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寻求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是解决目前缺乏个性化的共性教学与学生个性之间的矛盾的关键,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出个人独特的教学个性。在教学方法、个人人格魅力、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在实施个性化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 语文课程个性化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和方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人文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的个性有很大影响。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漠视师生双方个性的培育与发展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片面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忽视学生情感的需求与培育;用统一的规范管制学生,忽视价值的多元及个性的差异;师生双方对教材尤其是国家课程教材奉若神明,不善优化组合,只知忠实被动地实施,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在课堂上学生围着教师转,问题由教师提出,训练由教师设计,答案由教师定夺;习作命题标准化、程式化,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有一定的框架,非我手写我心,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学生在学习时,也习惯于机械地运用教师传授的方法,僵化地学习脱离实际的知识,不敢也不会结合自己的情况运用独特的方法。在教学评价中,教师也习惯用统一的评价,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过程性评价,以及评价的发展性、多元性、个性化。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高度尊重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个性特征,改善师生教、学行为,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学业和人格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个性化教学的精神主旨在于尊重个体的个性,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活动更适应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及自己的个性,在不同的情境下改造现有的语文课程及其教学过程,即实施个性化教学。通过对语文课程的个性化教学,从教学目标的个性化设计、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开发、教学形式的个性化选择、教学方法的个性化运用等方面入手,实现个性化的语文课程教学,达到让课程更好地适应学生,彰显个性,促进主体个性和谐发展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的个性化设计
由教育目的生成的教学目标,应体现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评价,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是主体个性的发展,在内容上,是知识、技能、智慧、情感、美德的统一;在形式上,更注重教学中主体目标生成的过程性及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个性表现,是—种开放的、发展的目标,强调主体与教学情境中相互作用,强调主体在教学中的个性与创造性。
1.基础性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克服保守、求和心理,鼓励标新立异。如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立见解;在写作方面,应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放开束缚,鼓励自由表达,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2.发展性目标。
任何细节都能折射出内容的全部,都不能轻易放过。对于教学要求更苛刻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这些“小”。遗憾的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因循守旧,守住“代代相承”的重难点,而忽略了一些“细小”的东西。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小”在反映文章主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些“小”中读者能触摸到作者的思想脉搏,闻到作者写作的气息。
(1)从小处入手,将发展目标渗透在语言文字的训练目标中,使它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特征。如教学《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之一:把词语的解释与体会秋景层层联系起来,使得词语教学有审美教育的特征和功能,提高词语教学的层次,使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2)从小处入手,形成以发展目标为核心、努力体现教师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流派,如语文的情境教育、语文的审美教育、着眼交际的作文教学等,可以充分体现发展性目标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开发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开发,包括对课程教材的筛选、调整,局部的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是一种二度开发,将反映主体的个性,并为主体个性的发展服务。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在于激励、启发、引导。
1.筛选或调整教材。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对整册教材作合理的调整、补充,也可以对一篇课文的有关内容作整合,局部改编,并补充、拓展相关内容。
2.本土化改造教材。
教材中涉及的具体事例,可能远离本地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至于如何改造,可能会面临多种选择,这就取决于主体的个性,不作过于统一的要求。
3.将教材与社会生活、时代相贴近。
《雷雨》一课,时间发生在上世纪,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新课以前,教师可让学生讲讲看过的电影《雷雨》,再理清人物关系,然后学习这篇戏剧就比较容易。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其开发的取向,除重视基本的学科知识外,更重视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及教者的经验,是主体对社会生活经验、主体经验的主动适应与超越,也是主体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富于个性的开发与创造。
4.强调习作教学个性化。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平时指导学生加强阅读、注意观察、积累,教学时着力为学生开拓思路,或让学生自由定内容、写文章。在评改时可采用师评、小组评、生生互评等形式,让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习作来,同时让教师的个性(写作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教学形式和方法的个性化选择
在个性化教学的课堂中,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的有机组合,具体可以灵活地、个性化地选择(或合理汲取、改造一下组织形式)。
独具个性的教学方法,将会扩大师生的选择空间,提倡启发式、自读自悟性、共同解决问题型、自主探究型、自主创新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善思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学法,陶冶情操。具体方法:注重学生的自学。课堂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向“自我体悟”转变,教师提出一个突破性的或总领性的思考问题,学生经历“朗读领悟—深究感悟—讨论省悟”,去“自悟”教学目标。
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阅读、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巧拟对联、编制广告词、班干部竞选、开展研究性阅读、尝试写研究报告等,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形式与方法个性化,谋求丰富多样的形式方法。可以说,没有选择就没有个性,个性总是体现在人们的各种选择之中,而选择则来源于多样性(排列组合的原理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教学形式与方法的个性化设计,可以着眼于多样性的争取及选择权力的下放。比如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如果教师对开放课堂、小班教学、差异教学等都有了解,并进行尝试,那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针对自己的风格、针对整个班级群体的风格,师生双方就有可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其对于学生个性生成的满足,比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要好得多。同样,对于学习方法也是如此,学生体验到什么是接受性学习,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什么是合作学习,他便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其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当然会大得多。特别是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呈现出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场面。
个性化教学,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个性,能主动探究、勇于创新,会学、乐学、创造性地学习语文,最终获得学生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同时,个体独特的个性被尊重并得到发展。在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中,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个性得到更好发展,如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课程二度开发能力的培养等,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可以是“风趣”,也可以是“严谨”,还可以是“细腻”,又可以是“粗放”……在促进教师自身个性发展的同时,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1).
