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行走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j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选读》是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一种,教材选取《红楼梦》的部分章节编为四个单元十二课。每课包括“提示…‘正文”“鉴赏与探究…‘链接资料”四个部分,每个单元后有一个助读。编者在前言中介绍了编写宗旨:帮助学生较深入地了解这部名著,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把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这一宗旨体现了语文版教材选修与必修的对应衔接。
  
  一、学情分析
  
  为了在教学设计中更好地体现编写者的意图,我们先来回顾—下语文版必修教材中的小说单元: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材的编写思路:小说—小说人物—小说人物的语言。围绕小说阅读的核心问题,切角逐渐缩小,逐步引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走向理性的分析。在完成必修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对小说产生“亲近”的渴望,有一点鉴赏小说人物的意识,也会积累一些阅读经验:
  
  1 作为文化的载体,小说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
  2 小说的情节是虚构的,情节设置常常跌宕起伏:
  3 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 语言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之一,要从不同角度分析、鉴赏小说的语言。
  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进入选修模块后,学生会有意识地运用在必修阶段积累的知识、方法去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编者在教学目标中强调“较深入”“独特的”“加深”,清晰地指明了学生从必修走向选修后的发展方向——在学习《宝黛初会》的基础上较深入地阅读《红楼梦》,感受这部名著人物、情节、环境的精妙:在了解小说一般特点的基础上探究《红楼梦》的独特之处:在初步了解《红楼梦》文化意义的基础上,加深对《红楼梦》文化价值的感受和认识。
  《(红楼梦)选读》的内容安排,仍然以小说人物为核心:
  教材第一单元的设计意图很明显——帮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整体结构,这是深入阅读的基础。其他三个单元都是围绕小说人物设置的——主要人物、热门人物、精彩配角,从中可以看到《红楼梦》人物刻画的主要手法和主要特点。小说人物作为鉴赏小说的一个点,深入下去可以涉及小说的情节、环境、结构、主题,可以带动小说鉴赏的其他方面。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对应关系,综合考虑学生的阅读发展状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泛读选文,走近“红楼文化”。
  2 自读选文,关注《红楼梦》独特的语言。
  3 品读选文,感受《红楼梦》独特的人物语言。
  下面呈现的是《(红楼梦)选读》的导读讲座和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
  
  二、导读讲座:走近《红楼梦》,走近“红楼文化”
  
  (一)内容概要
  1 《红楼梦》人名趣谈。
  《红楼梦》,“一姓一名皆具精意”,全书写了975个人,其中有姓有名的732个。这700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其中有谐音命名:贾雨村(假语存)、甄士隐(真事隐)、霍启(祸起)、冯渊(逢冤)、秦可卿(情可亲)、秦钟(情种),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有寓意命名:四春的丫环名字分别是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即琴、棋、书、画。有的名字源自诗词:“迎春”出自刘庭芳《春日》诗“寄语同心伴,迎春且簿装”,“探春”出自郑谷《巴江》诗“朝醉暮醉雪开霁,一枝两枝梅探春”,“惜春”出自韩僵《春尽》诗“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有的名字能够烘托主人的身份:如贾母的丫环叫琥珀、珍珠、翡翠、玻璃,借用这些奇珍异宝的名字来烘托这位尊荣豪奢的老祖宗的特殊地位与身份。有的名字意在揭示主人性格:李纨出身金陵名宦之家,青春丧偶,清心寡欲,性格恬淡平和,无欲无求,她的丫环名为素云、碧月,与其“竹篱茅舍自甘心”的人生相吻合。有的名字暗寓主人命运:黛玉的丫环一名雪雁一名紫鹃;雪雁乃寒冬离群之孤雁,象征着黛玉父母早逝,抛别故乡,终身凄凉:紫鹃之名源自“杜鹃啼血”的典故,暗示黛玉一生忧思缠绵、悲啼不已,乃至泪尽而亡。
  2 《红楼梦》诗词赏析。
  赏析《红楼梦》诗词的角度很多,如炼字之妙、意境之美、寓意之深。比如说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林黛玉做的《唐多令》和薛宝钗做的《临江仙》中都出现了“东风”,但寓意并不相同:
  [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同用了“东风”,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林黛玉的词中包含了对贾府家长的不满——林家将我交给你们,但你们对我的终身大事却没安排好;薛宝钗则表现出对环境的满意,还希望借助外界的主导力量使自己梦想成真。
  
