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那壶茉莉花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zh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外祖父是木匠。
  小时候,外祖父还能干活。早上起来,清扫过院子,就坐在门口的板凳上,用大茶缸满满泡上茶,盘算着一天的工作。那茶是茉莉花茶,散发出暖暖的香气。把茶喝透了,他心里也有了清晰的图样,便开始下木料。斧、锯、刨、凿,十八般兵器轮番上阵。忙活过一阵,再坐下来,喝上几口茶,琢磨着下一道工序。外祖父说,“木工是聪明人干的。”
  个人的童年往往被某种感官体验打上烙印,挥之不去。比如,我常想起那些个早晨,缈缈升起的茉莉花茶的味道,缠绕着木材劈开、刨花散出木香,形成一种复合的香气。
  后来读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我的童年似乎还保持着这样的韵味,一位老人喝着浓茶,坐在院子里,面前堆着木料,鸽哨盘旋在空中。而那碗茶无疑是茉莉花茶。茉莉花茶虽不算得什么名贵的茶,但在我心中却是定格的美好瞬间。
  比如佳节,家里一定用大茶缸子沏上浓酽的茶,有客人来,再匀到玻璃杯里。春日柔和的阳光下,水汽弯弯曲曲的上升,细微的灰尘在空气中飞舞。还有那些夏日的夜晚,家里养的茉莉花散发出淡淡的香气,摘下几朵,放到茶罐里。离家去上大学,行囊里塞上一包茉莉花茶,是“京华”牌的。
  后来我才知道,茉莉花原产自古时的波斯和印度,唐朝的时候传入中国。茉莉喜高温,最初只能在云南、福建这样好越冬的地方栽种,后来随栽种技术的摸索逐步成熟而推广到江南地区。
  茉莉是与人亲近的。明朝有个诗人屈大均说它:“旖旎近人”———“花以明月开,香因人气甚”。它是最寻常之物,但骨子里却清雅不凡。明代的笔记小说《五杂组》里说:“凡花之奇香者皆可点汤”。所谓点汤,也叫点茶,就是把花直接当茶泡。

  而茉莉花茶其实不是直接把这种“点汤”法,它是用茉莉花把茶叶熏制而成。郁达夫的老乡周作人,精通饮食之道,在北京生活多年。他在《可吃的花》里写道:“有些花朵,如珠兰、茉莉、以及代代花、白菊花可以熏茶或点茶。”他把熏茶和点茶两种窨法分开了。“熏茶”在工藝上叫做“窨”,就是利用吸附功能,让茶叶吸收花的香气。
  在中国茶中,茉莉花茶大概是最亲民的一类吧,但做好也并不容易。
  广西横县,当今花茶的典范属地之一。横县号称有十万亩花田,是中国最大的茉莉花产地。横县的花茶花香鲜灵,较之高温炼香的作法,除了首窨窨透等基础要求之外,似乎更加重视花香的叠加效果,采用相对低的温度复火干燥,封印花香。茉莉花必须选用含水量低、花香浓郁的高品质鲜花,加工的时日也得选择干燥的天气、最好是北风天。
  横县的花茶,尤为适合喜好茉莉花香的人。
  为了给茉莉花香一个合适的载体,茶坯自然不能马虎。“身骨重”的花茶沉底迅速,入喉有暗香浮动。“花”则选用广西横县品质最佳的茉莉秋花。经八次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秋茶秋花”,茶叶单芽采摘,条索紧直,色泽乌润带白毫,俊逸清秀;花香浓郁鲜灵,滋味甘醇鲜甜。
  香是种神奇的东西,你看不见它,但它始终都在,围绕着你。你可以把那种气息保存下来,穿越时空。因为只要冲开这杯茶,我们便能快进到那个蝉鸣阵阵、无忧也无虑的夏日童年。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其他文献
一阵风,便似人的一转念,历史,就是一飘絮。在时间长河中,一抛便落下,于是成就了一个人一生的风景。正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像一片秋叶静静落在这里。北宋重臣苏轼怎么也想不到,从他京城汴梁贬到黄州那一刻,千年后,他又飘飘忽忽进入了另一座京城──北京。今人看历史,也如现实,一粒灰尘落下,常常砸得一蹶不振。对于苏轼,经历了百日死亡的等待,像一头待屠的猪,终于有一天,皇帝老子一转念,杀了
四月的雨,总是把丝丝的情意,轻轻地,滚落在大地的胸膛。因为,她懂得,大地刚刚在渗透着寒气的梦里醒来,动静太大,会使大地受到惊吓。四月的风,总是将缕缕的温煦,柔柔地,抚摸着垂柳的脸颊。因为,她懂得,垂柳早就期盼着绿色的拥抱,那一抹抹可人的绿意,和微風共舞,摇曳春天的风姿。四月的燕子,呢喃着心中对北方的依恋,一声声,袭来的是一排排清新的气息。风懂得,雨懂得,燕子懂得。那缓缓流淌的河水,那随风而动的绿意
