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的手术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54997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的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因TAO行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资料。斜视矫正手术前、后检查患者斜视度数、眼球运动,观察复视情况。手术均在监护下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下进行,术中采用被动牵拉试验结合调整缝线方法,调整至第一眼位复视消失。术后定期随访。

结果

11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0例;年龄26~42岁;均为单纯内斜视伴复视;内斜视度数10~98三棱镜度;眼眶CT提示患者内直肌不同程度增厚,外直肌增厚程度较内直肌轻。2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单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另外5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外直肌缩短术。11例患者术中内直肌后徙量为3.5~7.5 mm,7例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患者外直肌缩短量为2.0~6.0 mm。全部患者术后复视消除,第一眼位正位,均达到治愈标准。眼球运动术前外转受限分级为(-1.91±1.04)级,术后外转受限分级为(-0.64±0.81)级。11例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术后随访6~24个月,效果稳定,未发现远期过矫患者。

结论

应用术中调整缝线技术,斜视矫正手术可以有效治疗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的内斜视伴复视。(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83-188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者泪腺组织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泪腺脱垂的可能机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整形科手术治疗的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23例(30只眼)的30份泪腺组织标本,并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库的8份正常泪腺组织(对照)标本进行对比。分别行HE染色、Verhoeff-Van-Gieson染色、相关抗原及抗体
1例主诉为发现左眼内眦灰褐色肿物半年患者就诊眼科,行左眼眼睑肿物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肿物囊壁由角化的层状鳞状上皮构成,内部由胞质丰富淡染的毛发上皮细胞组成,内部有多个角囊肿形成,诊断为左眼睑毛鞘棘皮瘤。术后随访2年未复发。(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27-228)
期刊
旋转性斜视的诊断和治疗始终是斜视专业较为复杂、令眼科医师即使是斜视专业的眼科医师也感到困难的临床问题之一。旋转性斜视的临床表现不同于水平性或垂直性斜视直观,而且检查方法相对特殊,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易漏诊或误诊。本文从警惕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造成的旋转性斜视入手,着重对旋转性斜视的分类和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眼科医师临床认识和处理旋转性斜视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
期刊
1例主诉为进行性复视8年伴歪头视物半年患者就诊眼科,查体发现患者右眼内转不过中线,眼眶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显示右眼动眼神经下干局部结节样增粗,内直肌支增粗,右眼内直肌肌腹部变细。结合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最终诊断为右眼眶内动眼神经分支肿物;右眼动眼神经分支麻痹;右眼内直肌麻痹;右眼麻痹性外斜视。2个月后行双眼斜视矫正术,术中被动牵拉试验提示右眼外直肌无抵抗力。术后患者右眼眼位呈轻度过矫状态,右眼内转基本到
期刊
美国眼科学会发布的眼科临床指南(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PPP)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眼科权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年9月,内斜视和外斜视2017年版PPP正式发布。该版PPP采用最新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基于最可靠的临床试验结果或专家委员会对现有依据的集体判断和评估,对2012年版PPP进行了更新。本文从斜视的定义、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和治疗几个方面对内斜视和外斜视
期刊
时值《中华眼科杂志》创刊7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建设历程、专业诊疗技术进展历程,一方面再现新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诊疗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同时也为国内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同道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并以此缅怀前辈,激励后人,为中国眼科事业发展砥砺前行!(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61-165)
目的评估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判定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ARF)的精确度。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6年9至12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对4~5岁学龄前儿童使用双目屈光筛查仪进行非散瞳屈光度数筛查及综合性眼科检查。对其中疑似眼部异常儿童及主动接受详细检查的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CR)检查,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双目屈光筛查仪与CR检查屈光度数的差异,并用Bland-A
水平性斜视是斜视中最常见的类型,可伴发上、下斜肌功能异常以及A-V型斜视,并可能由此引发代偿头位、垂直性复视、旋转性复视、双眼融合功能异常等问题,故在水平性斜视的诊治过程中应避免遗漏斜肌异常,避免因斜肌手术指征把握不准而导致治疗不当。本文从注意发现水平性斜视伴发的下斜肌功能亢进、正确掌握水平性斜视伴发上斜肌功能异常的诊疗原则、识别A-V型斜视相关疾病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临床应正确认识水平性斜视伴发
斜视的发病因素诸多,除了眼位和眼球运动发生改变外,可能同时存在眼外肌走行和发育异常、眼眶和眶内结缔组织异常以及颅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麻痹或核性和核上性病变,或伴有其他颅脑发育异常等。近年来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影像学图像因可清晰显示斜视患者眼部、眶部、眼外肌及其支配神经的改变,临床多用于明确斜视及眼外肌相关疾病的病因,为斜视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本文通过阐述MRI在斜视检查中的价值和重
目的观察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水平直肌中睫状前血管(ACV)的数量及解剖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征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拟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排除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者。截取斜视矫正手术视频中水平直肌中ACV图像,观察ACV的形态特点,比较内、外直肌中ACV数量以及形态上分布的差异。在不保留ACV的肌肉截除手术后,选择长度约4 mm、带有完整肌鞘的手术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