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眼里的真情耀邦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秘书,高勇亲身经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并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胡耀邦的言行举止,亲身感受胡耀邦的个人魅力
  高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秘书长,之前曾两度任职于团中央,前后长达27年,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老团干”。1959年3月1日至1964年8月15日,风华正茂的高勇在胡耀邦身边作秘书工作,是胡耀邦主政团中央时在其身边工作最久的秘书。即使后来不再在胡耀邦的身边工作了,高勇也依然与胡耀邦及其家庭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如今,高勇已是耄耋皓者,在北京西直门附近一栋普通住宅楼里过着闲静的老年生活。只不过,在高勇愈老弥深的记忆里,曾走过的人生旅途中那些值得回味的片断,常常仿佛就在眼前。居室墙上一个显著位置,挂着胡耀邦生前题赠的一幅字“孜孜不倦”。凝视着这幅题字,高勇说:“‘孜孜不倦’是耀邦同志对我的鼓励,也是他一生工作、学习的真实写照。”
  真性情有个性的胡耀邦
  “我对共青团有一种特殊感情,这缘于我的个人经历。”1952年4月,21岁还不到的高勇被调到团中央工作,直到1983年初,52岁的他从团中央正式“毕业”,被调往河北省邯郸市委工作。“中间扣除在教育部工作4年,也还有27年。因此,可以说我既是把青春全部贡献给了共青团,又可以说是党和共青团把我培养长大的。”“文革”后,高勇先后在教育部、团中央、邯郸市委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任职,1991年离休,他说团中央这一阶段对他的成长影响最大。确实如此,因为正是在团中央工作期间,高勇成为胡耀邦秘书,才有幸亲身经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并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胡耀邦的言行举止,亲身感受胡耀邦的个人魅力。
  1954年4月13日至24日,团中央在北京召开组织工作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团的组织发展工作。会议结束时,胡耀邦作了总结讲话。他的讲话中除了就团的组织工作讲了一些重要建议外,还特别就整个团的工作原则提出了“背靠党委,面向青年”的口号。
  “他说,我们青年团的干部在工作中,要背靠党委,面向青年。所谓背靠党委,就是要紧紧依靠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及时向党委反映情况,听取指示,指导工作。而面向青年,就是面向青年群众,深入到广大青年群众中去。听取青年的意见和呼声,帮助青年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解决青年的思想问题,做广大青年的朋友,引导和带领青年去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努力奋斗。”高勇回忆说,当时胡耀邦讲到这里,就站了起来,搬了一把椅子走到台前,坐了下去,形象地给大家演示——“背靠党委,面向青年,就像这样,把身子紧紧靠在椅背上,把脸朝向青年群众,而不能颠倒过来。他一面说着,一面又把身体转过来,脸朝椅背——这样就成了面向党委,两只眼睛只看着党委的脸色,把脊背朝向青年群众。”高勇说,通过这样形象的演示,胡耀邦特别向大家强调:如果这样坐下,那就既不可能正确接受党委的领导,又势必脱离广大青年群众。而且,胡耀邦还用了一句俗语“墙上挂王八,四脚不着地”来说明如此做工作势必陷入困境,“更不能既不背靠党委,又不面向青年,那就把自己悬空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令高勇记忆犹新的是,当时胡耀邦嘴里这样说着,还两手两脚交替乱动,逗得全场哄堂大笑。这样一个不拘小节、开朗直率、个性鲜明的高级领导干部形象,在当时的小青年高勇眼里,自然是新鲜的,记忆深刻。
  自此,“背靠党委,面向青年”就成了几十年来指导青年团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做好青年团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
  不当“官老爷”的胡耀邦
  高勇说,凡是读过胡耀邦的文章和听过他讲话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就是没有空话、套话,而是语言生动,观点鲜明,旁征博引,分析透彻,文情并茂,入情入理,总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巨大的鼓舞。而且,胡耀邦的文章一般不要别人代笔,大都是自己动手。“即使有时由别人先写一稿,他也是自己定题目,自己搞设计,一共写几段,每段写什么,用什么材料,讲什么观点,甚至关键处用什么语言和事例等,他都要向起草人交代得清清楚楚。至于讲话,除了正式会议上的报告需要写讲稿外,一般他是不照本宣科的,他最反对那种‘秘书写稿子,首长念稿子’的官老爷作风。”高勇清楚记得,有一次胡耀邦同团中央部长以上干部谈话时说:“十几年、二十几年来,我们有一部分干部——秘书写稿子,首长念稿子,秘书决定方针政策,首长处理日常事务。这个风气怎么行!”
