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住房是迷雾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y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建设部每到7月初都要公布年度“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到了2008年1月,人们却还不见2006年“住房统计数据”出台。希望早日有权威数据来解开谜团。
  2007年岁末,建设部公布“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2002年底的22.8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底的约28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83%。”
  对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人们也许还记得一句经典的名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按照建设部制定的城镇居民住房标准,人均达到30平方米就算实现了“住房全面小康”第一阶段的要求,这是2010年的“奋斗目标”。根据建设部的报告,城镇居民住房水平2007年底已经达到人均28平方米,并还在以每年增长一个多平方米的速度发展。也就是说,只要到2009年,我国就可以提前一年实现城镇居民的“住房小康”。
  但仔细研究却发现了问题。建设部所计算的“全国城镇人口”是多少呢?根据建设部“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推算,2002年全国的城镇户籍人口为3.56亿,2004年约为3.85亿,两年增长了2900万人,年均为1450万人。到了2005年底,全国的城镇户籍人口又增加到4.12亿人,一年就增加了2700万人,户籍改革进入高峰。如果我们以2006年和2007年两年增加城镇户籍人口4000万人的“低值”来计算的话,全国到2007年底的“城镇户籍人口”就应该在4.52亿人。按照这样的数据,全国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在28平方米的话,全国的城镇住房总量就应该为126.56亿平方米。
  而建设部“2005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107.69亿平方米”。目前的全国城镇住房总量,要比2005年足足多了18.87亿平方米。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全国每年的城镇新建住房也只有6亿多平方米,两年加起来也就12亿多平方米,还有多余的6亿平方米“新增住房”从何而来?
  此外,这还是把全国这5年所拆迁的15亿多平方米的城镇居民住房全部统计在内的结果。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水平的“准小康”,难道还要靠这些早已不存在的房子来“提升”吗?
  有关部门的算术,还有令人费解之处,那就是全国的城镇常住人口的“大规模减少”。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年报,到2006年底,全国城镇的总人口为5.77亿,据此推算,到2007年底,全国城镇人口为5.95亿左右。我们计算城镇人口时,究竟是应该按照“户籍人口”算,还是按照统计局公布的常住人口来计算呢?早在2002年5月主管官员就曾明确指出,“目前在一般城市,农民务工者和其他流动人口占城市户籍人口的比例在20%-30%左右,在发达地区这部分人口可能是城市户籍人口的3-4倍。目前约9000万人实际已在城镇生活”。并保证要“依法保障他们在城市的合法权益;努力降低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门槛,尊重他们选择就业和居住的自由权”。几个月前,主管部门一位副部长在谈到中国城市的交通发展时,承认到2006年底,全国城镇的人口已有5.77亿(也就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这里还应指出的是,建设部官员向人民日报解读24号文件时,对城镇人口的“基数统计”也有个明确的说法: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要扩大到100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5.5%”。按此推算,全国城镇也有1.8亿多户家庭,人口也要高达5.5亿以上(户均人口约为3人)。
  即使以2006年底全国城镇的总人口5.77亿计算,如果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果然达到了28平方米,2007年底全国的城镇住房总量要达到161亿平方米,比两年前要足足多出54亿平方米!我们要问:数量如此庞大的新增住房又都在哪里呢?