1997年2月,我从北京回到家乡汾阳,准备过春节。我的家乡是中国内陆省份山西的一个小县城。这里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街道,当然也掺杂着五十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建筑。回到家,父亲照例为我烧了几样好菜。我们在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吃饭,父亲对我说:你应该去街上走走,县城主街很快就要拆掉了。这让我震惊,我是在这条街道上长大的,街上的每个店铺、店铺前的每个台阶都有我的成长记忆。想想这条街道就要消失了,我突然有种惆怅的感
这样的一个芳村,这个村庄里的日日夜夜,大约也是每一个村庄的日日夜夜,甚或,正是整个中国的日日夜夜吧?鸡鸣狗吠、日升月落、婚丧嫁娶、人事更迭,一些东西凋谢了,一些东西新生了。算起来,离开故乡已经二十多年了。最不能忘记的,是那个薄霜满天的清晨,秋风吹过院子,厨房里传来擀面杖在案板上“碌碌”的声响,喜悦的,轻快的,有一种跳跃的明亮在里面。母亲在包饺子。我即将到县城读书,家里要为我送行。上马饺子下马面。在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可以说江南就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富有诗意的生活区域,也是隋唐以后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一个细雨蒙蒙的天气,一个水乡的清秀姑娘撑一把油纸伞缓缓走在一座座桥上,远远望去,好像自己生活在水墨画中一般,大家都能构想出这样的江南图景。但如果问一句:“江南到底在哪里?”却又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范围。从地理意义上来理解,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意思。这是一个与“中原”、“江北”等相对应的
我从来不敢夸耀童年的幸福,事实上我的童年有点孤独,有点心事重重。我父母除了拥有四个孩子之外基本上一无所有。父亲在市里的一个机关上班,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匆匆;母亲在附近的水泥厂当工人,她年轻时曾经美丽的脸到了中年以后经常是浮肿着的,因为疲累过度,也因为身患多种疾病。多少年来父母亲靠八十多元钱的收入支撑一个六口之家,可以想象那样的生活多么艰辛。我母亲现在已长眠于九泉之下,现在想起她拎着一只篮
《儒林外史》中最有名的人物肯定是范进,因为他进入了中学课本,占了普及方面的便宜。其实,除了范进,还有一位下层人物也塑造得很成功,那就是匡迥,又叫匡超人。匡超人出身贫寒,年轻时流落在外,拆字为生,衣食难保,幸亏得到当时学界有名的马纯上先生资助,才得以返乡。匡家是标准的“矮矬穷”家庭,匡超人的父亲是个老实人,生平没挣下半分产业,老年又瘫痪在床;大儿子也没什么出息,卖些布偶、糖果糊口,对爹娘不是太孝顺。
中国幅员广大,基于气候、地理和物产的差异,饮食习惯南北判然有异,大抵南方重稻米,北方重麦类。在我的家乡福建,人们不会做馒头,也不会包饺子。记得幼时,馒头是山东人营销的,叫山东馍馍,有专门蒸馒头的店,店一般都小,往往供不应求。到北方久了,也发现北方邻居很少做米饭,他们宁可到集市去买现成的面食。这种南北差别是明显的。在诸种主食中,能被南北方“通吃”的很少,面条似乎是个例外。面条古称汤饼,西晋束晳有《汤
提到北宋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學家欧阳修,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醉醺醺、自得其乐的可亲的老头儿。这都要归功或者归罪于他自己的名作《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
“你吃了吗?”“吃了,你呢?”“吃了。”往昔年景,邻里碰面,这样的一问一答,彼此互動,百说不烦,乐此不疲,我们再熟悉不过。并非知堂老人说的那种“饿鬼转世”,只是百姓之间的习惯招呼用语,与健康、快乐,与祝福有关。中国人自古笃信“民以食为天”,饿的滋味不好受。揭不开锅、食不果腹的日子实在刻骨铭心,不堪回首。“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男人能不能担得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女人过门能不能填饱肚子,是最起码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