  为什么他的发言稿这么生动形象呢?高勇认为,胡耀邦确有天资聪颖的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他非常勤奋。“谁能想到,他每写一篇文章或考虑一篇讲话要付出多少心血?他经常为写好一篇文章苦战几天几夜,这种时候他的烟就抽得很厉害了。记得有一次,一天一夜中他竟抽了五盒烟!”
  作为秘书,高勇这时的任务就是抄清,“通常是他一边写,我一边为他抄清,写一页抄一页。抄清了他又改,然后我再抄,他再改,有时连我们都弄不清是第几稿了”。这种时候,高勇常常听胡耀邦说“一篇文章,一篇讲话,总要有几句话能打动人心,总要给人以启发”。
  当年,毛泽东特别强调干部参加体力劳动,而且后来形成了规定,每人每年至少要参加体力劳动1个月。胡耀邦对毛泽东的号召总是身体力行。1959年5月,一过五一节,胡耀邦提出要去河北省安国县齐村劳动一周。当时,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一批干部在安國县下放劳动。胡耀邦去安国劳动,也是为了看望这些干部,了解有关情况。他事先不让工作人员向县委打招呼,就只有机要秘书高勇和警卫秘书李汉平随行,司机高振球开车,乘坐苏联老式“嘎斯69”吉普车,直奔安国县齐村。
  “一路上十分颠簸,有一次我被从座位上颠起,头碰到撑帆布篷的铁架子上,立即起了一个大包。”高勇说,一行人午饭后从北京出发,到达齐村时已是黄昏时分,胡耀邦直接住进了群众家里。为了安全起见,高勇和李汉平一致认为还是应该告诉县委,不然万一发生意外,大家都担当不起。于是,高勇请李汉平和高振球瞒着胡耀邦开车到县委报告。县委领导和公安局长很快来到了齐村,一再动员胡耀邦去县委住宿。胡耀邦婉言谢绝,说自己是来劳动的,住在村子里最合适,况且,和群众住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安全的。没有办法,县委的同志经过商量,决定留下公安局长住在胡耀邦隔壁一家,负责安全工作。高勇和李汉平与胡耀邦住在一个小院里,胡耀邦住南屋,高勇和李汉平住西屋。   “那时候,我27岁,李汉平24岁,我们年轻人睡觉多,劳动一天,更是睡着了醒不来。”可是,每天早晨天刚一亮,胡耀邦就起来了。他见高勇他俩还在睡,就在院子里大声喊:“小李,走,下地了!”他俩只得赶快爬起来刷牙。胡耀邦对他俩说:“刷什么牙呢!人家群众都下地了,我们不能去晚了。去晚了影响不好,劳动就要像个劳动的样子。”说着就出门往外走,高勇他们俩也只好睡眼惺忪地跟着他下地。高勇说,胡耀邦干起劳活来很认真,“点种、锄草、推水车,什么都干,而且不要别人照顾。大家休息时,他才坐下来抽支烟,大家不休息,他也不肯休息”。
  在高勇眼里,胡耀邦热爱青年,了解青年,善于同青年打成一片。在安国农村劳动休息时,青年们逼着北京来的大领导胡耀邦唱歌,而且点名要他唱当时才放映不久的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可是胡耀邦没有学过这支歌,实在不会唱,他答应回北京后一定学会唱。从安国回京后,他果真要高勇去找《柳堡的故事》电影插曲,有空就学唱。那时,高勇经常听胡耀邦说,青年们喜欢唱的歌,我们作青年工作的人也要学会唱。
