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建筑事业发展十分迅猛,加强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公共建筑公众参与信息管理听证制度
中图分类号: TU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综观我国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发展史,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初创阶段、形成阶段和推广阶段,目前已经建立起对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公共建筑项目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公共建筑项目决策的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公共建筑项目涉及对公共资源的运用,故在决策时应体现民意。我国不少地方在进行公共建筑项目决策时,公众参与机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公众参与的渠道不通,参与形式单一。很多项目从立项开始到建设阶段都没有设置任何渠道倾听民众意见,或者虽然设置了反映渠道却没有反馈渠道,无法形成一种“参与—反馈—再参与”的循环链。参与的方式也大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召集,公众处于被动参与的状况。另一方面,公众意见不受重视。更多时候把公众参与演变为一种形式,只是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一个收集,对于意见或建议是否被采纳,是否做出反馈却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忽视民意的结果导致民众参与性降低,而大多时候决策由领导人或领导集体直接拍板,导致一些公共建筑项目建成后使用效率低,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公共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不能满足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的要求。据统计,我国的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居全国各类能耗之首。公共建筑项目的能耗更是高得惊人。一批作为“形象工程”的公共建筑项目片面追求新奇特,盲目追求高标准,使用大量的高耗能材料,完全不考虑避阳、绝热等措施,忽视公共建筑的实用功能,违背了建筑规划设计应满足“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的原则。
3.公共建筑项目的资金管理能力不足。公共建筑项目领域的财政资金浪费惊人,究其原因是资金的使用者,大多数情况下是政府官员,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这些资金资源具有无偿性,因为无论是分配资金的政府部门还是实施资金的政府主体,他们个人或部门都不需要为这些资金付出任何的成本。正是资金使用的这种无偿性导致公共建筑项目资金的浪费。项目资金的失控造成项目预算和财务计划失去应有的刚性,难以实现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
二、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对策研究
1.建立公共建筑项目的公众参与制度。(1)在法律上确立公众参与公共建筑项目的地位。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建设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一条原则性规定。在公共建筑项目领域,从项目的决策、建造到运行,更多地被视为政府部门及政府性质的投资公司的内部工作。公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难以得到体现。因此,建议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将公众对公共建筑项目的参与权通过系统完整的法律条文进行规定,明确公众参与权的法律地位,规定公众参与的权利和义务。(2)规范公众参与的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指实现公众参与权利和义务的程序方面的规范。从法律角度,对公共建筑项目的各个管理环节,特别是对公众参与给予程序上的设定,从程序上对项目实现有效监督约束,以保证公众参与的效果,实现公众参与的目标。(3)建立公共建筑项目的听证制度。听证是公众直接参与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目前,我国在公共建筑项目领域监督体系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是实现项目外部监督的一种形式。公共建筑项目的听证会应当不是一次性的会议,必要时,在项目進程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进行,且内容和重点都有所不同。同时,还应当把听证制度列入公共建筑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法定程序中,这样才能保证各级主管部门给予必要的重视,使听证活动发挥有效的作用。
2.建立公共建筑项目的信息管理。(1)建立公共建筑项目库。将拟建的公共建筑项目纳入项目库,开展网上评估论证,特别要考虑集约利用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坚持较高的环境标准。评估过程不仅要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还要广泛收集民意,充分体现决策的公共性。经过对项目的可行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生态影响等方面综合论证,确保通过评估的项目能实现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并且优先获得政府投资支持。项目库实行网上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每一个入库项目,均在电子地图中标出项目相应位置。点击电子地图中的项目图标后即可出现项目介绍,主要包括项目名称、主管单位、项目单位、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投资情况、评估情况等内容,供相关人员查询。(2)建立公共建筑项目资料库。