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条件对Hurst指数稳定性影响分析

来源 :西北地震学报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liyaohua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随机poisson分布模型和Gutenberg Richter关系 ,构造出 2 0年尺度内 8组样本量从 1 0 0 0到 1 50 0 0的模拟地震目录数据 ,以讨论样本量条件、最大拟合窗长τmax 等计算条件对地震活动频次序列H值计算结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样本量的增加 ,H值整体精度及稳定性增大 .当τmax =3 0 0时 ,表现尤为明显 .实际震例计算结果也表明 ,通过合理选取计算条件 ,可以较好地提取强震前H值的异常变化过程
其他文献
根据陈培善推导的多个环境剪应力场公式,利用广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华南地区60个ML≥2.5地震参数分别对0τ进行计算。相对偏差及相关性分析表明,由震源峰值加速度ap计算的0τ5相对偏差最小,与其他方法的相关性最高。对于数字化地震资料,ap的求解较为简便,由此计算环境剪应力场的方法更适合在日常分析预测工作中推广应用。
以GB50218-94岩体质量分级标准为基础,在金川二矿区采准巷道试验段的岩体分级中尝试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岩体质量分级,其结果与按国家标准分级是一致的,但该方法简便易行,工作
基于GIS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的空间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南黄海活动断层与地震的关系。通过对震中与10 km和20 km断层缓冲区的叠加分析得出断层缓冲区内地震的数量,从中看出:走向NE~NEE向断裂是控制地震发生的主要活动断裂;通过对断层和震中缓冲区的叠加分析得出对地震发生有影响的断层的数量。
早在读书的时候,就知道新加坡有位研究汉语修辞学用力至勤、建树良多的学者林万菁博士。2002年,趁着去狮城给研究生讲课的机会,到南洋理工大学慕名拜访,在林博士的研究室初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