  关于胡耀邦的着装,高勇还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夏天,胡耀邦接待外宾,上身穿了一件新做的绸衬衫,可是里面贴身穿的汗衫脊背上却有3个破洞,隔着衬衫也看得清清楚楚。工作人员一致认为不能在外国人面前丢脸,提出应换一件,“耀邦问‘这样不行呀?’我们都说不行,这才又找了一件换上”。高勇说,其实胡耀邦平时在家时,穿衣真是简朴极了,“夏天穿个圆领汗衫,冬天穿一件旧灰色毛衣,五粒纽扣还不一样,有一粒是后来配的,脚上则一年四季穿一双拖鞋。只是外出参加会议时,才穿一双皮鞋和旧中山装”。
  以工作与读书为“嗜好”的胡耀邦
  胡耀邦主政团中央时,换了几任秘书,高勇是那时在胡耀邦身边工作最久的秘书。高勇回忆说,那时胡耀邦在家办公,“一个四合院,他在东屋,我在北屋”。“他的办公室与卧室一墙之隔,中间有门相通,但他中午从来不去床上午睡,只在办公室沙发上靠一会儿,看看报纸,打个盹儿,就又起来工作了。在他的工作日程上,没有周末和星期天。”高勇说,当时胡耀邦的夫人李昭在北京棉纺一厂任党委书记兼厂长,为了工作,她平时不回家,吃住都在工厂。“她有时星期六晚上或星期天回家,看到我们都还在办公室没下班,就会给耀邦提意见,‘耀邦啊,你不休息,也不叫秘书们休息呀?’不等耀邦说话,她就冲着我们说:‘去休息,都走,有事情再找你们。’”每当这种时候,胡耀邦总是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便说:“我没有让他们都在这里嘛。去吧,你们都去休息。”高勇他们当然懂得,其实胡耀邦并不是不关心工作人员,“只是他一工作起来,就根本不记得哪天是星期天了”。
  高勇介绍说,因为晚上比较安静,效率高,效果好,胡耀邦习惯于晚上工作和读书,几乎天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左右才睡。为了适应他的工作习惯,秘书们也都住在办公室,以便随叫随到。“他晚上工作或读书很少看钟表,只管埋头阅读,一看见我们则常问‘现在好多钟了?’”虽然高勇比胡耀邦年轻16岁,但是他坦言在熬夜这一点上实在是比不过胡耀邦。
  高勇说,自从胡耀邦担任总书记以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党和国家的许多大事都需要他去操心,去思考,去处理。“特别是他那一任总书记,受命于危难之时,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一个烂摊子和两年徘徊,各方面都需要清理和整顿。因此,他更加兢兢业业,没日没夜地工作。在他的提议下,中央书记处成员每个星期天要加半天班。而他,家就在中南海东岸,离勤政殿不远,然而他从不回家住宿,只是星期六晚上回去同家人一起吃顿晚饭,就算是团聚了。饭后,他则又到勤政殿办公室工作去了。”那时,高勇曾多次听胡耀邦说过,不赞成老朋友、老熟人见面互问“身体怎么样”,分别时互嘱“保重身体”。“他说,见面应该互相问问工作怎么样,分别时互相勉励好好工作。”
  在高勇看来,胡耀邦几十年如一日,这样刻苦地、超负荷地工作,他几乎就没有疲倦的时候。为什么呢?高勇似乎找到一个答案:工作累了,读书来换脑。“耀邦勉励大家不光要勤奋工作,还要刻苦读书。他说‘办了八小时公,怎么办?读点书,吸收前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头脑。’”胡耀邦自己带头刻苦读书,也要求干部刻苦读书,特别是年轻干部,他总是要求多读点书。
