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板块地质研究进展

来源 :地学前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13859315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存在多个时代、多种类型的造山带,发育了多种多样的俯冲增生杂岩带,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洋陆转换过程,如何揭示包括洋内演化和洋陆转换等的造山过程一直是一个难题.为此,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组提出了洋板块地质研究,试图通过对造山系俯冲增生杂岩带、蛇绿岩带等洋岩石圈地质建造、结构构造进行系统研究,再造洋岩石圈从洋中脊形成到海沟俯冲消亡、转换成陆的地质作用全过程.本文介绍了洋板块地质提出到现今主要的研究进展,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初步建立了洋板块地质格架,洋板块地质的研究包括俯冲增生杂岩的物质组成、蛇绿岩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洋板块沉积组合和洋板块地层、岛弧火成岩组合、洋陆转换的过程和机制、洋-陆转换过程与成矿作用等重要内容.二是,识别出北山牛圈子—马鬃山、嘉荫—依兰、陈蔡、东昆仑布青山—阿尼玛卿、鹰扬关、大洪山、甘孜—理塘、新余神山—新干神政桥等中国陆域62条主要的俯冲增生杂岩带/增生杂岩带.俯冲增生杂岩带是认识、理解造山系时空结构、组成和演化的关键.三是,在祁连地区识别出较为完整的洋内弧岩石组合.洋盆演化形成大陆过程中的洋内俯冲带是大陆的诞生地,洋内俯冲作用形成的洋内弧是洋盆演化形成大陆的初始弧.洋内弧火成岩组合序列的发现为研究洋陆转换过程提供了岩石学依据.祁连造山带是洋板块地质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研究显示,当金山出露完整的洋内弧岩石组合,这些岩石记录了洋内弧从初始俯冲到发育成熟的全过程,为探讨祁连造山带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四是,制定了洋板块地质构造图编图方案,编图内容主要包括俯冲增生杂岩带、岩浆弧、高压-超高压带、俯冲期和碰撞期构造形变要素和构造演化等.编图单元分为三级:一级为俯冲增生杂岩带;二级为岩片;三级包括基质和岩块.编图过程中需要明确岩浆弧的性质和归属,明确图面上某一岩浆弧与哪个蛇绿混杂岩或大洋配套.图面上对于构造要素的表达重点是区分俯冲和碰撞阶段.通过构造变形的时态、相态、位态研究,识别俯冲期和碰撞期的构造变形形迹.这是洋板块地质初步的研究成果,以俯冲增生杂岩带的研究为基础,探讨特提斯洋等大洋的演化、中国东部古太平洋/太平洋转换与中新生代成矿关系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是洋板块地质研究下一步的工作方向.目前,洋板块地质的研究还处于试点阶段,洋板块地质与成矿的成因联系等重大地质问题尚需今后更深入地研究.
其他文献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村内有陈氏家族历经明清两朝而建成的家族宅院皇城相府.谓之『皇城』是因为康熙皇帝曾两次驻跸于此,『相府』则因这里是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由内城和外城两座古城堡构成,被誉为『东方第一双城古堡』.rn前世今生rn皇城村原名中道庄,明清时期隶属郭峪里.宣德年间陈廷敬七世祖从晋城迁到中道庄,从此村落的兴衰就与陈氏家族的发展历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陈氏先祖在中道庄以挖煤经商为生,后家境逐渐富裕,便在中道庄置办陈氏家业.据说,中道庄有两重含意:一是自古以来,樊溪河畔上有梅庄、下
期刊
湟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沙塘川流域是湟水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支流.通过建立SWAT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沙塘川流域氮磷非点源污染特征,并识别面源污染发生的关键源区,对湟水流域水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沙塘川进入湟水河的非点源总氮污染负荷为236.77 t?·?a?1,非点源总磷污染负荷为51.02 t?·?a?1;非点源总氮和总磷负荷均呈现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规律;非点源总氮负荷从沙塘川流域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大,在中上游流域东部负荷明显高于西部;非点源总磷负荷主要集中在沙塘川上游东部地区和下游
为了提高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区域可对比性、深入研究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与古太平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构造关系,本文在大兴安岭地区1∶1 000 000地质图编图的基础上,依据岩石组合、古生物、接触关系、区域对比以及最新的年代学(锆石U-Pb、40Ar/39Ar测年)资料,对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层重新进行了厘定.进一步界定了塔木兰沟组(172~161 Ma)、满克头鄂博组(162~148 Ma)、玛尼吐组(158~145 Ma)、白音高老组(145~129 Ma)、梅勒图组(143~128 Ma)、
