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大学思政工作的途径探讨

来源 :才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ci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着教材过于笼统、工科学生接受难度过大、教师讲解机械生硬照本宣科、教学方法死板没有融入新媒体教学的问题.应从编写教材、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艺术、利用多媒体、注重传统文化多元发展、传承统红色文化以及深化实践教育7个方面来提高优秀传统课的教学水平.
其他文献
大学中的课程思政就是将育人教育与各课程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巧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和思想道德观念.物理是大学理工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教师应该针对物理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以此为社会输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本文作者针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中融入课程思政的主要原因、现状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融入策略,希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巧妙的联系,通过有效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达到良好的思政教学效果.同时,高效地开展思政教育也可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为此,各大高校应当从顶层设计、教育教学理念、校园文化等方面着手努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
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思政教学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关键作用,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改革.本文以绩效管理为出发点,通过绩效管理工具的引进,探讨KPI+360创新高职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政教育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渗透,把文化自信培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丰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达到“日用而不知”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文化自信培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维度,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度.
在新时代的新发展需求下,高等职业院校承担了培养服务社会经济人才的重要任务.学校作为主体,在政策引领发展和社会行业企业力量的支持下,形成政府指导—高职院校主导—行业支持的良性循环教育模式,有效利用地区资源优势,把握好中医药、大健康等战略性特色产业发展机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打造“工学结合”的“双一流”高等职业院校,增强高职院校特色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地区经济的提升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很多院校的教学方式和环境也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为了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许多老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来为学生们制造出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内容和计划,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和教育.社会方面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越来越重视,学校方面也需要积极地将这部分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管理当中,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红色文创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其受众普及度呈增长趋势,红色文创产业也在不断整合升级,但是此类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其红色元素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线上调查的方法,对红色文创产品的发展前景进行研究.
我国的历史悠久,有众多的优秀文化被保留下来.楚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楚文化是以汉江为中心,围绕汉江创造出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一种文化,因为历史的积淀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经过时间的流逝,楚文化当中优秀的部分被保留下来,楚文化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许多现代元素的应用中也会融入楚文化.本文主要是研究在当代艺术中楚文化视觉符号的应用,研究楚文化中视觉符号在艺术中的应用,可以对当代的艺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找到艺术中创作的关键点,同时要契合时代的
疫情防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全民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更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的教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学生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国家的守护者.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互联网平台,将疫情防控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资源,实施“双线”育人,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方向,增强自身素质,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少数民族同乡会是地区少数民族青年以互助、交流为目的形成的草根组织,有着一定的存在需要,是来自乡村民族地区青年自我发展、追求认同、民族文化传承和乡愁消解的载体.云南高校因其区位特点,有着大量少数民族学生,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以云南某高校同族同乡会为例,对来自丽江地区彝族青年学生形成的同乡会的成因及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