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填区透水环境对超高水材料充填体的影响研究

来源 :煤矿安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c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井下充填区域围岩透水环境对超高水材料充填体性能的影响,利用超高水材料(水灰比6∶1)制备的试样和能模拟不同围岩环境的超高水材料蠕变试验装置进行试验,试验采用分级加载的方式对超高水材料施加载荷,设计完全不透水和透水2种不同的围岩环境,研究不同载荷及透水环境下对超高水材料充填体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超高水材料固结体在受压后会析出一定量的自由水,在分级加载条件下超高水材料固结体变形量随围岩透水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大;而在完全密闭条件下,析出的自由水会在密闭的缸体内形成一定的水压,水压反作用于固结体内部的自由水,导致自由水不能进一步析出,形成一种固液应力平衡状态,蠕变量极小,具有良好的不可压缩性.
其他文献
为有效控制深部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变形失稳破坏,以隆德煤矿209工作面运输巷为例,采用现场监测、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采空区下回采巷道进行力学分析,同时提出巷道采用“注浆+全锚索支护+架棚”的联合支护方案,并给出注浆及支护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水平应力影响下,巷道围岩发生弯曲拉伸组合破坏,围岩所受拉应力大于煤岩体自身抗拉强度,巷道产生变形失稳;巷道支护后围岩塑性区面积明显缩小,顶底板应力集中范围减小;巷道表面移进量得到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速率在一万步左右后趋于稳定,顶底板位移量以及两帮位移量在两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数字化升级改造,可使其安全性、稳定性显著提高,而作业环境、系统软硬件和人为操作等因素仍会导致数据采集、处理和网络传输出现异常,因此需要在系统关键环节设置故障自诊断单元.根据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配置特点和运行维护实际需求,将系统划分为3个层级: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针对各层级存在的问题,从软硬件方面,研究设计了故障自诊断模块,指出各模块应具备的功能.现场应用试验表明:层级故障自诊断技术能有效改善信息交互、数据传输质量,提高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可靠性.
以工业互联网二级子节点系统为平台,煤矿监控系统为接入对象,分析了工业互联网系统结构以及监控系统接入工业互联网所需关键技术后,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分布式计算网关,此网关应用在监控系统交换机与工业互联网连接端,对交换机下属的监控分站发来的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后封装JSON格式,通过MQTT协议传入工业互联网云端软件.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案架构设计合理,稳定性较好、性能较优越,为监控系统接入工业互联网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利用实验室自行组装的实验设备,进行了真三轴压力下单裂缝无烟煤煤体注蒸汽热响应特征研究实验.结果 表明:预制裂缝面测点温度的升温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常温-沸点的升温阶段,温度为沸点的蒸汽相变阶段,高于沸点的升温阶段;且距离蒸汽进口端越远,在第2阶段保持的时间越长;在轴压侧压均为7.5 MPa,蒸汽压力为1 MPa的情况下,蒸汽注入无烟煤后,热量主要靠热传导方式使非裂隙面煤体升温;利用COMSOL对实验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利用二分法的思路选取热传导系数,将模拟值与实验值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到无烟煤的热传
为准确预测矿井无线网络流量变化情况,确保井下无线网络安全稳定运行,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在分析无线网络流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时空卷积全连接网络(CL-FCCNet),它是基于残差网络(ResNets)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的无线网络流量预测模型.预测模型能够针对复杂的无线网络工作环境进行流量预测,及流量数据中存在的时空特征,帮助实现流量监控异常自动报警.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效果较现有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提升.
为有效防治煤矿自燃火灾隐患,针对现有惰气防灭火技术降温效果差、输送工艺复杂等不足,开展深冷惰气浆液防灭火技术研究,自主设计了深冷惰气浆液制备及升温松散煤体降温实验系统,得到不同压注流量下实验箱中不同测点温度变化情况和CO和O2体积分数变化情况.结果 表明:在LN2提供低温冷源的作用下,LCO2(液态CO2)在管道传输过程中与LN2(液氮)混合,以固液气三相形式注入实验箱,迅速发生相变,有序结构受得破坏,吸收大量热量,箱体中空气和煤体温度迅速下降,大流量注入时防灭火性能更佳.通过对比单独注入LN2和LCO2
针对煤矿现场智能化矿山建设及提升井下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实际需要,分析传统信息矿灯成本高、功耗大,WiFi无线射频置于灯头等缺点,设计一种低功耗、低成本精确定位语音对讲信息矿灯;通过对UWB定位技术和WiFi无线通信技术休眠机制的研究,延长了矿灯使用寿命;对语音信号压缩编码算法研究,将无线射频与灯头分离,采用单芯片声码器,降低了成本;定位语音对讲信息矿灯不仅实现高精度定位功能,同时,在危险状态下可以紧急呼救、群组撤离、各种灾害可靠逃生路线信息导播等,为矿工井下作业提供更安全有力的保障.
针对深部煤矿巷道涌水问题严重影响煤矿施工安全,而普通水泥浆液对于微小岩石裂隙又难以封堵的难题,以微米级粉煤灰代替部分超细水泥,加以常用的聚羧酸减水剂,并使用外掺剂纳米GaGO3改善复合浆液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浆液性能变化随水灰比变化而变化,其与初始黏度、结石率和强度成负相关,与流动度呈正相关;而纳米CaCO3的适当添加使得强度略有提升,但黏度、流动度及结石率没有明显变化;微米级粉煤灰的掺加降低了黏度、结石率及强度,并适当提高了流动度;聚羧酸减水剂与流动度呈正相关,与结石率呈负相关,但对黏度和强度影响较小;
针对矿井提升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在设计制造、安全生产、监控追溯等方面,存在信息采集实时性较差和准确性不足,数据整合程度低,无法进行身份唯一识别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的矿井提升系统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将统一的电子产品识别码写入RFID芯片,通过读取其信息获取矿井提升设备相关位置及身份信息,并通过对提升系统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实现系统接入设备信息共享与功能重组;有利于相关企业实现管理决策精细化、设备信息可追溯和产业链流程再造,进一步提高矿井提升系统安全管理水平.
针对煤矿井下开停传感器自动化程度低、阈值难调节及易受周围设备干扰导致误判等问题,通过实验论证,将磁电阻效应检测技术应用于煤矿井下设备开停检测,可定量的检测电缆中电流值与磁场值的关系,用于传感器开/停阈值的调节.首先,对常用的三芯电缆建模仿真,推导出电缆任意位置的磁场强度大小,从理论上分析电缆周围的漏磁场的分布规律;其次,设计实验验证不同位置电流值与磁场变化的关系,并提出了传感器自调节开/停阈值的方法;然后,研究磁场屏蔽技术,通过实验验证06Cr13不锈钢可有效的屏蔽外界干扰磁场;最后,通过现场验证设计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