  3 《红楼梦》人物判词解析。
  《红楼梦》的人物判词多用典故、修辞的手法来暗示人物的命运。如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停机德”出自战国时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的故事。那些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后来被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受到怜惜。“玉带林中挂”,“玉带林”倒过来读即是“林黛玉”。一条封建官僚的好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凄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会遭遇冷落孤寒的境遇。
  4 章必功的“红楼趣谈”。
  大观园里有 “宝”——贾宝玉、薛宝钗、薛宝琴,又有三块“玉”——贾宝玉、林黛玉、妙玉,“三宝”和“三玉”对称鲜明,绝非偶然巧合。“三宝”联系的是婚姻,而“三玉”联系的是爱情。贾宝玉和薛宝钗是“金玉良缘”,婚姻关系确然,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木石前盟”,爱情关系确然。需要说明的是薛宝琴和妙玉。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里,贾母说宝琴月下折梅比画上还好,还细问她的年庚八字及家内景况。薛姨妈明白贾母想把宝琴许配给宝玉,只好半吐半露地告诉贾母:“可惜这孩子没福……那年在这里,把她许了梅翰林的儿子……”这个情节表明贾府当权派选择“宝二奶奶”的标准是类同宝琴。也就是说,选中了薛宝琴,即否定了林黛玉,肯定了薛宝钗。宝琴、宝钗,从表面上看,一个年轻心热,天真活泼;一个端正凝重,圆滑世故;似乎差距很大,但究其思想性格,两人大同小异,都是合格的封建淑女。只不过阅历深浅不同,宝钗是一位已经成熟的封建淑女,宝琴是一位尚未成熟但必将成熟的封建淑女。而 妙玉对宝玉的感情,可以映衬出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三宝”“三玉”的人名构思,深厚蕴藉,举类迩而见义远,称文小而其旨大。它的对称,是婚姻和爱情的对称,是“至贵”和“至坚”的对称。(据章必功《红楼趣谈——姓名与妆饰》)
  
  (二)推荐阅读
  蒋和森《论林黛玉与民族文学》;余英时《论《红楼梦)所反映的满汉混合型文化》;刘梦溪《论(红楼梦)与民族文化传统》。
  
  (三)作业设计
  从“红楼文化”的角度搜集并整理资料,具体内容可以自己确定,也可以在下面列出的专题中选择:
  1 《红楼梦》人名的“玄机”。
  2 《红楼梦》回目用词之妙。
  3 《红楼梦》中诗文、韵文与情节的关系。
  
  (四)设计说明
  在必修阶段学完《宝黛初会》,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识性内容,如作者、作品成书时代、作品主要情节、作品主题。选修阶段再一次接近《红楼梦》,学生渴望了解更多的内容,因此,小讲座是扩大了的常识介绍,从文学常识范畴扩大到文化常识,力图让学生更多地发现《红楼梦》的文化价值,激起学生深入解读、品读鉴赏的热情。《红楼梦》广泛接受了中华民族的文学、文化传统,中国古典文艺的各种形式、各种风格,在这里都得到了运用。在描绘社会生活并揭示其深刻矛盾的同时,《红楼梦》还展示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衣饰、饮食、礼仪、风俗、娱乐等无所不包。讲座内容突出强调了这一点,引导学生继续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搜索、发现、整理。讲座内容与作业设计相呼应,共同搭建起学生的红楼文化意识,为深入阅读、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的讲座在“面”上铺开,学生的搜集在某个“点”上深入,教师引领学生行走于文本之中,发现《红楼梦》的文化意蕴,为鉴赏小说语言奠定基础。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选定讲座内容,请几位学生准备,教师指导学生讲:也可以征求学生意见,按照学生的需要选择内容。
  
