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们学校是国学特色学校,每天都有20分钟特色课程《可亲的经典》,内容是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三百篇》,分低、中、高三个版本,短小的诗词一般课内能熟读成诵。因为《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比较长,我用三节诵读课进行讲解与背诵。上周五检查后有12个人不会背,要求各自课后诵读练习,到本周一会背。结果,检查时,还有10人不过关,所以这几天我就将他们组成“春江俱乐部”,每天放学后留下来到图书室或办公室背《春江花月夜》。同学们的态度都还不错,只有小李同学每次拿着书像拿着隐身符,要不缩在一旁假寐,要不神气活现,惹是生非。所以,我总是让他坐得靠我最近。三天坚持下来,“俱乐部”只剩下三人。效果挺好,我暗自得意,意欲乘胜追击。昨天跟三个同学发狠:今天是周四,再不会背,不许他们上体育活动课,留在教室里背会了才准许下楼。
其实,与这几个孩子死磕的过程中,我也明显感到他们对我不满。特别是前一天晚上,集团内学校的一位老师来找我交送“五个一百工程”材料,这三个学生正歪歪倒倒,一边半遮半掩地打闹,一边小和尚念经。这位老师离开时,笑着对我说:“没想到你们学校竟也有这样的宝贝!”我有些挂不住了,怒气满腹,转身把三个宝贝狠批了一顿,说他们坐没坐相,学没学样,不但丢了万老师的脸,还丢了学校的脸。
望着窗外背着书包陆续穿过操场的孩子,我不禁冷静下来。我的行为之所以激起了这几个孩子的反感,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压根儿就不喜欢古诗文,上课混时间,在我面前也是消极对抗,致使十天都背不会36句诗。现在,一个对我动之以情,采取委婉求情的方式,给我写了封信,一个准备采取极端的方式扬言要投诉我,目的都是想不再背了。
孩子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学作品能像经典古诗词一样言简意赅,意蕴深长。千百年来,无数骚人墨客,英雄豪杰,在这寥寥数字之间,寄托他们的智慧、理想与追求。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有普世的情怀,适用于一切人,超越历史与时代;是因为她有极深的内涵与力量,会让人百读不厌,心灵安静;是因为它有一种可敬的品格,宽厚而不张扬的意蕴。背诵经典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语感和遣词造句能力,而且可以浸润一生,提升审美情趣,享受精神的盛宴。人生际遇,白云苍狗,得失之间,风云依旧,而胸有经典,总会在某个人生的刹那,成为醍醐灌顶的惊艳。
作为老师,我怎么做才能讓他们懂得这个道理?
(二)
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国学经典诵读的关键在于其思想与情感是“灌输”还是“探究”。在灌输、说教式教育中,教育者站在教学主导地位,以居高临下的方式给某些教学内容下“精华”或“糟粕”的定义,很容易走向枯燥与机械。而探究式教学,老师和学生是教学共同体,老师不会简单要求学生背诵经典,囫囵吞枣,而是真正研读、分析经典。
我决定不再硬碰硬,变“磨”功为专题探究的合作学习,就以《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为例,激发他们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神韵美,从而爱上古诗文。
中午饭后,我找到他们三人,对他们说,你们想下去打球,可以。我先考你们几个问题。我问,文学中的文学是什么?三人沉默。我说,是诗歌。又问,诗歌中的诗歌是什么?我说,是唐诗。我继续,唐诗中的唐诗是什么?小李耍起小聪明:“是《春江花月夜》。”我说,对。《春江花月夜》集唐诗大成,被称为“孤篇盖全唐”,是我们扬州人张若虚写的。
我说,这首诗写了诗人漫步江边所见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由此抒发感情和思考人生。内容并不算新鲜,为什么却有这么高的地位?就是因为这首诗声情谐美,非常适合朗诵。 比方说,开头写春江月出,春江之上,明月升起,观景人心情轻快愉悦。“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平” “明”,都是韵母“ing”,且是第二声,读起来押韵而且声韵明亮,非常明快。这就是声情谐美。剩下的句子里,你们能发现这个秘密吗?你们如果能找出依据,我就不要你们会背了。
三个男孩有些惊喜,连忙把头凑在一起读起来。很快纷纷向我汇报与我交流——
