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鲜漂流文学作品中看15—19世纪中朝文人的交流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86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15-19世纪具有代表性的朝鲜漂流文学作品《锦南漂海录》、《漂海录》、《漂海歌》、《乘槎录》中,对中国和朝鲜文人交流的记录也有很多。通过这些笔谈的形式,使双方更进一步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文人之间感兴趣的话题,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和深度。
  关键词:朝鲜;漂流文学;实学派;交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在世人的眼中,文人或许是脆弱的,也或许是感伤的,但内心里,文人是坚定的,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和气节,这就是文人的坚守和坚定。明代中韩两国关系良性互动框架之下的人间温情,给崔溥等朝鲜文人以良好中国观的精神、心灵语境,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对崔溥的中国观产生直接、具体影响。张汉喆与林氏感同身受,在岛上获悉林氏是明遗民,又见对方向自己主动伸出救援之手,大为震动,不觉涕泣而书曰:“吾属亦是皇明赤子也。”
  一、中朝文学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朝两国的文学关系源远流长,在没有书籍的时代,口口相传,而到了明清社会,更多的则依赖于书籍的媒介传播作用。
  早期的朝鲜社会中,中国通过郡县的设置,移民的迁居传递了文化,所以朝鲜半岛人类起源也是以神话形式出现,后来的传说和诗歌,这都和中国早期文学发展途径基本一致。到了唐宋时期,张文成的小说《游仙窟》、《昭明文选》、苏东坡的作品、黄庭坚的作品、《太平广记》、《剪灯新话》等作品的输入和传播给朝鲜文学界带来了新鲜血液,发展起各种版本的传奇文学。汉诗、辞赋。传记文学逐步发展起来,但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汉语写就。有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三国史记》等。而且很多中国的小说人物被借鉴到朝鲜小说中去,他们不仅从外在,而且从文学语言的应用方面吸收了中国文学的精华。15世纪,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尝试用韩文写作。韩语小说《壬辰录》就是典型代表。中国文学为朝鲜文学发展提供了写作的工具和手段,缩短了他们自然演进的过程,但是也阻碍了其本民族文学自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也是双方文学交流的益处与弊端并存。
  二、15-19世纪朝鲜实学派大师与中国文人的交流
  朝鲜比较著名的实学派领袖人物洪大容最先到访中国,看到中国社会的繁荣景象,被其深深折服,又感慨朝鲜社会的落后,从而发出了向中国学习的所谓“北学”中国的口号。洪大容的中国之行,不仅将朝鲜的文学带到了中国,也将中国的先进文学积极介绍到朝鲜文坛,为北学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自他之后,很多北学派的学者到达中国,与清朝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两国文化交流得以进一步推广。他到中国后曾说过,“余此行,专为游观”。但他迫切希望与清朝文人建立起交流的关系,“自渡江后,所见未曾无创观,而乃其所大愿则欲得一佳秀才会心人,与之剧谈”后终于在中国遇到了终生的挚友“古杭三才”:严诚、陆飞、潘庭筠。他们交流的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政治、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等,而且涉及的文学部分并不多,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但却是难能可贵的自然流露。
  三、15-19世纪中朝文人交流的深层化
  这一时期中朝交流因为国家的繁荣,文化界的繁荣而显得有所拓展和延伸。洪大容不仅对自己亲眼看到的中国文献和诗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热切地渴望看到中国人撰写的更多的书籍和诗文。他在北京逗留期间不仅时常光顾书店,還利用一切与友人书信交往的机会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之前的中朝交流基本都是中国单向向朝鲜输出书籍,而18世纪之后,朝鲜自己的文学作品逐渐增多,特别是由韩语写作的民族文学作品增加后,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而有深度,朝鲜不仅局限于模仿中国小说,而是独立创作了许多民族特色的作品,著名的四大家:朴趾源、柳得恭、李德懋、朴齐家他们都开始了独立创作,以朴趾源的个人作品为最,他的多部反映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具有极强的批判精神。这都从侧面证明了中朝文化交流的深层化。
  四、15-19世纪中朝文人文学思想的换位理解
  文学思想如果仅限于个人欣赏就永远无法取得进步,而思想的交流使得彼此都能得到新的启发和启示,从而有助于开拓视野,集思广益。而文学思想的换位理解,更能使得中国和朝鲜文人互相珍视,从自身的立场、出身及社会背景出发去理解一部作品,评判其是否优劣,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是否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
  在四位作者的漂流文学作品不同侧面,不同程度都涉及了中国形象的描写,或侧重政治,或侧重经济,但是都反映于文学作品中,这些文学作品真正成就了作者对于思想的表达。他们给我们呈现了明朝、清朝的中国“形象”以及在朝鲜朝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嬗变。与此同时,对如何看待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特殊视角、价值取向以及朝鲜民族对中国的总体想象,进一步透视作为满族、汉族形象创造者的朝鲜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并且挖掘这些形象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对其进行换位理解,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感受时代和社会环境对于作者思想的影响,贴合作品的立意和出发点,了解作品的文学意义。
  由此可见,在民间中朝两国文人之间基本不存在隔阂,双方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学术交流的心得。而到了北京,言论就相对受限,而且这也是双方都能接受和理解的,可见,文化专制不仅在清朝,朝鲜也同样存在。
  参考文献:
  [1]洪大容:《湛轩书》外集卷7,《衙门诸官》,(朝鲜)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65年,P301.
  [2]范金民,罗晓翔,《朝鲜人眼中的清中期中国风情—以崔斗灿,<乘槎录>为中心》,史学集刊,2009年第3期,P63.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利坚合众国的形成史就是一个不断对外扩张的、占有地理空间领土的过程。圈地运动和宗教改革使得美洲大陆被发现,开启了美国形成的新篇章。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已经形成一种定性空间占有思维,深深地占据着美国人民的思想,并且形成一种文明现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关于夏威夷的文章就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本土作家,也深受这种空间占有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空间占有思维;马克·吐温;文明现象  作者简介:刘婷(
摘 要:人文主义思想是对人性的关怀,尊重他人,注重个人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小说《解忧杂货店》中所讲述的不同人物在平凡人生中的烦恼,互助,努力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人文主义的含义和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關键词:人文主义;个人价值;解忧杂货店  作者简介:兰媛,女,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
摘 要:中岛敦是昭和初期活跃,创作《山月记》,《名人传》等作品,成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被铭记的作家。《玛利亚》是中岛敦在南洋厅就职时完成的作品。关于这部作品,主人公玛利亚的悲剧是中岛摆脱殖民主义思想的象征。本论文是以构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玛利亚的人生的悲剧来讨论的。  关键词:中岛敦;悲剧;「玛利亚」  作者简介:刘思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
摘 要: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渐进入现代社会。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使日本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冲击,尤其是女性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男女平等的理念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且,制定了夫妇同姓的政策,在文学作品中,这些改变都有所体现。本文在文化视野下,分析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学作品;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摘 要:托妮·莫瑞森是美国当代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其长篇小说《柏油娃娃》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分析《柏油娃娃》中的后现代叙事技巧,来阐释莫里森的创作思想:相对主义、多元化和不同人物的自我辩护原则。莫里森小说创作中给予各种声音充分话语权,在此基础上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在对话中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实现不同种族,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  关键词:水平式叙事;线性叙事;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I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