”的重要原因所在.挖掘李泽厚学术思想的转变根源,就个案研究而言,可以为深刻理解李泽厚美学思想提供有益的参考;就宏观层面而言,我们从中可以发掘李泽厚借鉴利用西方资源为我所用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发现中国独有的文艺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如何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仍旧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既与日常生活同频共振,又伴随电子技术进步不断创新制作方式,从而成为文化之体走向致用的重要中介.本文通过对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体、相、用”的分析,进一步阐明此类节目的文化之体、中介之相、目的之用,从而在三者互相成就、制约的基础上,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如何通过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获得符合时代特征的具体意义.
本文以中央美术学院张伟教授近三十年的雕塑历程为研究对象,将他的创作演变总结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使命不同,以应对艺术家个体成长和时代变迁等复杂关系.其间可以看到艺术家思想以及艺术语言演变的完整过程.张伟在充分接受了欧洲文化之后,以母体文化为根基,建立了中国传统雕塑的教学、研究和创作系统,提出了雕塑艺术语言和语法的研究方式.
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迅猛上升且结构不断优化,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文化金融手段多元化发展,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出现了大量、多维、联动性强且具有自适应与自更新性的创新模式.未来,通过“政府+市场”与“制度+技术”双重机制,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逐步优化,相信中国文化产业能够在活化文化资本、发展文化创意市场、健全文化金融体系、构建文化生态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从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本.
“胡旋舞”通过四种形式出现在今人的视野中:一是唐代诗歌;二是古代文献;三是近20年来出土的粟特人墓葬中的乐舞图像;四是敦煌乐舞图像.上述材料所见“胡旋舞”的传播与盛行,究其原因,基础是粟特人商业与贸易所带来的畅通的传播途径,而进献“胡旋女”的政治交往手段成为“胡旋舞”从民间上升到国家层面,合礼进入中原礼乐体系,并成为燕乐的核心成分的关键.敦煌唐代壁画中乐舞图像则是唐代燕乐的集中反映.
2016年BBC《地球脉动2》的播出,使自然史蓝筹纪录片重回收视之巅,再次证明蓝筹类型在国际市场的王者地位,却引发了环保人士的批评,认为大卫·爱登堡对自然界并无帮助.如此反差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自然电视是否有呼吁行动、拯救地球的责任?这一切是否都要算在爱登堡头上?2019年Netflix首部原创自然史纪录片《我们的星球》围绕环保结构故事,创造间离审美,倒逼BBC蓝筹节目环保转型.本文将梳理BBC自然史纪录片对待环境议题的变化及其原因,电视界与环保界之间的距离,以及环保如何成为当今自然史纪录片制作绕不开的议
神庙在希腊城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学界对其中的原因莫衷一是.在“城邦艺术”语境下,图像角度的分析可以为神庙的社会意义提供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神庙建筑图像分内部神像和外围图像两类,前者是城邦保护神的具象形式,后者表现的是传说中的战斗题材.二者紧密联系,共同完成了一个关于城邦生存逻辑的叙事,并启示公民与神各尽其责,时刻警惕,英勇战斗.图像空间是城邦的缩影,图像内容是城邦生活的反映.两组图像代表了城邦生活最重要的两大要素:“祀”与“戎”.神庙是城邦的最高精神寄托,图像是城邦教育的重要手段.
本文在中国大众文化现实与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背景下,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与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电影的大众文化转型的关系,梳理“大众”的概念和大众文化理论的主要特点,探析电影工业美学在电影观念、文化定位、理论资源及方法论、作为“大众”的电影观众等方面与大众文化理论的关系,并重点分析了当下电影大众的几种新形态暨网民与游戏玩家观众、青少年观众、女性观众和市民观众,等等.
流行音乐创作的平庸化是显著现象,但实质上并不简单.“流行的音乐”平庸不能代表流行音乐整体平庸,平庸音乐的流行是因为声像传播尤其是网络媒体把社会带进了娱乐时代;主流文化对作为亚文化的流行音乐的简单排斥也是导致流行音乐创作平庸的原因,即便是平庸的流行音乐创作在当前也有积极意义.总之,流行音乐批评和其他文艺批评一样,都需要了解后再批评.
本文关注全球视野下的“当代前卫艺术”在大国之间的历史交集,以20世纪当代前卫艺术实践在大国的博弈与合作中,如何作为一种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的策略作为研究问题.在个案研究部分,从20世纪50年代“美苏争霸”中前卫艺术的境况背景开始,探讨1988年苏富比拍卖公司在莫斯科举办的首次当代苏联艺术品拍卖会的相关拍卖图录、批评和新闻资料,以阐释“苏联当代前卫艺术”在西方语境观察中的复杂性,并进一步剖析20世纪俄罗斯当代前卫艺术的崛起及其对西方大众文化与美术馆权力空间的影响力.在历史反思部分,基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