  三、第一单元教学流程
  
  (一)学生自主阅读三篇选文,完成课后的“鉴赏与探究”。
  本单元的三篇选文中,《石头撰书》暗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对全书的情节发展有象征意义:《护官符》展示了全书主要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大观园》突出表现了小说情节发展的环境特点以及环境与人物的对应关系。人物形象是在情节中逐渐丰满起来的,单个人物是在群像中慢慢凸显出来的,人物性格的变化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第一单元既是全书的总说,也是鉴赏、探究人物的基础。完成课后“鉴赏与探究”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在全书的情节、人物、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这个环节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要求学生完成“鉴赏与探究”的题目,并以书面作业的形式上交。
  学生作业的问题主要是:忽视文本理解的过程,直接呈现阅读感受。例如《石头撰书》课后“鉴赏与探究”四:
  朗读“好了歌”及甄士隐作的解注。你如何理解、评价它的思想内涵?
  这个题目包含三个要求:朗读、理解、评价。三个要求是递进的关系,很多学生草草朗读、“扫”一眼注释就动笔评价,评价没有建立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指导要突出探究的过程,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好了歌”的味道,然后带着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字,最后提出下面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出评价:
  1 “好了歌”和甄士隐解注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 注释提供了脂批点出的歌词与情节的对应,你怎样看这种对应关系?
  3 有人说“好了歌”和甄士隐的解注表达了作者的宿命观点,你怎么理解?
  另外,“鉴赏与探究”中的问题非常强调“你的”,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要么只说自己的,要么没有自己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之后,还要指导学生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个环节是深入阅读、探究的基础,一定要做扎实。
  
  (二)课堂展示、交流作业。
  这个环节可以有以下两种操作方法:
  1 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挑出有讨论价值的观点,归纳成几个讨论问题,课堂上逐一讨论。
  2 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作业后推选一至两份优秀作业在全班展示,分析优点、缺点,提出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第一种方法可控性比较强,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来组织讨论,讨论更有针对性;第二种方法更强调生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每个学生的视角不同,阅读的关注点也不同,独立完成作业后的展示与交流让学生在碰撞中得到更丰富的信息,产生新的问题,这些信息和问题为学生在品读人物语言时能够有所发现奠定了基础。
  因为在第一个环节中已经解决了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这个环节的重心是展示与分享,利用优秀作业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思考、探究的兴趣。
  
  (三)教师讲析,明确阅读方向,提供阅读路径,引导学生发现《红楼梦》语言的独特之处。
  脂批中多次用赞赏的笔调写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意在表现《红楼梦》上下勾连,彼此呼应,实现了宏大繁复艺术结构的完整统一:时断时续,首尾相连,增强故事情节的有机性;前引后应,暗示人物命运或事件发展的方向。“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既体现在《红楼梦》的结构上,也体现在其语言运用上,《红楼梦》的很多叙述、描写语言,很多人名、回目名称设计,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颇有深意,或者暗示人物的命运,或者勾连作品的情节,或者呼应作品的主题……这就是《红楼梦》语言的独特之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布置下面的学习任务:
  1 寻找作品中人名与情节的对应关系。
  2 寻找叙述语言与作品情节的对应关系。
  3 寻找描写语言与作品情节、主题的呼应。
  学生在走进作品之初,没有“寻找”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示例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发现,发现的成就感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有更多的发现,如此循环往复,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就被激活了。教师可以提供类似下面的例子为学生阅读指明路径,引领学生行走于作品之中:
  1 《石头撰书》中石头向僧人说道:“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如蒙发一点善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这段叙事与全文的情节有什么关系?
  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你觉得第一单元的课文中哪些情节是“荒唐”的?他的“痴”在哪些情节中有所表现?
  3 《石头撰书》中出现的“甄士隐”和“贾雨村”,其名字谐音为“真事隐”和“假语存”,阅读《护官符》—文,说说哪些“真事”被隐去,哪些“假语”被留存?
  4 《大观园》中宝玉共撰写了四副对联,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这四副对联表现了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习任务”也是学生的阅读方向,程度好一些的学生有了方向就可以上路,程度差一些的还需要路径。教师提供的示例就是学生在文本中行走的路径,帮助学 生知道要“读什么”“找什么”。有了方向和路径,学生的阅读类似在文本中漫游,随时随地都是风景,每人所得各不相同。学生边走边看边发现,一步步地走向文本更深处。这个流程的设计就在于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因为对文本的深度阅读是分析人物、感受人物语言的基础。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发现写成短文上交,短文题目要能够反映阅读发现的“焦点”。虽然有方向和路径的引领,但学生还是会走偏,为了发现而去发现,抓住一些没有深意的语言去附会。例如“薛蟠”的名字,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用“蟠”表现薛蟠歪曲的见解、扭曲的性格,把薛蟠的“胡闹”理解成人性的扭曲。还有的学生将宝玉的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醿梦也香”,理解成“宝玉一生的写照”,说他穷其一生沉溺于“豆蔻年华”的小女儿之中。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词句的意义,也没有仔细推敲小说情节之间的关联,将主观臆断当成了阅读发现。对此,教师要及时“叫停”,带领学生重新阅读文本,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阅读路径。学生的“偏”,大多是因为对文本的理解不准确、不深入,纠偏的最佳方法就是回到文本之中。
  
