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左中洪的生命故事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an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中洪的话很少,语速也很慢。每周星期二、四、六三天,这一点尤其明显。
  2012年9月18日,星期二,铜梁县中医院。
  血液透析室一角,31岁的左中洪有些头晕。他半眯着眼,盯着插在左臂上的两根管子。
  他的血液正从其中一根管子流出来,源源不断地注入人工肾。流过人工肾的半透膜,滤掉了血液的肌酐毒素。过滤后的血液,又从另一根管子注回动脉。
  每个星期二、四、六,左中洪必须到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每次四个多小时,一次都不能缺。否则,他随时可能会被尿毒症夺去生命。
  闭了会儿眼,左中洪伸出右手,从裤兜里摸出手机。
  “计生工作季度统计报表基本完成,明天我到办公室处理。”写完短信,左中洪已经满头大汗。
  按下“发送”键,他似乎使出了全身力气。
  头又开始眩晕,左中洪再次闭上眼,任手机滑落身旁……
  乡情
  晚饭时分,夕阳在山巅燃烧,百里桑林披上了金边。
  林间小道上,三个人肩扛锄头,谈笑着,往借宿的农家走去。
  为首一人,黑瘦、方脸,戴眼镜,虽言语不多,却难掩满面笑意。
  2000年初,作为最后一批“统招统分”人员,19岁的左中洪被分配到铜梁县大庙镇蚕桑站工作。
  一年后,他接到了第一个重大任务——为大庙镇建设30亩蚕桑育苗基地。
  在桑林里挥汗如雨一整天,左中洪筋疲力尽。可这会儿,行走在乡间小道上,他却倍感惬意。
  举目四望,但见青山如黛,田园阡陌间皆沐霞光;闭上双眼,但闻鸡鸣犬吠相连,声声入耳。左中洪深吸一口气,泥土的气息和桑林玉米的芳香扑面而来……
  这是他熟悉的乡村,就像他记忆中的故乡。
  几十公里外,就是左中洪的故乡白羊镇。他四岁那年,父亲由于肺结核去世。11岁那年,继父又患上肝癌撒手人寰。
  母亲多病、弟弟年幼,左中洪扛起了整个家——打谷子、养猪、种菜……他什么都干,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
  1997年,左中洪考入重庆市第二财贸学校,顺利取得了大专学历和会计资格。
  毕业时,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摆到左中洪面前——一条是到大都市谋生,成为一个城里人;另一条是回到依然贫困的故乡。
  左中洪选择了后者。
  “30亩蚕桑育种基地,甲级苗比例达53%。”
  2001年10月,育苗基地建设完成。经过专业评估,左中洪得了高分。
  “看到桑苗被乡亲运回家,在全镇各处枝繁叶茂,那感觉……”左中洪停了停,努力寻找着形容词,“很光荣。”
  此后11年,左中洪一直在追寻“光荣”。
  “铁人”
  八月间,地冒烟。
  老农刘福安站在家门口,一边举着草帽遮挡阳光,一边焦急地四处张望。
  目光所及,桑树枯萎、玉米焦黄,可谓赤地千里。
  2006年夏天,铜梁县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大庙镇旱情尤为严重。
  刘福安所在的黄垭村,水井全部干涸,村民吃水只能到两公里外去挑。
  刘福安家没有青壮劳动力,用水一下子没了保障。
  “难不成被渴死?”老人摇头念叨。
  正焦急间,远处村道上出现了一个人,黑瘦、方脸,戴眼镜。
  那是驻村干部左中洪。
  “大爷,我来看看你。”
  一进门,左中洪直奔刘家水缸。见水缸空空,他提起水桶就往外走。
  一个多小时后,刘福安的水缸满了,左中洪的衣服也湿透了。
  抗旱期间,左中洪和一位同事负责给乡亲们送水。他们每天早上6点就出发,天黑才回到镇上,每天能送五车水。同时,他还主动为村里没有青壮劳力的家庭挑水。
  “这小伙有使不完的劲,是个‘铁人’!”乡亲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铁人”的名号,从此在大庙叫响。
  2008年,左中洪被提拔为团镇委书记。由于镇里人手紧张,他又兼任了党政办负责人、机关工会主席、组工干部等职。
  左中洪从此没了闲暇时间——他承担着党员统计、干部统计、工资变更、信息报送、会议材料等多项工作,业务类型多、工作量大。尤其是每年国庆节过后,为完成各种年度统计任务,他早上8点上班,深夜12点下班,天天如此。
  他没有怨言,全部承担了下来。
  其后四年,由左中洪主持编制的党内统计年报年年被评为全优报表。左中洪也连续三年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还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
  “你是事业编制,待遇不如人、级别不如人,为什么还愿意干这么多工作?”
