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_cs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古诗教学,也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承载着语用训练、情感熏陶等任务。做好部编版古诗教学工作,教师要审视古诗教学现状;落实语用训练,提高教学实效;挖掘美育资源,提高审美情趣。
  关键词: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034-02
  纵观新出炉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古诗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古诗的地位,可谓是“空前”。入选部编版教材的古诗,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这无疑给古诗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笔者基于平时的古诗教学实践,结合新出炉的部编版语文教材,重新审视古诗教学,挖掘古诗的价值,探寻教学路径,旨在为一线教师的古诗教学提供借鉴。
  一、审视古诗教学现状,与时俱进再度出发
  新课标对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当前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方面,都显露出了古诗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审视之,有助于部编版古诗的有效教学。
  (一)重视时代性解读,轻视德育浸润
  诗者,天地之心也。古诗,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其时代久远,加之言简意丰、字词深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诗篇创作的背景角度去拓展知识点,以时代性的视角去解读古诗,可谓数见不鲜。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当前,教师不仅要从新时代视角下,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去发现古诗的教育教学价值,还应当把“原时代”与“新时代”结合起来,深入探究其德育价值,这样古诗才能绽放出更迷人的芳香。
  (二)重视模式化教学,轻视语用延展
  “解诗题、知诗人;识字眼、明诗句;知诗意、悟诗情;齐朗读、试背诵。”这四步教学法为语文教师所熟知,似乎已经成了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
  这种模式化古诗教学方式,很容易忽视了古诗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文学的感染力,还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自然而然,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与延伸,也就被搁置一旁。
  (三)重视机械性理解,轻视美育渗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教师收集信息、补充知识内容逐渐便利化。然而,古诗的延伸并未真切地落到实处,其应试味道较为浓厚。
  在小学古诗教学课堂中,不少教师为了压缩课时,采用了传统的机械性的教学方式,即“逐字讲解、逐句翻译、连句讲述、内容分析、写法小结”,只能达成低级的识记目标。这样缺乏渗透美育的古诗教学,是很难将学生引领到古诗“神奇美妙”的佳境的。
  二、立足提升核心素养,优化古诗教学策略
  古诗的鉴赏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涉及古诗的背景、朗读、创作等方方面面。只有紧紧围绕新课标,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立体化、全面性地完善古诗教学。
  (一)服务立德树人,尊重生本解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新时代下,立德树人已成为未来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强调了道德在教育中的应有价值。
  一直以来,古诗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最直接的内容,是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凭借,也是提升人文素养的独特方式。入选部编版教材的古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家国情怀”“诚信之道”“正直之品”“兼容之怀”“坚贞之节”等无不浸润学生的心田。置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国家需要学生立德明志,傳承发扬古诗中散发的高尚情操,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为时代发展贡献力量。
  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日积月累”中的《小儿垂钓》,是一首语言浅显、富有儿童情趣的古诗。作者通过对小儿的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了一个质朴可爱、专注认真的儿童形象。在教学中,对“路人借问遥招手”一句的理解,学生存在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是“摆手”,还有的学生认为是“招手”。其实,这两种理解都是合乎情理的,理应受到尊重。但是,站在一个新时代的视角,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对“小儿招手”的潜台词的多元解读这个契机,尊重学生的理解,又自然巧妙地引导学生树立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构建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具备这种敏锐捕捉古诗中品德教育价值点的能力。
  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古诗教学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古诗中的德育价值。只有更新教学理念,尊重生本解读,让古诗教学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让古诗焕发出时代的蓬勃生机,激荡在我们民族情怀之中。
  (二)落实语用训练,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古诗教学的“语用”目标。
  1.注重朗读,生成语感
  古诗是集语言美、音乐美、意蕴美于一体的文学形式。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诵读中,才能受到古诗“美”的熏陶。这时,教师的科学指导直接关乎学生领悟文本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读”的地位,把握“读准—读通—读出感情”的朗读层次。