  胡耀邦自己刻苦读书和勤于思考问题在全党是出了名的。早在1937年9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谈话中,就曾表扬胡耀邦能刻苦读书。高勇记得,1960年冬天的一天,胡耀邦曾对他谈起过在延安时读书的情况。“他说,在延安时书很少,搞到一本书简直是宝贝,就拼命读。白天没时间,晚上就在窑洞里点个煤油灯读。他文化程度不高,只上了一年初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查字典。有时对一些古书读不懂,读了一遍不懂在说什么,就再读,硬读硬钻。”高勇不胜感慨:“可想而知,当时他是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
  在胡耀邦身边工作那么多年,高勇深知,读书是耀邦工作之外的最大“嗜好”。“平时他兜里从不装一分钱,也舍不得随便花钱,但遇到书,只要是他想看的,需要的,他从不犹豫,也不问价钱。他当时一个月工资才300多元,但有时一个月买书就要用去四五十元。”高勇想起了这位“嗜书”领导的一件趣事:那是1960年4月22日列宁诞辰90周年的前一天,即4月21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大会。偏偏那次会场当场出售新版《列宁选集》四卷本,其他领导同志都付钱买了一套。胡耀邦从家里出来时,根本没想到会场上会售书,他口袋里依旧一分钱都没装。經他说明情况,大会服务人员请他把书先拿走,随后再送钱来。散会了回家,一进院子他就冲高勇大喊:“高秘书,你赶快去给人民大会堂送钱,我买了一套《列宁选集》,还没有付钱。”高勇笑言,赊账买书,这在中央首长里,胡耀邦大概是唯一的一人。
  令高勇大受启发的是,胡耀邦读书习惯于同时交替读政治书籍和文学名著。“例如,阅读《列宁全集》的同时,阅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他说,这样既是对脑筋的调节,又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他经常是把工作快速处理一下后集中读书,速度高得惊人。他还很喜欢读人物传记,凡是能搜罗到的世界各国的主要名人传记他都已读过。他对一些古文名篇,特别是毛泽东提倡高级干部阅读的古文和诗词曲赋,有许多篇他都能背下来,还常常要我同他一起读,一起背。”高勇因为也有国学方面的爱好,他成了胡耀邦读古文名篇时的“好搭档”。他们曾一起背诵过毛泽东的诗词、鲁迅的诗,以及韩愈的《祭鳄鱼文》、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及《后出师表》等,还有许多唐宋诗词和元曲小令。   眼睛朝“下”看的胡耀邦
  当官从仕的,如果眼睛只朝“上”看,脱离民众,那必定是自以为是的“官老爷”。能够时时眼睛朝“下”,体察民情,恤民爱民的官员,才可能得到人们的真心拥戴。高勇说,胡耀邦一贯重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1952年胡耀邦调任团中央书记后,工作局面更大了,他立志要走遍全国的2000多个县。“他认为,没有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甚至许多地方连去也没有去过,看也没有看过,头脑里一点印象也没有,怎么可能指导好那里的工作呢?”