这首诗是每四句一换韵,第二个韵脚“甸” “霰” “见”,是押“ian”韵,都是第四声。因为这四句写了月下江边的花,显得细腻真切。第三个韵脚“尘” “轮” “人”,是押“en”韵,都是第二声,读来感觉高远孤傲,恰与作者观一轮孤月产生思绪的心境相合。第四个韵脚“已” “似” “水”,更觉空渺与深沉,余韵悠长。接着过渡到第五个韵脚“悠” “愁” “楼”,是押“ou”韵,都是平声,读来荡气回肠,与作者表达的游子思妇的感情协调。第六个“来” “徊” “台”,是押“ai”韵,又是第二声,读来感觉悠长徘徊,低回婉转,与转成思夫的感情贴切。第七个韵脚“闻” “君” “文”,均为平声,将思念的情感过渡。然后进一步用平声的麻韵,“花” “家” “斜”,流水落花,人在天涯,随着落月西下,这种思念远人的情绪和对人生青春短暂,人生苦短的感悟悠长不尽。
结尾用仄声韵,“雾” “路” “树”,有一种行路的感觉,结在去声,天下离人无数,何时才能团聚,这种情绪与声音完美契合,余音袅袅,也余情袅袅……
就这样,我和三位同学一边读一边体会,通过探究性讨论把全诗写景抒情、因声见情、韵随意转的特点很快理解了。三个孩子余兴未了,很快自觉主动地背会了这首诗,尽管还不熟练,但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已经非常满意了。
(三)
又是一个周一的诵读课,我请三个孩子从选韵的角度,向全班同学汇报讲解本首诗声和情的配合特色。三个孩子手舞足蹈,面色激动,全程不看书,一边背一边评点,获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随后,我读了我创作的一首小诗,并告诉大家,是送给三位同学的,祝贺他们终于背诵过关。
致学生L. J. Z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光/孩子,这种磨蹭不算什么/你可以缩在墙角/举着书像举着隐身草/趴在课桌上/等文具盒自己跳出书包……/把整个明媚的下午消磨掉! 你可以去操场上打球/坐在银杏树下/畅聊明星和游戏/我在这里/等你尽兴归来订正作业/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光。
我可以/用一天和你讨论一个问题/用一周等待你背一首古诗/用一年和你一起学习半本语文书/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光。
可是啊,孩子/在你身后,我已听到/岁月车轮匆匆驶过的轰响/你已长成小伙子模样 /在你面前铺展着/需要自己描画的人生竞技场!
或许被窝是无人打搅的好地方/但我想,没有人愿意/躺那里任懒惰的蛆虫品尝/青春的心房。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无法令太阳停止转动/就应该驾驶时光战车/成为钻天白杨!
这就是我,你们的老师/对你们衷心的期望/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足够的时光!
当我平和地掏出手机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孩子们鸦雀无声,颇为动容。我知道,有一些叫作责任的东西在他们小小的心田里激荡碰撞。那一刻,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诗教的力量!
(四)
之后,我结合经典诵读课,建立了班级经典学习群。群内设计了固定的学习栏目,包括“晨习善言” “暮省善行”和“晚诵美文”栏目。
除节假日,“晨习善言”每天坚持发一条古文经典句子,让孩子们跟诵。到今天已经有88条了。固定栏目的设定,从孩子的语文能力入手,让孩子们养成勤诵经典的习惯。一学期以来,孩子们明显在声音响亮、节奏把握上有了显著的进步。
经典的诵读,还潜移默化地陶冶了孩子的天性,培养了孩子的品性,在“暮省善行”中,孩子们用经典的思想要求自己,现在,“静然后能安,安然后能虑,虑然后能得”已经成为我和孩子们课堂上的默契。
“晚诵美文”中,《自相矛盾》 《画蛇添足》 《鹬蚌相争》 《狐假虎威》 《拔苗助长》,孩子们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模有样。虽然有几个孩子还是会有愤悱,但明显,他们愿意努力去读去体会,不再视之为额外负担,他们不再畏难,不再讨厌,不再抵触,他们逐渐懂得诗词要静下心来琢磨,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借此培养他们的情绪与意志,甚至指导自己的行为思想,这难道不是经典的力量!
中国文化,綿延千年,如何传承传统,在当今时代让诗教焕发新的生机?反省这次背诗事件,我认为老师要有一颗诗心。包括三点:一是具有诗人一样的赤子之心,懂得体贴,无私地关怀每一个学生,这是诗教发生的基础;二是具有会欣赏诗的智慧之心,要有比较深厚的诗词鉴赏的能力,才能采用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领略诗词的美,这是诗教发生的保证;三是具有会写诗的灵性之心。诗是高度凝练的思想与感情的承载,极具个性,又有普适性,教师能将自己的思想用诗的表达方式凝于笔端,必然可以打动人心。这是诗教发生的关键。当然,如果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激励学生也能拿起诗笔,那无疑是诗教的意外惊喜!