对已完公共建筑项目建立资料库,为新建项目和类似项目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对于已完工程,项目的资料收集不仅包括国家规定的各类建设项目备案资料,还应包括各类对项目的论证和评估资料,即在项目决策与实施活动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分析和评价活动的资料,范围包括:项目决策阶段,对公共建筑项目进行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环境可行性和运行条件的可行性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和论证的资料,即前评估资料;在项目实施阶段,包括实施情况的报告、项目环境变化的报告等跟踪评估资料;在项目实施完成后一段时间内(一般三年左右),进行的后评估资料。这些资料的前后对比,可以判断项目的成败和总结评价项目工作,检验和验证项目前期所作的预测、判断和决策的正确性,同时总结项目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提供经验和指导。
目前,我国对公共建筑项目的后评估管理工作较为松散,缺乏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导致后评估工作走形式较多,缺乏科学性、权威性。我国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后评估体制,建立后评估的规则、程序、方法,建立科学的后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尽快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健全公共建筑项目的管理。项目库和资料库的信息可以为公众和相关人员提供大量信息,同时信息资料的完善又有赖于项目各相关方的信息提供,两者之间的关系见图1。
3.建立资金管理的支付链。支付链是在项目生产链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由依据和证据形成的完整的支付结构,实现在保证质量和时间基础上的资金控制,从而避免资金支付的失衡和腐败现象的产生。依据是指项目资金拨付的依据。在公共建筑项目的管理过程中,依据主要是指各类合同,它们也是项目实施生产的依据。证据是指项目资金拨款的证据。
公共建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是否符合立项的要求,是否严格按项目管理的要求开展工作,核心就是看依据和证据是否相符。因此,在支付过程中必须审查:依据的合法性和准确性;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只有当依据和证据均合法有效时,才能形成支付,也才算形成支付链上的一个环。同时,因为支付的依据和证据都是环环相扣的,因此虚假的依据和证据都很难出现在支付链上,增强了对资金支付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志峰.公共项目管理的核心技术[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6(7)
2.李明哲.逐步建立大型政府投资项目听证制度[J]化工技术经济,2004(2)
3.江龙等.法国公共工程投资监督及其启示[J]当代财经,2000(2)
4.王江.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公众参与问题探讨[J]城市,2003(3)
关键词:公共建筑公众参与信息管理听证制度
中图分类号: TU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综观我国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发展史,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初创阶段、形成阶段和推广阶段,目前已经建立起对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公共建筑项目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公共建筑项目决策的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公共建筑项目涉及对公共资源的运用,故在决策时应体现民意。我国不少地方在进行公共建筑项目决策时,公众参与机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公众参与的渠道不通,参与形式单一。很多项目从立项开始到建设阶段都没有设置任何渠道倾听民众意见,或者虽然设置了反映渠道却没有反馈渠道,无法形成一种“参与—反馈—再参与”的循环链。参与的方式也大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召集,公众处于被动参与的状况。另一方面,公众意见不受重视。更多时候把公众参与演变为一种形式,只是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一个收集,对于意见或建议是否被采纳,是否做出反馈却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忽视民意的结果导致民众参与性降低,而大多时候决策由领导人或领导集体直接拍板,导致一些公共建筑项目建成后使用效率低,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公共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不能满足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的要求。据统计,我国的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居全国各类能耗之首。公共建筑项目的能耗更是高得惊人。一批作为“形象工程”的公共建筑项目片面追求新奇特,盲目追求高标准,使用大量的高耗能材料,完全不考虑避阳、绝热等措施,忽视公共建筑的实用功能,违背了建筑规划设计应满足“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的原则。
3.公共建筑项目的资金管理能力不足。公共建筑项目领域的财政资金浪费惊人,究其原因是资金的使用者,大多数情况下是政府官员,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这些资金资源具有无偿性,因为无论是分配资金的政府部门还是实施资金的政府主体,他们个人或部门都不需要为这些资金付出任何的成本。正是资金使用的这种无偿性导致公共建筑项目资金的浪费。项目资金的失控造成项目预算和财务计划失去应有的刚性,难以实现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