  (四)课堂交流展示学生的阅读发现,探讨阅读发现的价值。
  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方式:
  1 教师阅读学生作业后选出精彩的,师生共同点评,探讨其价值。
  2 分组交流,推选出优秀作业,从“发现价值”的角度撰写推荐词,派代表在全班展示,师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讨论。
  第一种方法便于教师指导学生深度阅读,纠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二种方法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讨论的针对性需要教师的调控。
  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阅读发现的方法。例如关注谐音词,《红楼梦》中常利用谐音双关来暗示人物命运、情节发展:关注诗文中的言外之意,探究诗文的意义指向:在一组诗文或对联中建立联系,发现其中的隐含意味。教师还可以借助学生对同一个“点”的不同解读来帮助学生判断什么样的阅读发现是有价值的,例如对宝玉对联的理解: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学生分析一:这个对联暗示两个人的命运,一是元妃如“好云”庇护着贾府的“采芹人”,二是后来在此居住的李纨培养了贾兰这个“采芹人”,而“新涨绿添”表现了环境的美好,“浣葛”赞扬了元妃和李纨的德行。
  学生分析二:“新涨绿添”表现了大观园景致的美好,这里写尽美好,来衬托后来的衰败不堪,暗示贾府现在正是势力最盛的时候。
  分析一抓住了环境与人物、情节的关系,点出了对联内容与人物命运的关联。分析二则脱离语境,过于主观。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对展示交流的阅读发现提出质疑,这是因为他们对全书内容还不够熟悉,每个人的阅读发现涉及的都是他们自己熟悉的回目,彼此之间的交集比较小。这是教师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全书的契机,例如宝玉在大观园中的对联,与元妃省亲时要众姐妹做的诗词是联系在一起的,各个诗句的内容互为关照,表现了宝、黛、钗三人纠结的关系,暗示人物命运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某位学生的阅读发现引导全班学生共同关注,更全面、更深入地阅读《红楼梦》,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五)学生自主寻找线索,探究《红楼梦》人物语言的独特之处。
  陈寅恪说《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是曹雪芹“借别人的嘴巴讲自己的话”,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人物语言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呼应着人物的命运、作品的情节。前面的阅读、探究、展示、交流都是学生探究人物语言独特之处的基础:
  1 泛读后完成“鉴赏与探究”,学生已经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单元选文的内容。
  2 探究作品语言的独特,为探究人物语言的独特奠定了方法基础。
  3 展示、交流、讨论阅读发现,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发现更有价值。
  有了这些基础,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红楼梦》人物语言的独特之处。这个流程可以根据教学时间的安排,或者逐篇阅读,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篇目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后自主选定探究问题,完成探究,并用短文的形式呈现结果(不少于500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程度好一些的学生能够很快上手,在文本中捕捉到线索,确定探究问题。程度差一些的学生可能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探究题目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例如:
  1 “假语”因何而存——浅析贾雨村与门子的对话;
  2 从“连这不知,怎能作得长远”说开去:
  3 “压服口声”的技巧:
  4 “清客”言谈——大观园环境与“人境”的反映;
  5 疯话?谶语?——僧一道的语言分析。
  学生上交探究成果后,教师要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的目的在于分享精彩的学习成果,总结合理的阅读方法,引出可以继续探究的问题,变阅读终点为新的阅读起点。
  