  曾有人这么问左中洪。
  他没有回答,而是转过头去,出了神。
  “我……是党员。”良久,左中洪吐出这几个字。
  苦战
  2010年12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六。
  时针指向21点,大庙镇党政中心二楼,一间办公室还亮着灯。
  左中洪坐在电脑前,正忙着撰写《全镇年度工作总结》。
  电脑显示器的荧光,映照着他黑瘦的面孔。
  那张脸,竟然显出一丝苍白。
  忙活了一阵,左中洪有些口渴。这些日子,他总觉得口干舌燥,怎么喝水也不够。
  于是,他站起身,想倒一杯水。
  起身的一刹那,左中洪眼前一黑。
  他赶紧扶住桌子。
  “我怎么了?”左中洪心中涌出一团阴霾。
  又是一阵眩晕袭来,左中洪手一软,倒了下去。
  最近三年,机关推行无纸化办公,左中洪要将镇里以前的手写资料录入电子系统。于是,他加班的时间更长了。
  近几个月,左中洪时常感到头晕、口干。他以为是颈椎病,并没怎么在意。单位不久前组织了一次体检,他也由于工作忙没有参加。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终于击倒了“铁人”。
  左中洪晕倒后第二天,家人和领导强行将他“扭送”到县医院。
  “慢性肾衰竭晚期,也就是俗称的尿毒症。”
  当医生说出这几个字时,左中洪的世界崩溃了——得了尿毒症,他就只能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要想彻底治愈,就必须做换肾手术。
  一想到治疗的巨额费用,左中洪绝望了。
  一个月后,大庙镇机关宿舍。
  宿舍很旧,面积十多平方米,没有卫生间。
  一张被褥凌乱的旧床,两张堆满药盒的桌子,就是左中洪的全部家当。
  确诊为尿毒症后,左中洪同结婚不到一年的妻子分了手,一个人搬进了宿舍。
  从此,左中洪没了家,没了健康。他时常靠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
  感恩
  2012年9月18日,铜梁县中医院。
  16点30分,左中洪的透析结束了。他扶着墙,三步一歇地走出医院。
  来到县汽车站,左中洪买了票,坐上开往大庙的公共汽车。
  左中洪患病后,镇领导将他调到相对轻松的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作。为方便左中洪做透析,镇上还准备在县城为他租一套房子,但他婉言谢绝了。
  来自组织的关怀,并未到此为止。
  2010年底,铜梁县巴川街道办事处。
  社区主任熊英接到紧急通知,到办事处参加一场爱心活动。
  熊英是个热心肠的人,还没到活动现场,她就开始给同事打电话。
  “这是给谁捐钱呐?”
  “是给大庙镇的左中洪,就是那个‘铁人’!”
  “哎呀,我知道,他是一个好人。”
  那天,熊英捐了400元。
  在县委、县政府号召下,全县机关干部、各界群众为左中洪慷慨解囊,短短数月就捐助了16万元。
  2012年9月19日,大庙镇计生办。
  上午9点,左中洪端坐在办公桌前,开始了工作。
  这天是大庙的赶场天,他要负责接待来访群众。
  9点50分,一个中年壮汉走进来,乐呵呵地同左中洪打招呼,向他请教照片下载的问题。
  10点30分,一位中年妇女笑着进门,咨询办理独生子女证的事。
  11点45分,一位年轻妇女找到左中洪,询问“双独”夫妻生二胎的政策。
  “左师兄,你好好歇着,这么拼命干嘛!”已调任镇计生办主任的熊英看到左中洪总是拼命地工作,便这样劝他。
  “我欠组织和乡亲们这么大的情,怎么歇得住哟。”左中洪摇摇头,“等我彻底好了,一定努力工作,回报组织和乡亲们!”