  比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一诗教学时,先让学生借助书后的“瀑”“布”“庐”等六个生字拼音,力求把诗中的每个字读得字正腔圆。接着,在“小魔法棒”——停顿符号的指挥下,让学生读出节奏。最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总而言之,古诗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品悟,在品悟中与诗人共情。
  2.品析字词,体悟精妙
  古诗,短小精练。每一字,都离不开诗人的细心斟酌。品析字词,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积累基础,还能为其体悟诗情诗境作铺垫。
  譬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示儿》一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用词准确,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紧扣“悲”字,启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何而“悲”?“悲”又透露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思?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脑中定会浮现耄耋老人临终嘱咐儿子的感人场景。“悲”有遗憾、伤心、悲哀、悲痛等义,把握对其的理解,不难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主义深厚情怀。   3.激发想象,还原意境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由于诗的跨越性的语言特点造就了画外有话、诗外有言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还原意境应是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
  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咏柳》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学生如果通过想象对“春风”和“剪刀”的相似之处加以理解,就不难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很容易体会到诗中洋溢着的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教师应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其领悟诗人创造的意境美。
  (三)挖掘美育资源,提高審美情趣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时美感的培养。
  1.音乐渲染,滋养美感
  笔者发现,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借助音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其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古诗。引入音乐,可以加强学生的听觉感官刺激,启发学生产生对古诗的联想、想象。
  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忆江南》一诗时,教师可以引入歌曲《忆江南》,在悠扬动听的歌曲中,让学生去思考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师生交流互动,理解诗歌的主题——诗人对江南美好景色的怀念和眷恋。最后,可以重放歌曲《忆江南》,教师再度与学生聆听,充分享受文字之美、音乐之美。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亦可以引入歌曲《烟花三月》等。
  学生在音乐中入境,又把音乐带入特定情境。古诗教学,便能真正实现“共美、共鸣、共情”的至高境界了。
  2.图文结合,体验美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处于7~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低年段的学生的识字量、情感体验不足,那么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古诗的配图,给予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
  比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池》的插图,便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夏日池塘图。池边的杨柳,随风摇摆;斜阳照射,一池树荫;一处泉眼,细流而出;一片片碧绿的荷叶上,几只蜻蜓在飞舞,无一不是对学生美的熏陶。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插图的教学作用,让学生在诗画一体的情境中徜徉,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
  3.古风吟唱,升华美感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韵和声。”透露出诗与歌是并存的艺术形式,也道出了古诗与音乐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鼓励其大胆地吟唱,那么,古诗教学一定流畅美妙、古韵十足。
  例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池上》,质朴自然,简洁易懂,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儿童天真活泼的形象。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教师渗透古诗的平仄规律,接着引导学生读出“平长仄短”的韵律。诗的诵读,便会丰盈而富有音律美感。在学生充分诵读之后,就是吟唱。何为吟?半读半唱即为吟。对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吟”是陌生的,难以理解与接受。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先读后唱,后示范吟唱,让学生逐渐懂得和控制吟诗的方式,从而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当然,吟唱方式引入古诗教学,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对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吟唱古诗,营造古诗情境,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师应该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祥曲.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想象学古诗[J].课程教育研究,2015(15):234.
  [2]陈雪雅.挖掘美育资源开启美丽之旅——2016年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渗透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6):16-17.