  住房数据真是一团迷雾呢。以往建设部每到7月初都要公布年度“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到了2008年1月,人们却还不见2006年“住房统计数据”出台。希望早日有权威数据来解开谜团。
其他文献
谷歌图书馆风波堪称近期出版界的第一热点,但是这个热点似乎有被放大的嫌疑。    谷歌图书馆风波再次升级!韩寒的博客声明将炮口直指中国内地的电子书侵权行为。对谷歌态度强硬可是对国内电子书网站却无声无息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以下简称文著协),不免处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11月26日晚,刚下飞机不久的中国文著协常务副理事长张洪波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对于韩寒的声明,张洪波的回应是:“韩寒宣泄这样
面对政治妖魔化升级,香港政府高官谨小慎微,一般官员则持少做少错的心态。    香港,香港,你为什么这么香?这或许依然是外来游客的感觉。不过,香港岛中人却感觉戾气弥漫。特区政府当下的管治面临重大挑战,政府施政动辄得咎,诸多枝节性质的问题,被两家煽情的主流传媒和那些流氓政客夸大成社会焦点。面对它们和他们的哗众取宠,“政治妖魔化”升级,政府高官谨小慎微,一般官员则持少做少错的心态。  半月前,特首曾荫权
1.不等式  什么情况下0大于2,2大于5?  2.厉害的小家伙  他是奥运会拳击冠军,却轻易地被一个小家伙击倒了,这个小家伙是谁?  3. 怪枪  什么枪能把人打跑却不伤人?  奇怪的等式  如果下面这些等式成立:  2 1=8  3 2=24  4 3=48  5 4=80  那么9 8等于多少呢?  2020年第6期答案:  1.跷跷板  2.没有一张彩色照片  3.因为森林里没有人  花式
从全球变暖的角度看,核能是清洁的,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确保能源安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昂贵的,而且是难以可持续的。    一个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循序展开。  本月21日,继总投资955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工程和浙江秦山核电厂扩建工程获批开建之后,总投资近千亿元的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也正式开工。  从2007年初到2008年末,短短两年时间,中国核电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跃
继去年炮轰高校教学评估泛滥之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最近又向教育体制“开炮”了——在“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纪校长指出:“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有媒体对此语的定性是:“一针见血”。  我不知道纪校长是怎样得出这样的论断的。手边有三份资料。一份来自教育部官方信息,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约123.7万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12.3%,计算下来,高校中
修正源头、严惩罪犯,应为走出危机的必由之路。    近期,欧洲各国首脑随着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冲击日益直接,正在接连出招。特别是法国总统萨科齐,宣称要“追踪并严惩责任者”,提出“有序资本主义”,倡导“全球金融峰会”……特别应该一提的是,萨科齐主张严惩闯下如此大祸的金融投机者。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萨科齐目前还是唯一一位持此话语的国家领导人。应该说,萨科齐正扮演一位“危机总统”的角色,其“演技”远胜默克尔、
我们作为发展机构,即使是在处理当前危机时,也还必须把眼光投向另一座山的后面,这一点很重要。有一个问题我时时关注,即如果经济开始复苏,油价将会继续上涨,并会带动粮价上涨。    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世界经济衰退加剧,一些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人类和发展的危机(世界银行语),身为世行行长的佐利克自然也就格外忙碌。他笑谈,自出任世行行长以来,原以为自己成了一个银行家,实际却是一直在努力“化缘”、募集资金。  在
面临金融海啸的吹袭,欧洲令人羡慕的福利社会展示的并不都是童话般的生活。    不工作不上班,拿的钱居然还要多,这可能吗?  是的,一切皆有可能。据德国媒体报道,一个无业者,靠德国政府每月汇来生活救济金,长年居住在风景优美的美国佛罗里达海边,享受高雅生活。另一个“高雅生活”的享受者,则常常服用伟哥,让保险公司慷慨埋单。  不过,童话毕竟不是真实生活图景。面临金融海啸的吹袭,欧洲令人羡慕的福利社会展示
ID:春暖花开  我哥哥的成绩是很不错的。可一年级的数学期末考试,他却只考了80多分。妈妈气坏了,把卷子拿过来一看,其他题都全对,只是,口算题一道题都没有做。当时,哥哥是这样解释的:“上面写的是‘口算’,我就在嘴巴上算了呀!”妈妈:“……”  “红红”的回复:哈哈,我好心疼你妈妈呀!ID:廖荣丽  有一次,我偷喝爸爸的酒。因为那是葡萄酒,我觉得味道不错,所以一口气喝了两瓶。结果,晚上我成功地尿床了
青青农场收获了 100千克土豆,农场主用精密仪器对土豆进行检测,得知这些土豆的含水量为99%。这段时间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土豆被太阳暴晒后水分蒸发了不少。农场主再次用精密仪器对土豆进行检测,发现土豆的含水量变成了98%。  请问这堆“缩水”后的土豆多重呢?  答案解析  “缩水”后的土豆重量为50千克。  土豆的含水量為99%时,水在土豆中占99%的比例,我们暂且把剩下的1%称作“土豆本体”。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