  四、设计意图
  
  整个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这样两个想法:
  (一)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做深度阅读。
  (二)扣紧教材的核心价值引导阅读方向,借助探究问题帮助学生找到阅读路径。
  教学设计的重心在于“读出什么”,对“怎么读出来”表现得并不明显。这是因为选修课更强调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个别化”,集体讲授少,个别指导多,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完善阅读策略,修正阅读方法。
  有人说选修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师引领学生在共同基础上起步,提供方向和路径,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行走,学生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不管他走多远都能得到教师的帮助——这种帮助可能是学术上的,也可能只是精神上的。
其他文献
一、读文本初论人物  师:当我们把文言文的字句疏通之后,对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看法?  生:我喜欢廉颇,他是一位可爱的将军。当他得知蔺相如顾大局不与自己争高低之后,立即负荆请罪,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师:你说得不错。但还不够全面,尤其是没有看到廉颇的担当精神和谋略。请再看文本,有谁能做补充?  生:赵王赴渑池之会,廉颇送赵王到边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这一点,已经并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把阅读教学定义为一种对话的过程,有其理论渊源。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交流和交往,是一种具有特定形态的人类对话方式。作品的价值,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读者的接纳和共鸣成就了作品的价值。否则,作品不过是一些僵硬的印刷符号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创作就失去了目的
考察黄厚江的课堂,我们发现:善于运用教学辩证艺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诸多元素的“和合共生”,是他本色语文课堂的最主要特征。  所谓和合共生,就是使本来对立矛盾的诸多元素达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和谐统一。下面我们就以《我的叔叔于勒》这堂课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习引领三个方面来初步解读黄厚江本色语文的和合共生的教学特征。  一、教学内容:简约与丰富的共生  黄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围绕小说
按常理来说,诗歌教学离不开对意象的分辨和赏析,但小学诗歌教学与意象无涉,初中语文教材的前几册也避谈意象。初中教材里遇到该谈意象的地方,有时用其他的词语替代,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思考探究”提到“‘杨花’‘子规’两样景物”,只说“景物”,避谈“意象”;又如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的“阅读提示”说“前者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则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
提高阅读学习效率,掌握并运用好方法尤为必要。阅读学习方法在阅读学习中发挥着“桥”和“船”的作用。掌握好学习方法,可以使人读得更科学、更有效。《阅读方法指导论》一书是语文课程学习指导丛书中的一部,力求通过对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使学习者避免暗中摸索,走上阅读的快车道。如何让阅读学习方法走进学习者,使其理解更透彻,掌握更正确,使用更合理?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理论建构和实践运用的统一。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经过多种形式的各级培训,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逐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反思目前的教学,我们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聚集于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增强思考教学理念的意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实践,但只满足于把书教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对教学理念的思考。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引领着教师教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向,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教师成长为名师、“大家”的必备
朱春玲(以下简称“朱”):学生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模式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发展成为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作文样式,被称作“高考体”。请从作文教学的角度谈谈您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张丽钧(以下简称“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在高考作文阅卷的日子里,内心总是十分纠结。我觉得,孩子们感染了一种“雷同病”——说着极其相似的话,抒着极其相似的情。他们的立意会撞车,他们的论据会撞车,他们的语言也会撞车。好不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更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在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德行、气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下学习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地照抄照搬,也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而是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与现代的先进理念相结合,从一个良性的角度重新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以发展的眼光去学习传统
我和冯渊老师,因文字而结缘。  近年来,由于工作需要,我对中学语文教学有较多关注,也会看看语文类杂志上的文章,这其中,冯老师回忆他学生时代几位语文老师的一篇随笔,给我留下过很深印象。我在大学开设写作基础课,在开始“感觉和记忆”的训练单元时,还把这篇文章作为例文推荐给学生。后来,我发现,他不但写得一手充满形象感的记叙类好文章,而且,在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探讨语文教学的学理性问题时,也能提出一些益人心智
在“夏丐尊研究”著述中,汲安庆这部书较为宏观、系统、深入,颇具学术含量。  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等这代学人的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没有一部宏观性、体系化的语文教育学理论专著。他们写的多是随笔、杂感、短论,极少称得上论文,而且零散杂乱。少数成系统的著作,一般是语文教学法方面的,也罕见严密的论述、论证,理论性偏低。夏丐尊研究,得从诸多散漫的文章、著作中去归纳、提炼出语文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