其他文献
朱元璋残杀功臣,开国勋贵几乎尽被屠戮,已是历史上的公案。虽然后人多认为朱元璋有滥杀之嫌,明初几大案也的确各有原因,连坐灭族的判决确实过分,但如果说开国功勋们自身没有一点过错,也是说不过去的。比如,胡惟庸的偏狭功利,蓝玉的骄横跋扈,其性格和行为都与后来的祸患密不可分。但是,作为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李善长以76岁高龄被杀,却让后人颇为不解。朱元璋的“再世萧何”  历史上评价多认为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再世
孔子的养生,首先是从对饮食的把关入手。具体地说,有“九不食”。据 《论语·乡党》 记载,孔子的“九不食”是: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糧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败,孔子不吃。食物的颜色难看或味道难闻,孔子不吃。反季节的蔬菜即所谓“不时”之物 (也有人释“不时”为不到吃饭之时),孔
一  那一天,李排长说完参加接见的有关事项,吩咐将麻绳发给众人,每一根麻绳都有一尺多长,每人两根,多要不给,不要不行。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路灯还没灭,我们到本校集合,列队出发。  我们这一队,横排五六个人,竖排看不见头尾,一个跟一个,夸嚓夸嚓地走。越走人越多,从各个街道汇入同一条路,一队跟一队,轰隆轰隆地走。  不知那时是硬件不足,还是不放心飞行员,哪一次接见好像都没有航拍。这种时候,如果派
80年前的12月12日凌晨,华清池的枪声惊醒了睡梦中的蒋介石,也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历史无法重来,但可以一遍遍重读,获得新的感悟。”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林家有对 《环球人物》 记者说,“在西安事变登场的诸多人物中,宋美龄和张学良无疑是两位主角。在那个关键的节点,他们之前十几年的情谊改变了历史:如果西安事变不是我们熟悉的这个结果,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前景究竟会怎样,也就无法预料
摘 要:故事对小学生来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既得到教育,增长见识,又促进自我反思与教育。文章从故事熏陶,让学生文明素养萌芽;故事渗透,让学生文明素养落地;故事浸润,让学生文明素养扎根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借助故事促进小学生文明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15  作者简介:胡 容(1980—),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三
东晋的孝武帝,他的存在感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确实啊,无论是正面事迹还是反面劣迹,他的所作所为都不足以被人记住。孝武帝是有些窝囊的,登基即位时由辅政大臣桓温主持朝政。桓温去世,又由他的嫂子以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嫂子去世,大权又到了那个“东山再起”的谢安手里。可就是这么一个有些窝囊的人,也有很刚的时候。  孝武帝的父亲简文帝去世了,十一岁的孝武帝登基即位。在服丧期里,按理说孝
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创新意识。“说”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怎样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他们在交际中的表达效果呢?其方法很多,笔者认为课前一分钟的演讲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何搞好课前演讲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培養兴趣,提高认识  一提到演讲,很多学生认为,演讲是那些大有学问的人或在某一方面有造诣的人的事
魏征卒后的落寞无疑影响到了整个家族。魏征有四子:叔玉、叔琬、叔璘、叔瑜。  嫡长子叔玉袭爵郑国公,卒官光禄少卿,赠卫尉卿。叔玉嫡子魏膺,官秘书丞,神龙初袭封郑国公。另有一子魏载,官至怀州司兵参军,后因可能参与了唐宗室反对武则天的起兵,被流死岭南。长房一直居于长安魏征老宅,魏膺以后子孙生活贫困,连日常的祖先祭祀都无法维持,到魏征玄孙魏稠时,不得不把老宅质卖,子孙流散。  次子叔琬是書法家,官至国子司
据学者研究,“在北宋和北宋以前,哪吒的基本形象为凶恶夜叉神。”  唐代不空所撰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 称:“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起不善心及杀害心者,亦以金刚棒打其头。”  在敦煌146窟 《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 中,有童子像,大多数学者认为就是哪吒,其形为“大头、牛眼、朝天阔鼻,裸上身、鼓腹,戴项圈、手镯,双手合掌高举过顶礼拜状”。  对于哪吒,宋代文人颇有微词。苏
蒋介石有写日记的习惯,1915—1972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几乎从未间断。近十几年随着日记的逐步解密,为蒋介石研究以及民国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而与之互补的最佳拍档,则非蒋介石的亲笔手谕莫属。蒋介石曾经手谕满天飞,如今存世的不在少数。2015年最新面世的一批由钱大钧收藏的“蒋中正密令”尤其引人瞩目,比起那些零散的手令,这批手谕相对连贯完整,又涉及诸多历史事件与军政人物,对整个民国史研究界不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