二、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对策研究
1.建立公共建筑项目的公众参与制度。(1)在法律上确立公众参与公共建筑项目的地位。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建设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一条原则性规定。在公共建筑项目领域,从项目的决策、建造到运行,更多地被视为政府部门及政府性质的投资公司的内部工作。公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难以得到体现。因此,建议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将公众对公共建筑项目的参与权通过系统完整的法律条文进行规定,明确公众参与权的法律地位,规定公众参与的权利和义务。(2)规范公众参与的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指实现公众参与权利和义务的程序方面的规范。从法律角度,对公共建筑项目的各个管理环节,特别是对公众参与给予程序上的设定,从程序上对项目实现有效监督约束,以保证公众参与的效果,实现公众参与的目标。(3)建立公共建筑项目的听证制度。听证是公众直接参与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目前,我国在公共建筑项目领域监督体系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是实现项目外部监督的一种形式。公共建筑项目的听证会应当不是一次性的会议,必要时,在项目進程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进行,且内容和重点都有所不同。同时,还应当把听证制度列入公共建筑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法定程序中,这样才能保证各级主管部门给予必要的重视,使听证活动发挥有效的作用。
2.建立公共建筑项目的信息管理。(1)建立公共建筑项目库。将拟建的公共建筑项目纳入项目库,开展网上评估论证,特别要考虑集约利用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坚持较高的环境标准。评估过程不仅要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还要广泛收集民意,充分体现决策的公共性。经过对项目的可行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生态影响等方面综合论证,确保通过评估的项目能实现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并且优先获得政府投资支持。项目库实行网上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每一个入库项目,均在电子地图中标出项目相应位置。点击电子地图中的项目图标后即可出现项目介绍,主要包括项目名称、主管单位、项目单位、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投资情况、评估情况等内容,供相关人员查询。(2)建立公共建筑项目资料库。对已完公共建筑项目建立资料库,为新建项目和类似项目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对于已完工程,项目的资料收集不仅包括国家规定的各类建设项目备案资料,还应包括各类对项目的论证和评估资料,即在项目决策与实施活动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分析和评价活动的资料,范围包括:项目决策阶段,对公共建筑项目进行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环境可行性和运行条件的可行性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和论证的资料,即前评估资料;在项目实施阶段,包括实施情况的报告、项目环境变化的报告等跟踪评估资料;在项目实施完成后一段时间内(一般三年左右),进行的后评估资料。这些资料的前后对比,可以判断项目的成败和总结评价项目工作,检验和验证项目前期所作的预测、判断和决策的正确性,同时总结项目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提供经验和指导。
目前,我国对公共建筑项目的后评估管理工作较为松散,缺乏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导致后评估工作走形式较多,缺乏科学性、权威性。我国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后评估体制,建立后评估的规则、程序、方法,建立科学的后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尽快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健全公共建筑项目的管理。项目库和资料库的信息可以为公众和相关人员提供大量信息,同时信息资料的完善又有赖于项目各相关方的信息提供,两者之间的关系见图1。
3.建立资金管理的支付链。支付链是在项目生产链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由依据和证据形成的完整的支付结构,实现在保证质量和时间基础上的资金控制,从而避免资金支付的失衡和腐败现象的产生。依据是指项目资金拨付的依据。在公共建筑项目的管理过程中,依据主要是指各类合同,它们也是项目实施生产的依据。证据是指项目资金拨款的证据。
公共建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是否符合立项的要求,是否严格按项目管理的要求开展工作,核心就是看依据和证据是否相符。因此,在支付过程中必须审查:依据的合法性和准确性;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只有当依据和证据均合法有效时,才能形成支付,也才算形成支付链上的一个环。同时,因为支付的依据和证据都是环环相扣的,因此虚假的依据和证据都很难出现在支付链上,增强了对资金支付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志峰.公共项目管理的核心技术[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6(7)
2.李明哲.逐步建立大型政府投资项目听证制度[J]化工技术经济,2004(2)
3.江龙等.法国公共工程投资监督及其启示[J]当代财经,2000(2)
4.王江.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公众参与问题探讨[J]城市,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