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共治”:制度创新还是制度否定?——民族理论前沿研究系列论文之五

来源 :黑龙江民族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t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也是成功的实践。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共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拟在梳理引发这一问题争鸣的背景和争鸣过程的基础上,呈现各方观点,并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立场和观点上,对这一争鸣进行理论分析和阐释。这对于进一步坚持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从分析民族意识的内涵和实质切人,探讨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意识的伟大觉醒的关系,从总结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意识的历史关系角度,凝练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意识持续增强的影响。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顺应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下,积极主动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我国对外贸易格局将产生一定影响。
一、预设与生成关系的重新厘定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将预设与生成作为一组对立的概念置于课堂的环境中加以讨论。其实,在当前对课堂教学改革反思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跳出二元对立的模式来看问题。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都是要从对立走向统一或者最终消解才算是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矛盾是伴随事物发展的始终的,它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同一个事物的内部。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及教学对象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
一、探究性兴趣教学模式概述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是点燃智慧的花火。所谓的探究性兴趣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本,突出其主体学习地位,为了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其立足于实际任务或问题,促使其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知识、积累知识,提高技能与能力,培养其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性兴趣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应试教育下枯燥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改变,能够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