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认识上的矛盾性。当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认识需要与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愤悱”状态,不断满足其学习的新需求。教师只要及时科学地对学生加以点拨、指引和指导,才能落实新课改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永远快乐地遨游在数学的海洋里。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积极思考而又搞不懂的一种心理状态,“悱”是口欲言而未能的一种局面,如果教学能做到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创设学生认识需要与已有的认识水平间的矛盾,使其想知道而又一下弄不懂,嘴上想表达而又一下说不清楚,在这种使学生萌发了高涨学习情绪和对知识渴求的状态下,再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创设这种课堂教学的“愤悱”状态是非常科学和非常有效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探奇采异、探新觅胜的情趣,又能迅速地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形成学生乐于学、急于学的有效教学环境。那么怎样使学生进入这种“愤悱”状态呢?笔者的体会是:
有效促思
学生的认识需要就是求知欲,当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材料似懂非懂时,其认识需要便与已有的认识水平产生了矛盾,由此产生了探究心理。为了引发这种求知欲,笔者在导入新知时,总要精心设计一些与新知有联系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并怀着好奇心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的内容,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笔者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以下问题:“12×3 4这一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如果这道题需要先算加法再算乘法,你有办法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吗?”这些问题对于尚未掌握新知的小学生来说,认识是模糊的。他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急切想了解结论的欲望,有的学生跃跃欲试,产生了一种急于想知道自己想法是否正确的念头,这就是一种“愤”的状态。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再组织学生充分思考后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理解效果和记忆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在认识、理解和掌握新知后,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欣慰感,这对于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内部学习动力,将起到强化作用。
有效促说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表达能力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学生对不理解或认识不明确的事物,肯定不能清楚地表达它,但往往理解了的东西,也不一定能表达清楚。这在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不少学生对于老师或自己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本来心里明白,但由于知识水平所限或者组织语言的能力较差,总是言不达意,以致于怎么也说不到“点子”上,这就是一种“悱”的状态。在这种想说又说不出或说不好的情形下,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和引导,教给学生组织数学语言的方法,帮助他们充实和完善数学语言,提高其完整准确地概括归纳数学概念、法则、定律、性质、规律等的能力,是确有成效的。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笔者通过让学生观察这组计算题:6÷2=3,60÷20=3,600÷200=3,6000÷2000=3……要求学生充分思考:(1)从上往下看,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商怎样?再从下往上看呢?(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怎样概括这个规律?这种适宜的问题是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了思考、讨论和发言的机会。此时让学生去说,才能暴露其表达上的缺陷。这样,学生就会自发地进入一种“悱”的状态,由此会产生想说好的愿望,便寄希望于老师和同学。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在关键的数学语言上给予点拨,如: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对这一规律的表述,教师在加引号的词语上给学生以引导,就能恰到好处地揭示商不变的规律。
在课堂上,为掌握学生“悱”的程度,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听取学生发言,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发言在课堂上给予指导,及时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启发和引导学生有条有理地表述。对于学生的发言,要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多表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鼓舞,得到动力,得到长进。切忌因学生说不好而剥夺学生继续发言的权利,让其沮丧地坐下去,甚至以一种讽刺挖苦的口气数落学生一番。这些压抑学生积极性的做法,会使教师精心创设的“悱”的教学情境付之东流。
有效促疑
学贵有疑,有“疑”才能产生探究心理,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疑惑,学生会自发地思考、争论,这是引导学生不断从一个“愤悱”状态进入另一个“愤悱”状态的重要手段。
如在教学“连减速算”时,针对一道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笔者先引导学生列出两个算式:①141-52-48,②141-(52 48),再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运算比赛,做②式的学生很快完成。这时,笔者有意激将:“做②式的学生算得快!”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小学生大都具有不服输的心理,这就促使一些学生产生疑惑:为什么做②式的同学算得快?于是,全班学生便主动观察、思索、争论,产生了向新知识“冲击”的强烈愿望,此时笔者的点拨也就水到渠成了。接下来,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认识到了连减速算的合理性和简捷性。接着,笔者出示减数是三个、四个的连减式题,将学生从个别认识引向一般认识。笔者再提出:“这个规律该怎样表述呢?”便将学生又一次引入“愤悱”状态,然后抓住“火候”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去满足学习的新需求。最后,笔者针对结语中“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一句,让学生讨论“这里的‘有时’与‘一些’是什么意思?”这样,再一次激起学生在“愤悱”状态下观察、思考和讨论,进而激发了学生解决新矛盾的欲望,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到连减算式中数据特点各异的情况,使学生进入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市南苑学校)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积极思考而又搞不懂的一种心理状态,“悱”是口欲言而未能的一种局面,如果教学能做到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创设学生认识需要与已有的认识水平间的矛盾,使其想知道而又一下弄不懂,嘴上想表达而又一下说不清楚,在这种使学生萌发了高涨学习情绪和对知识渴求的状态下,再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创设这种课堂教学的“愤悱”状态是非常科学和非常有效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探奇采异、探新觅胜的情趣,又能迅速地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形成学生乐于学、急于学的有效教学环境。那么怎样使学生进入这种“愤悱”状态呢?笔者的体会是:
有效促思
学生的认识需要就是求知欲,当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材料似懂非懂时,其认识需要便与已有的认识水平产生了矛盾,由此产生了探究心理。为了引发这种求知欲,笔者在导入新知时,总要精心设计一些与新知有联系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并怀着好奇心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的内容,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笔者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以下问题:“12×3 4这一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如果这道题需要先算加法再算乘法,你有办法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吗?”这些问题对于尚未掌握新知的小学生来说,认识是模糊的。他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急切想了解结论的欲望,有的学生跃跃欲试,产生了一种急于想知道自己想法是否正确的念头,这就是一种“愤”的状态。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再组织学生充分思考后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理解效果和记忆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在认识、理解和掌握新知后,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欣慰感,这对于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内部学习动力,将起到强化作用。
有效促说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表达能力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学生对不理解或认识不明确的事物,肯定不能清楚地表达它,但往往理解了的东西,也不一定能表达清楚。这在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不少学生对于老师或自己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本来心里明白,但由于知识水平所限或者组织语言的能力较差,总是言不达意,以致于怎么也说不到“点子”上,这就是一种“悱”的状态。在这种想说又说不出或说不好的情形下,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和引导,教给学生组织数学语言的方法,帮助他们充实和完善数学语言,提高其完整准确地概括归纳数学概念、法则、定律、性质、规律等的能力,是确有成效的。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笔者通过让学生观察这组计算题:6÷2=3,60÷20=3,600÷200=3,6000÷2000=3……要求学生充分思考:(1)从上往下看,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商怎样?再从下往上看呢?(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怎样概括这个规律?这种适宜的问题是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了思考、讨论和发言的机会。此时让学生去说,才能暴露其表达上的缺陷。这样,学生就会自发地进入一种“悱”的状态,由此会产生想说好的愿望,便寄希望于老师和同学。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在关键的数学语言上给予点拨,如: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对这一规律的表述,教师在加引号的词语上给学生以引导,就能恰到好处地揭示商不变的规律。
在课堂上,为掌握学生“悱”的程度,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听取学生发言,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发言在课堂上给予指导,及时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启发和引导学生有条有理地表述。对于学生的发言,要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多表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鼓舞,得到动力,得到长进。切忌因学生说不好而剥夺学生继续发言的权利,让其沮丧地坐下去,甚至以一种讽刺挖苦的口气数落学生一番。这些压抑学生积极性的做法,会使教师精心创设的“悱”的教学情境付之东流。
有效促疑
学贵有疑,有“疑”才能产生探究心理,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疑惑,学生会自发地思考、争论,这是引导学生不断从一个“愤悱”状态进入另一个“愤悱”状态的重要手段。
如在教学“连减速算”时,针对一道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笔者先引导学生列出两个算式:①141-52-48,②141-(52 48),再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运算比赛,做②式的学生很快完成。这时,笔者有意激将:“做②式的学生算得快!”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小学生大都具有不服输的心理,这就促使一些学生产生疑惑:为什么做②式的同学算得快?于是,全班学生便主动观察、思索、争论,产生了向新知识“冲击”的强烈愿望,此时笔者的点拨也就水到渠成了。接下来,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认识到了连减速算的合理性和简捷性。接着,笔者出示减数是三个、四个的连减式题,将学生从个别认识引向一般认识。笔者再提出:“这个规律该怎样表述呢?”便将学生又一次引入“愤悱”状态,然后抓住“火候”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去满足学习的新需求。最后,笔者针对结语中“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一句,让学生讨论“这里的‘有时’与‘一些’是什么意思?”这样,再一次激起学生在“愤悱”状态下观察、思考和讨论,进而激发了学生解决新矛盾的欲望,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到连减算式中数据特点各异的情况,使学生进入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市南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