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B柱布料包覆低压成型工艺模具设计

来源 :塑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h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汽车内饰B柱塑件被覆绒布注塑成型的要求,结合低压注塑成型技术的特点,设计了一种1模2腔低压包覆注射压缩成型模具,模具的结构为2板式热流道倒装模具.每个单腔使用3点热流道嘴进行顺序注塑,采用在塑件背面开设浇口的方式进行浇注.单腔中,针对侧孔使用倒装式斜导柱滑块机构进行侧抽芯脱模,塑件的完全脱模使用顶块、斜顶、顶针共同顶出脱模.运用对成型工艺参数进行了 CAE有限元仿真分析,并优化了工艺参数组合,单腔成型工艺参数为:单腔总注射时间为100 s、低压注塑压力为65 MPa,3个阀浇口的注塑时序为0~45 s第一浇口、45~65 s第二浇口、65~80 s第三浇口,各浇口保压压力为45 MPa、注塑机喷嘴压力110 MPa、模腔冷却时间45 s.模腔设计时应保证合模间隙可以做适当调整,以增加注塑零件的流长比.
其他文献
对聚氯乙烯(PVC)中润滑剂压析性进行测试评价,以硫醇有机锡为热稳定剂、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酯润滑剂,为脱模剂配制含受试润滑剂和红色颜料的测试配混料及含白色颜料的清理配混料,然后,采用混炼式转矩流变仪先混炼测试配混料,再混炼清理配混料,得到的压析清理料块的着红色度可表征受试润滑剂的压析性.采用混炼式转矩流变仪作为测试仪器,测试条件可精确控制且受环境和操作因素影响较小,测试耗料少、耗时短,而新的配方体系又对软、硬质PVC中各种润滑剂压析性的测试均适用,因此,有效克服了已有技术的缺点,兼具适用面广、重复性高且省
采用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和三苯胺作为原料,通过自由基反应制备得到中间体三(4-溴苯)胺(TBTPA),然后,亚磷酸三乙酯与该中间体在无水NiC12催化下,经Michaelis-Arbuzov重排得到目标产物三(4-膦酸乙酯苯)胺(TDPPA).通过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催化剂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目标化合物产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合成条件为n(NiCl2):n(TBTPA) =0.20:1.00,反应温度为150℃、反应时间为6h,在该条件下,目
为更准确地模拟VARTM工艺成形过程和分析固化变形,采用非等温DSC实验研究了2511-IA/BS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行为,使用T-β外推法确定了该环氧树脂体系的特征固化温度,并用Kissinger-Ozawa法计算得到了表观活化能.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建立了n级反应模型、自催化反应模型和两步反应模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n级反应模型和自催化反应模型与实验的偏差较大,而两步反应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均大于0.99,更具有准确性.同时,为继续研究树脂在固化过程中力学性能的变化,采用DMA实验分析了树脂的动
人口老龄化和关节患者年轻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人工关节置换材料需要提升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生物相容性,是人工关节置换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传统的成型工艺存在残留化学物质、无法精确加工复杂结构等问题.增材制造(AM)作为一种新兴的制造工艺,可快速、精确地制造具备复杂结构的植入体来满足个性化需求,在人工关节置换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和发展前景.文章对UHMWPE增材制造方法进行综述,重点论述选区激光烧结工艺(SLS)、工艺参数及其
利用热重分析仪开展了废光伏组件中的TPT、PET和PVF 3种塑料薄膜的热失重实验,采用Coats-Redfern方程模型分析了 TPT热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氮气气氛中,PET的曲线仅有1个失重阶段,在空气气氛中,曲线出现了 2个失重阶段;在氮气气氛和空气气氛中,PVF的曲线均出现3个失重阶段;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下,TPT的曲线分别出现2个和3个失重阶段,这是由PET和PVF的叠加失重造成的;提高升温速率可以使TG曲线和DTG曲线向高温区平移.在氮气中,TPT的曲线有2个失重阶段均为2级反应,相关系
聚氯乙烯(PVC)废弃物的热解回收技术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PVC热解特性的研究将为该技术进一步工业化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由于PVC热解过程非常复杂,并且会产生有毒的二嗯英,因此,研究PVC废弃物热解特性是实现PVC废弃物综合有效处理的关键.针对PVC热解脱HCl效果、PVC热解碳化产物和焦油产物方向,重点总结了PVC热解的温度特性、金属催化剂对PVC影响、PVC与其他混合物共热解特性等的研究进展.PVC脱除HCl反应的温度主要发生在250 ~340℃之间,340℃以上主要产生焦
利用滑石粉(Talc)填充改性聚丙烯(PP)基体,采用固态口模拉伸法成功制备了聚丙烯/滑石粉微孔复合材料,研究了拉伸速率和拉伸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微孔复合材料的密度、耐热性、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固态口模拉伸后,大量滑石粉粒子周围存在沿拉伸方向的微孔,聚丙烯基体发生取向,形成纤维状结构.提高拉伸速率,能够增强聚丙烯/滑石粉微孔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降低拉伸温度能够有效降低微孔复合材料的密度.当拉伸温度为110℃,拉伸速率为2 m/min时,微孔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密度降低至1.00
当对汽车座椅操控板大面积薄壁结构零件注塑时,容易产生翘曲变形、进胶不足和缩水等缺陷,为解决该问题,设计了均衡分布的三点进胶热流道浇注系统.在热流道系统中,使注塑胶料始终保持熔融状态,减少注射过程的压力损失,降低熔体温度和注射压力,能有效保证薄壁零件的注塑质量.为解决多浇口注塑熔接痕多的问题,运用时序控制技术和针阀热流道功能,精细化控制每个针阀的打开和闭合时间,先从中间1#浇口进胶,当塑料熔体前锋到达2#和3#浇口时,打开2#、3#浇口补充胶料.根据塑胶熔液充型的不同阶段延时分阶段注塑,达到消除塑件表面熔接
制备纤维含量为30%的玻璃纤维增强MC尼龙复合材料(GFMCPA)、MC尼龙(MCPA)及含油量为5%的MC油尼龙(OMCPA),分别在干摩擦、清水、干砂、浊水,4种条件下进行摩擦磨损性能实验.在试样中,添加玻璃纤维或润滑油,改变了对磨过程中接触面的微观形貌,对试样的摩擦因数及磨损量均产生了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干摩擦及清水条件下,3种材料的摩擦因数顺序为:MCPA(fMC)>GFMCPA (fGF)>OMCPA (fo);在干砂及浊水条件下,fGF >fC>fo.3种材料在4种不同摩擦条件下的体积磨损率
封接性聚酰亚胺是一类可以与自身或其他介质黏结,以形成大规模形态或复合结构的材料.聚酰亚胺通过封接发挥结构支撑、防护和功能特性赋予等作用.综述了聚酰亚胺封接性的实现方法、本征热封性聚酰亚胺,介绍了封接性聚酰亚胺在空间和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封接性聚酰亚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做了展望.聚酰亚胺封接性的实现方法包括表面辐照改性、表面化学改性、表面助黏剂涂覆等表面处理方法,以及利用聚酰亚胺前驱体.本征热封性聚酰亚胺是一种可直接通过热压过程实现封接的材料,综述了其分子结构设计思路及主要商业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