  让高勇敬佩的是,胡耀邦下基层有时会特意挑选那些偏远地区,“如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到四川、贵州那次视察,他沿着1935年长征的路线走,新闻记者称之为‘重走长征路’。路越走越难走,面包车不能走了改乘吉普车;吉普车不能走了,又改为骑马;骑马也不能走了,改为策杖步行。这对当年年近70岁高龄的胡耀邦来说,绝不是轻松的事”。在高勇等身边工作人员看来,胡耀邦每到一地调查民情,他的喜怒都在脸上——如果当地生活落后,胡耀邦就会面容凝重;如果看到当地农民生活还不错,他就开心,有时还会高兴地抱起身边的孩子,喊秘书说,“有什么吃的,给孩子拿点来!”而且,他不但注重了解当前的现实情况,也会注意了解历史情况。“他走到哪里都会翻看县志,以那个地方历史上出现过什么知名人物,有过什么建树,发生过什么大事来激励当地干部努力工作,并要求当地干部用这些历史事实来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乡,艰苦奋斗。”高勇说,“我们在他身边工作的人知道他有此特点,所以跟他外出前,也要想方设法地查找一些有关资料,以应急需。”
  根据青年团的特点,团中央的干部有个年龄限制,各级干部超过一定的年龄就要调出,安排到其他岗位上工作,用青年团的行话说叫“毕业”。由于“文化大革命”对青年团的摧残破坏,团的工作停顿了10多年,所以1978年10月召开团的十大,恢复共青团工作时,团中央留了少数年龄较大的干部,为的是解决团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高勇在1975年已经调离团中央,1979年又将他从教育部调回了团中央,这一去就是4年。1982年底召开共青团十一大后,确定高勇第二次从团中央“毕业”,直到1983年初才定下要他去河北某地市工作。3月19日,高勇收到中组部调令,3月22日他便去河北省委报到,得知省委决定分配他去邯郸市委工作。
  3月30日,晚上7点30分,高勇约了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组长刘崇文、时任中央宣传部宣传局局长李传华,到中南海勤政殿去向胡耀邦辞行。胡耀邦知道高勇对经济工作不熟,他认为搞四化建设不懂经济是不行的,因此对高勇提出了“钻一点经济”的要求。胡耀邦说:“你年龄也不小了,也是个过渡人物,干不了多久了。河北的工作这几年不错,但河北也有一些歪风邪气,一部分干部思想保守,拉帮结派。下去后主要是鉆一点经济,杀一杀歪风。”当时,胡耀邦十分关心的是四化建设和端正党风问题,他希望早日把中国建设成为四化强国,希望党内尽快扫除贪污腐败等歪风邪气。高勇到邯郸后,时刻牢记胡耀邦说的“钻一点经济,杀一杀歪风”两句话,并努力去工作,这成了他在邯郸工作的座右铭。
  晚年,高勇经常参加胡耀邦的纪念活动,还常到胡府看望李昭。现在,李昭也走了,高勇前往八宝山送别。他说,她与耀邦将伴着共青城那青翠欲滴的山林共携天堂。
  责任编辑 王碧清
其他文献
团委作为医院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近年来,医院团委工作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在此情况下,怎样才能加强医院团委的工作管理,使其在医院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医院团委作为肩负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核心组织,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化团委工作的管理,使其为医院发展服务,为人民大众就医服好务。下面结合本溪钢铁(集团)南芬医院团委工作,谈谈具体的措施。
欧盟拟修改食品标签法,将有关食品标签说明及有关广告方面的法规整合为一部新法。若新的食品标签法获采纳,向欧盟市场提供出口包装食品的生产商必须在标签上标注食品的所有
本文采用有限元和边界元技术分析了重载径向轴承的三维弹性流体润滑(EHL)问题,并提出了一种精度高、收敛快的加权迭代计算模式,用该计算模式成功地求解了由二阶Reynolds方程
语用研究论纲黄华新(一)信息传播活动是人类交往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人类交往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于它是一种语言交往。在语言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既是交际的主体,又是交际的客
经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推荐,现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江常开接替原广州港务局副局长陈景华任中国港口杂志社理事会常务理事。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唐少雄新任本刊
不该用"她"和"妳"[美]张质相两字的由来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6卷第2号有钱玄同的《英文"SHE"字译名之商榷》一文,其中提到刘半农想要造一个"她"字,钱玄同认为不甚好。他要实行他一贯的主张,中
经协商,武汉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本刊理事会成员单位,该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何跃明任中国港口杂志社理事会常务理事。武汉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陈军任本刊编
2003年度中港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会于2004年2月25—26日在天津召开,中港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第二届评委会委员对经过形式审查合格的参评项目进行评审,产生特等奖2项,一等
阅读,作为英语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广泛的阅读无疑是获得良好语言环境的最佳途径。本文借助具体的课例阐述如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
上学期我参加了骨干教师的教学探讨活动,执教“Stone Age People”一课,后又在“现代与经典”观摩课上执教本课,算起来这节课前后备课、试上共六次,每次上完都能从中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