  说着,“铁人”的眼圈红了。
其他文献
管理失败才挖人  有人挖人,就有人跳槽。  挖人者,通常许之以更高的职位和薪水;跳槽者,除了眼热薪水和职位外,恐怕还有“才为人识”的兴奋。  开始职业生涯以来,我一直视挖人为管理者的失败,跳槽为职业生涯的失败——特别是因为被挖而跳槽。  因为,企业内部无法培养出满足发展需要的人才,要从外部挖人。这是失败管理者的基本特征,即人才在别人那里,自己手下无人才。自己之所以无人才,要么是因为自己无识人的慧眼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有问题,找网上村‘两委’”已经成了村民的口头禅。  2010年6月,张家港市纪委率先在凤凰镇开通网上村“两委”,把相关党务村务全部搬上网,并建立一个平台,让村民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随时发表意见。  张家港市委书记徐美健介绍,网上村“两委”采用“1+3+X”的框架模式,即一个信息公開网站、三大监督预警系统、若干在线互动人员,以市、镇、村分级管理为平台,实现综合监管。同时,按
2009年的一天,长寿工业园区,一份关于加强党组织服务作用的文件,送到一家外资企业党支部宣传委员杨华福的手里。  老杨咬着烟,开始皱眉:“我们连谁是党员都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何谈发挥服务作用?”  老杨的疑问,长寿区委领导也在琢磨。在长寿化工园区和晏家工业园区(现合并为长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驻企业已有上百家。尽管表明身份的党员就有500多人,但党组织的服务作用却很难发挥出来。  搭台  20
网络反腐,人人都是“扒粪者”    2009年9月18日,“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写入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随后,中央党校出版的《中共党建辞典》正式收录“网络反腐”词条;10月28日,中纪委监察部统一开通全国纪檢监察举报网站;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考察中纪委监察部网络信息工作时强调,要高度重视网络举报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真
夏季喝好八杯水  水是万能之药。夏天到了,办公室一族,喝水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健康。  正常人每天平均耗水量为2500毫升,体内物质氧化可生水300毫升,故每日应补水2200毫升,包括饮食中的含水量。夏天每日补水应在3000毫升左右。科学喝水的时间表是:6:30:一夜睡眠,身体缺水,起床先喝250毫升水,帮助身体解毒;8:30:到办公室喝250毫升水,上班途中水分流失,这时补水特别重要;11:00
一日,朋友给我出了一道智力题:101-102=1,只能移动一个数字,使这个等式成立。  我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怎么也想不出一个答案。  我起身站在窗前,见窗外一只张牙舞爪的猫正把一只可怜的小鸟逼到了墙角。树上的一只鸟焦躁不安地飞起飞落。看样子,那只被逼到墙角的小鸟是它的孩子。往哪里逃呢?小鸟的前面是猫那凶恶的爪牙,后面和左右都是高墙。  正当猫向墙角的小鸟扑去时,只见小鸟奋力地扑打着翅膀,像直升机
3月24日,重庆市长黄奇帆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路时说,不是简单地让农民脱掉捆绑在农村户口上的“三件衣服”,我们的态度是,绝不让农民“裸着身体”出村。  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为数不少的农民,因土地被占或其他原因,已农改非成了城镇户口,但他们的生活却很贫寒,一直靠在外打工,做点小生意,勉强维持生活。他们不属于农民,因为没有了耕地,也不算城里人,因为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福利—
“妈,我明天就可以上岗了!”手握话筒的陈怀碧兴奋地给老家的母亲报喜。  “一个月多少钱啊?”电话里传来母亲急切的声音。  “一个月4000块呢!”陈怀碧高兴地说。  半年前,来自璧山县农村的陈怀碧还在四处找工作,半年后,她已经成为深受客户欢迎的家庭服务人员。  陈怀碧的故事,要从江北区就业局创办的重庆家庭服务业创业孵化基地暨综合市场说起。  就业之难  2012年3月,春意盎然,可刘彩云的脸上却愁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这话却没法用在张家菊身上。今年44岁的张家菊是铜梁县东城街道青良村党支部书记。凭她的条件,本可搬出青良村,实现进城的梦想,但在说服了自己的丈夫后,她义无反顾地留在村里。她说,不为别的,只是为了给老百姓修路。  青良村地处海拔500多米的马头山上,90%的村民都居住在山上,地广人稀,居住较为分散,交通极不方便。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过着肩挑背磨的日子。张家菊说:“我们这里的资源
30年来,为了坚守这座海拔981米山岗上的广播电视发射台,他险被毒蛇伤害,耳朵也几近失聪;30年来,周贤勇每两三天就要爬一次这座发射塔,这些年来,他爬发射塔的里程相当于绕重庆内环高速四圈;30年来,人们看到那座高高的发射塔上的身影,从一个身手敏捷的年轻人,逐渐变成了一位两鬓花白的中年人……  30年来,周贤勇坚守的身影,在人们的视线中,站成了一座无言的山岗。    “我在山上守了一辈子,只是尽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