俯冲增生杂岩带是造山带重要的组成单元,它记录了从俯冲到碰撞以及碰撞后陆内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增生楔形成过程复杂,而后期的碰撞以及陆内变形又会强烈改造俯冲期的变形,因此如何区分增生杂岩中俯冲期间和碰撞阶段的变形就非常重要,但明确的区分两者又是非常困难的工作.我国几乎所有地区发育的俯冲-增生杂岩都经历了后期强烈的改造,因而正确合理地筛分俯冲阶段和碰撞阶段的变形,在我国的造山带研究中日益突出.本文在详细介绍俯冲期间相关变形及其机制的基础上,从不同构造要素的分布、发育特征、形成环境、成因机制等方面
东北亚大地构造发展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的俯冲-碰撞作用.如何鉴别和厘定这三种构造体制的时空影响范围和叠合过程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巨型岩浆岩带的建库编图,揭示了该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迁移规律;据此,探讨和厘定了这三大板块构造体制的时空分布范围和构造叠合过程.二叠纪到三叠纪早期间,古亚洲洋体制经历了俯冲到碰撞,主要作用于阿拉善—华北北缘—大兴安岭一带;期间,鄂霍茨克洋主要为陆缘环境,影响范围限于中北部蒙古—外贝加尔一带,并在侏罗纪逐渐向蒙古—鄂霍茨克主缝合带迁移,到白垩纪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图书馆藏有一幅《济南城图》,该图原藏于美国地理学会图书馆,是现存较早的运用近代测绘技术绘制的济南城地图,也是一幅采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文字标注的近代济南城图.rn全图采用近代测绘法,详细绘注了济南的山脉、泉源、城墙、官府衙署、工厂、街道、铁路等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图中衙署机构位于内城,其中山东省署、济南府署、历城县驻地位于内城最中心区域,与清道光《济南府志》中的《济南城图》里描绘的衙署位置相同,且与1902年《省城街巷全图》三衙署的分布位置相同.臬署、藩署分列城内东西两侧,占地较
期刊
富克山岩浆弧呈北东向分布于大兴安岭北段富克山—古莲河一带,其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空间展布规律对于研究蒙古—鄂霍茨克洋晚三叠世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内的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定年分析研究,探讨大兴安岭北段晚三叠世时期的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05.7±2.2)Ma、(203.2±2.5)Ma,反映了晚三叠世的构造岩浆事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辉长岩、闪长岩具有富钠、高铝、高钙、高镁、高M
布拉迪斯拉发坐落于多瑙河畔,是中欧国家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也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城市,还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奥地利和匈牙利接壤,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两个国家接壤的首都.rn历史渊源名称轶事rn欧洲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城市很多,布拉迪斯拉发以其独有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魅力.布拉迪斯拉发坐落于多瑙河畔,是中欧国家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也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城市,还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布拉迪斯拉发面积约368平方千米,人口约43万,由新、老两个城区组成,老城风景如画,古迹众多,古典与现代在这座城市碰撞
期刊
陆陆碰撞过程是板块构造缺失的链条.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造就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的主体.然而,人们对印度板块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行为尚不了解.如大陆碰撞及其碰撞后的大陆俯冲是如何进行的、印度板块是俯冲在青藏高原之下还是回转至板块上部(喜马拉雅造山带内)以及两者比例如何,这些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印度板块低角度沿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MHT)俯冲在低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之下已经被反射地震图像很好地揭示.然而,关于MHT如何向北延伸,前人的研究仅获得了分辨率较低的接收函数图像.因而,MHT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剧烈,地壳的垂向和侧向增生显著,地壳生长和演化存在多阶段性.本文重点通过Sr-Nd-Pb同位素填图研究,发现西准噶尔地区εNd(t)值为2.29~8.75,(87Sr/86Sr)i值为0.697 397~0.708 336,(206Pb/204Pb)i值为 17.4975~19.0352,整体表现为高正 εNd(t)、低(87Sr/86Sr)i 和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特征,源区以古生代新生地壳为主,地幔贡献值整体大于50%,深部地壳几乎不存在古老的结晶基底,可以与区域构造地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