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V-seq技术在染色体核型分析平衡易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fww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比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技术(CNV-seq)与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染色体平衡易位中的应用效果,是否存在平衡易位断裂点的微缺失微重复,是否有致病基因,探讨二者联合应用的价值与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7月于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助孕中心遗传咨询和检查的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为平衡易位患者80例,进行CNV-seq技术检测,将二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80例平衡易位标本中,CNV-seq技术检出显示,未检出异常65例,检出异常15例,其中缺失有4例,重复有11例.异常检出率为18.75%.其中14例异常不在平衡易位断裂点中,1例在平衡易位点中,缺失片段大小为0.34 Mb,该片段为多态性.15例异常病例中,1例有明确致病的缺失,2例是多态性,2例良性,10例临床意义不明.结论 CNV-seq技术可检出<5 Mb的染色体变异,将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与CNV-seq技术联合应用,检测出是否有微缺失微重复,是否有致病基因,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Noonan综合征患儿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探讨生长激素治疗效果.方法 以青岛市市立医院确诊的3例Noonan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突变基因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其中2例给予治疗).结果 3例患儿中包含2种基因突变(PTPN11和SHOC2).患儿1,男,12岁,患儿于首次就诊后7年确诊.患儿2,女,5岁7个月,于首次就诊后5年确诊.患儿3,出生后不久即确诊.3例的共同特点:特殊面容,先天性心脏病,出生后喂养困难,发育迟缓,骨骼发育异常,肌力及肌张力降低,视力异常等.2例给予生长激素治疗,生长速率明
目的 了解三亚地区X-连锁显性遗传性佝偻病(XLH)患儿致病基因的突变频率与突变类型,进而发现突变热点可能与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对三亚地区9例XLH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基因突变频率并评估其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来自三亚地区的9例XLH患儿中,“O”形腿6例,“X”形腿3例,且均以活动性佝偻病征象、低磷血症为主要临床特征,且都检测出PHEX基因突变(100%).其中,错义突变6例(66.67%),拼接位点突变1例(11.11%),框移突变及无义突变各1
目的 对一例无创产前DNA检测(NIPT)提示4q末端缺失高风险孕妇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IPD),分析其拷贝数变异区域所包含的基因,明确该区域的断裂点,并探讨其可能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方法 常规G显带技术对胎儿羊水细胞及其父母和哥哥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利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对异常核型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结果 胎儿哥哥和父亲的外周血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母亲的外周血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为46,XX,del(4) (q35.1),胎儿羊水细胞的4号染色体出现
目的 分析NBAS基因突变所致2例儿童急性肝衰竭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儿童医院2018年12月收治的2例NBAS基因突变所致婴儿肝功能衰竭综合征2型的患儿临床和遗传学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共2例(例1例2)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岁4月~3岁.2例患儿均在发热后出现急性肝衰竭和(或)复发性肝酶增高或表现.2例发热后口服对乙酰氨基酚退热(累计剂量20~35 mg/kg).例2经治疗后肝酶恢复正常,发病间期无特殊,近半年未再发作.例1体温控制不理想,出现凝血功能、高氨血症以及低血糖等不可
目的 利用鼠胚实验评估新建IVF实验室培养体系的安全稳定与否,是否符合人类胚胎体外培养的要求,以及测试玻璃化冻存的2-cells鼠胚能否用于IVF实验室质控.方法 (1)体外培养新鲜2-cells鼠胚至D6,观察囊胚率,并玻璃化冷冻解冻囊胚,记录复苏率;(2)直接玻璃化冷冻解冻2-cells鼠胚,记录复苏率,并继续培养解冻后的胚胎至囊胚,记录复苏后的成囊率.结果 (1)新鲜2-cells鼠胚体外培养至D6的囊胚率为91.63%;(2)玻璃化冷冻的2-cells鼠胚解冻复苏后培养至D6的囊胚率为91.63%
目的 探索不同试剂和载体对玻璃化冷冻复苏后山羊卵巢皮质组织结构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本文选择上海崇明种山羊卵巢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自配试剂、kita玻璃化冷冻复苏液、微滴法及kita开放载体作为玻璃化冷冻的试剂及载体,实施山羊卵巢皮质组织的冷冻保存.待组织复苏后行H-E和TUNEL检测,利用ImageJ软件计数卵巢组织的基质细胞数、凋亡细胞阳性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将实验对象分为三组.A组:kita载体+kita试剂;B组:微滴载体+kita试剂;C组:自配试剂+kita载体.从H-E和TUN
目的 研究改良剖宫产后阴道分娩(VBAC)评分法对瘢痕子宫再妊娠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武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瘢痕子宫产妇376例,分为瘢痕子宫组;同时选取于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非瘢痕子宫产妇376例,分为非瘢痕子宫组.建立改良VBAC评分系统,统计产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病死率、输血发生率、产妇疼痛程度、平均产程、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产妇并发症和新生儿的情况.结果 改良VBAC评分>23分产妇自然分娩率高于改良VBAC评分≤23分产妇,改良VB
目的 探讨胚胎染色体异常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 array)技术在早期自然流产组织物遗传学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8月-2020年11月于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就诊的75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或胎儿组织,在排除母体细胞污染后,采用Infinium Asian Screening Array v1.0基因芯片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检测,并对检测出的CNV的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 75例流产组织物标本全部检测成功.共发现异常核型47例(62.7%),包括
目的 探究四维超声时空关联成像(STIC)技术对胚胎移植胎儿畸形与分娩结局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8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接受胚胎移植后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372例为研究对象,孕妇单胎妊娠265例,双胎妊娠107例,共检出胎儿479例,分别对孕妇进行二维超声检查与四维超声STIC技术检查,分析不同畸形胎儿类型检出符合率及不同孕期胎儿畸形类型检出率,同时对不同检查手段在畸形胎儿检测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结果 与二维超声相比,四维超声STIC技术
目的 探讨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MRI表现.术前均行MRI常规序列和3D-SPACE序列,其中5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102例中,子宫切口瘢痕妊娠72例,子宫宫角妊娠13例(左侧6例,右侧7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10例(左侧4例,右侧6例);输卵管峡部妊娠2例;残角子宫妊娠1例(右残角),宫颈妊娠4例.结论 特殊部位异位妊娠既有输卵管妊娠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MRI-3D-SPACE结合MRI常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