[2]闫立铭主编.倪文锦副主编.语文教育学论.高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5,(1).
关键词: 语文课程个性化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和方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人文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的个性有很大影响。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漠视师生双方个性的培育与发展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片面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忽视学生情感的需求与培育;用统一的规范管制学生,忽视价值的多元及个性的差异;师生双方对教材尤其是国家课程教材奉若神明,不善优化组合,只知忠实被动地实施,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在课堂上学生围着教师转,问题由教师提出,训练由教师设计,答案由教师定夺;习作命题标准化、程式化,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有一定的框架,非我手写我心,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学生在学习时,也习惯于机械地运用教师传授的方法,僵化地学习脱离实际的知识,不敢也不会结合自己的情况运用独特的方法。在教学评价中,教师也习惯用统一的评价,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过程性评价,以及评价的发展性、多元性、个性化。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高度尊重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个性特征,改善师生教、学行为,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学业和人格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个性化教学的精神主旨在于尊重个体的个性,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活动更适应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及自己的个性,在不同的情境下改造现有的语文课程及其教学过程,即实施个性化教学。通过对语文课程的个性化教学,从教学目标的个性化设计、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开发、教学形式的个性化选择、教学方法的个性化运用等方面入手,实现个性化的语文课程教学,达到让课程更好地适应学生,彰显个性,促进主体个性和谐发展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的个性化设计
由教育目的生成的教学目标,应体现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评价,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是主体个性的发展,在内容上,是知识、技能、智慧、情感、美德的统一;在形式上,更注重教学中主体目标生成的过程性及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个性表现,是—种开放的、发展的目标,强调主体与教学情境中相互作用,强调主体在教学中的个性与创造性。
1.基础性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克服保守、求和心理,鼓励标新立异。如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立见解;在写作方面,应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放开束缚,鼓励自由表达,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2.发展性目标。
任何细节都能折射出内容的全部,都不能轻易放过。对于教学要求更苛刻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这些“小”。遗憾的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因循守旧,守住“代代相承”的重难点,而忽略了一些“细小”的东西。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小”在反映文章主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些“小”中读者能触摸到作者的思想脉搏,闻到作者写作的气息。
(1)从小处入手,将发展目标渗透在语言文字的训练目标中,使它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特征。如教学《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之一:把词语的解释与体会秋景层层联系起来,使得词语教学有审美教育的特征和功能,提高词语教学的层次,使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2)从小处入手,形成以发展目标为核心、努力体现教师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流派,如语文的情境教育、语文的审美教育、着眼交际的作文教学等,可以充分体现发展性目标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开发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开发,包括对课程教材的筛选、调整,局部的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是一种二度开发,将反映主体的个性,并为主体个性的发展服务。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在于激励、启发、引导。
1.筛选或调整教材。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对整册教材作合理的调整、补充,也可以对一篇课文的有关内容作整合,局部改编,并补充、拓展相关内容。
2.本土化改造教材。
教材中涉及的具体事例,可能远离本地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至于如何改造,可能会面临多种选择,这就取决于主体的个性,不作过于统一的要求。
3.将教材与社会生活、时代相贴近。
《雷雨》一课,时间发生在上世纪,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新课以前,教师可让学生讲讲看过的电影《雷雨》,再理清人物关系,然后学习这篇戏剧就比较容易。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其开发的取向,除重视基本的学科知识外,更重视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及教者的经验,是主体对社会生活经验、主体经验的主动适应与超越,也是主体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富于个性的开发与创造。
4.强调习作教学个性化。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平时指导学生加强阅读、注意观察、积累,教学时着力为学生开拓思路,或让学生自由定内容、写文章。在评改时可采用师评、小组评、生生互评等形式,让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习作来,同时让教师的个性(写作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教学形式和方法的个性化选择
在个性化教学的课堂中,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的有机组合,具体可以灵活地、个性化地选择(或合理汲取、改造一下组织形式)。
独具个性的教学方法,将会扩大师生的选择空间,提倡启发式、自读自悟性、共同解决问题型、自主探究型、自主创新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善思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学法,陶冶情操。具体方法:注重学生的自学。课堂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向“自我体悟”转变,教师提出一个突破性的或总领性的思考问题,学生经历“朗读领悟—深究感悟—讨论省悟”,去“自悟”教学目标。
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阅读、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巧拟对联、编制广告词、班干部竞选、开展研究性阅读、尝试写研究报告等,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形式与方法个性化,谋求丰富多样的形式方法。可以说,没有选择就没有个性,个性总是体现在人们的各种选择之中,而选择则来源于多样性(排列组合的原理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教学形式与方法的个性化设计,可以着眼于多样性的争取及选择权力的下放。比如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如果教师对开放课堂、小班教学、差异教学等都有了解,并进行尝试,那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针对自己的风格、针对整个班级群体的风格,师生双方就有可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其对于学生个性生成的满足,比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要好得多。同样,对于学习方法也是如此,学生体验到什么是接受性学习,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什么是合作学习,他便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其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当然会大得多。特别是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呈现出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场面。
个性化教学,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个性,能主动探究、勇于创新,会学、乐学、创造性地学习语文,最终获得学生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同时,个体独特的个性被尊重并得到发展。在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中,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个性得到更好发展,如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课程二度开发能力的培养等,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可以是“风趣”,也可以是“严谨”,还可以是“细腻”,又可以是“粗放”……在促进教师自身个性发展的同时,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1).
[2]闫立铭主编.倪文锦副主编.语文教育学论.高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