(作者单位:扬州市文峰小学)
我们学校是国学特色学校,每天都有20分钟特色课程《可亲的经典》,内容是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三百篇》,分低、中、高三个版本,短小的诗词一般课内能熟读成诵。因为《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比较长,我用三节诵读课进行讲解与背诵。上周五检查后有12个人不会背,要求各自课后诵读练习,到本周一会背。结果,检查时,还有10人不过关,所以这几天我就将他们组成“春江俱乐部”,每天放学后留下来到图书室或办公室背《春江花月夜》。同学们的态度都还不错,只有小李同学每次拿着书像拿着隐身符,要不缩在一旁假寐,要不神气活现,惹是生非。所以,我总是让他坐得靠我最近。三天坚持下来,“俱乐部”只剩下三人。效果挺好,我暗自得意,意欲乘胜追击。昨天跟三个同学发狠:今天是周四,再不会背,不许他们上体育活动课,留在教室里背会了才准许下楼。
其实,与这几个孩子死磕的过程中,我也明显感到他们对我不满。特别是前一天晚上,集团内学校的一位老师来找我交送“五个一百工程”材料,这三个学生正歪歪倒倒,一边半遮半掩地打闹,一边小和尚念经。这位老师离开时,笑着对我说:“没想到你们学校竟也有这样的宝贝!”我有些挂不住了,怒气满腹,转身把三个宝贝狠批了一顿,说他们坐没坐相,学没学样,不但丢了万老师的脸,还丢了学校的脸。
望着窗外背着书包陆续穿过操场的孩子,我不禁冷静下来。我的行为之所以激起了这几个孩子的反感,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压根儿就不喜欢古诗文,上课混时间,在我面前也是消极对抗,致使十天都背不会36句诗。现在,一个对我动之以情,采取委婉求情的方式,给我写了封信,一个准备采取极端的方式扬言要投诉我,目的都是想不再背了。
孩子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学作品能像经典古诗词一样言简意赅,意蕴深长。千百年来,无数骚人墨客,英雄豪杰,在这寥寥数字之间,寄托他们的智慧、理想与追求。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有普世的情怀,适用于一切人,超越历史与时代;是因为她有极深的内涵与力量,会让人百读不厌,心灵安静;是因为它有一种可敬的品格,宽厚而不张扬的意蕴。背诵经典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语感和遣词造句能力,而且可以浸润一生,提升审美情趣,享受精神的盛宴。人生际遇,白云苍狗,得失之间,风云依旧,而胸有经典,总会在某个人生的刹那,成为醍醐灌顶的惊艳。
作为老师,我怎么做才能讓他们懂得这个道理?
(二)
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国学经典诵读的关键在于其思想与情感是“灌输”还是“探究”。在灌输、说教式教育中,教育者站在教学主导地位,以居高临下的方式给某些教学内容下“精华”或“糟粕”的定义,很容易走向枯燥与机械。而探究式教学,老师和学生是教学共同体,老师不会简单要求学生背诵经典,囫囵吞枣,而是真正研读、分析经典。
我决定不再硬碰硬,变“磨”功为专题探究的合作学习,就以《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为例,激发他们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神韵美,从而爱上古诗文。
中午饭后,我找到他们三人,对他们说,你们想下去打球,可以。我先考你们几个问题。我问,文学中的文学是什么?三人沉默。我说,是诗歌。又问,诗歌中的诗歌是什么?我说,是唐诗。我继续,唐诗中的唐诗是什么?小李耍起小聪明:“是《春江花月夜》。”我说,对。《春江花月夜》集唐诗大成,被称为“孤篇盖全唐”,是我们扬州人张若虚写的。
我说,这首诗写了诗人漫步江边所见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由此抒发感情和思考人生。内容并不算新鲜,为什么却有这么高的地位?就是因为这首诗声情谐美,非常适合朗诵。 比方说,开头写春江月出,春江之上,明月升起,观景人心情轻快愉悦。“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平” “明”,都是韵母“ing”,且是第二声,读起来押韵而且声韵明亮,非常明快。这就是声情谐美。剩下的句子里,你们能发现这个秘密吗?你们如果能找出依据,我就不要你们会背了。
三个男孩有些惊喜,连忙把头凑在一起读起来。很快纷纷向我汇报与我交流——
这首诗是每四句一换韵,第二个韵脚“甸” “霰” “见”,是押“ian”韵,都是第四声。因为这四句写了月下江边的花,显得细腻真切。第三个韵脚“尘” “轮” “人”,是押“en”韵,都是第二声,读来感觉高远孤傲,恰与作者观一轮孤月产生思绪的心境相合。第四个韵脚“已” “似” “水”,更觉空渺与深沉,余韵悠长。接着过渡到第五个韵脚“悠” “愁” “楼”,是押“ou”韵,都是平声,读来荡气回肠,与作者表达的游子思妇的感情协调。第六个“来” “徊” “台”,是押“ai”韵,又是第二声,读来感觉悠长徘徊,低回婉转,与转成思夫的感情贴切。第七个韵脚“闻” “君” “文”,均为平声,将思念的情感过渡。然后进一步用平声的麻韵,“花” “家” “斜”,流水落花,人在天涯,随着落月西下,这种思念远人的情绪和对人生青春短暂,人生苦短的感悟悠长不尽。
结尾用仄声韵,“雾” “路” “树”,有一种行路的感觉,结在去声,天下离人无数,何时才能团聚,这种情绪与声音完美契合,余音袅袅,也余情袅袅……
就这样,我和三位同学一边读一边体会,通过探究性讨论把全诗写景抒情、因声见情、韵随意转的特点很快理解了。三个孩子余兴未了,很快自觉主动地背会了这首诗,尽管还不熟练,但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已经非常满意了。
(三)
又是一个周一的诵读课,我请三个孩子从选韵的角度,向全班同学汇报讲解本首诗声和情的配合特色。三个孩子手舞足蹈,面色激动,全程不看书,一边背一边评点,获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随后,我读了我创作的一首小诗,并告诉大家,是送给三位同学的,祝贺他们终于背诵过关。
致学生L. J. Z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光/孩子,这种磨蹭不算什么/你可以缩在墙角/举着书像举着隐身草/趴在课桌上/等文具盒自己跳出书包……/把整个明媚的下午消磨掉! 你可以去操场上打球/坐在银杏树下/畅聊明星和游戏/我在这里/等你尽兴归来订正作业/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光。
我可以/用一天和你讨论一个问题/用一周等待你背一首古诗/用一年和你一起学习半本语文书/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光。
可是啊,孩子/在你身后,我已听到/岁月车轮匆匆驶过的轰响/你已长成小伙子模样 /在你面前铺展着/需要自己描画的人生竞技场!
或许被窝是无人打搅的好地方/但我想,没有人愿意/躺那里任懒惰的蛆虫品尝/青春的心房。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无法令太阳停止转动/就应该驾驶时光战车/成为钻天白杨!
这就是我,你们的老师/对你们衷心的期望/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足够的时光!
当我平和地掏出手机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孩子们鸦雀无声,颇为动容。我知道,有一些叫作责任的东西在他们小小的心田里激荡碰撞。那一刻,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诗教的力量!
(四)
之后,我结合经典诵读课,建立了班级经典学习群。群内设计了固定的学习栏目,包括“晨习善言” “暮省善行”和“晚诵美文”栏目。
除节假日,“晨习善言”每天坚持发一条古文经典句子,让孩子们跟诵。到今天已经有88条了。固定栏目的设定,从孩子的语文能力入手,让孩子们养成勤诵经典的习惯。一学期以来,孩子们明显在声音响亮、节奏把握上有了显著的进步。
经典的诵读,还潜移默化地陶冶了孩子的天性,培养了孩子的品性,在“暮省善行”中,孩子们用经典的思想要求自己,现在,“静然后能安,安然后能虑,虑然后能得”已经成为我和孩子们课堂上的默契。
“晚诵美文”中,《自相矛盾》 《画蛇添足》 《鹬蚌相争》 《狐假虎威》 《拔苗助长》,孩子们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模有样。虽然有几个孩子还是会有愤悱,但明显,他们愿意努力去读去体会,不再视之为额外负担,他们不再畏难,不再讨厌,不再抵触,他们逐渐懂得诗词要静下心来琢磨,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借此培养他们的情绪与意志,甚至指导自己的行为思想,这难道不是经典的力量!
中国文化,綿延千年,如何传承传统,在当今时代让诗教焕发新的生机?反省这次背诗事件,我认为老师要有一颗诗心。包括三点:一是具有诗人一样的赤子之心,懂得体贴,无私地关怀每一个学生,这是诗教发生的基础;二是具有会欣赏诗的智慧之心,要有比较深厚的诗词鉴赏的能力,才能采用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领略诗词的美,这是诗教发生的保证;三是具有会写诗的灵性之心。诗是高度凝练的思想与感情的承载,极具个性,又有普适性,教师能将自己的思想用诗的表达方式凝于笔端,必然可以打动人心。这是诗教发生的关键。当然,如果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激励学生也能拿起诗笔,那无疑是诗教的意外惊喜!
(作者单位:扬州市文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