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实验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理念下新型课堂教学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应如何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评价一堂课的教学呢?
1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有些实验探究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基本上没有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实效不大。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是否得到了开发,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训练,是否主动寻求探索。新课程提倡发展性、多元化的评价课堂,课堂上我们应更多的关注“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或者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法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2 怎样评价课堂气氛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于是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显示启发式教学,便采用边讲边问,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成为较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题”,一节课竟能提问上百次。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学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新课程还强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型的、开放的课堂气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但在强调师生之间这种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的同时不要忘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纪律制度和规范的要求是学习的必备保证,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以及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不可缺少的。
3 如何评价学生
新课程要求学生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质性评价是指在特定背景下,通过现场观察甚至亲自参与,或者是与有关人员进行深入交谈,以及查阅有关书面材料等方式,对评价对象的属性在概念或程度上作质的规定,然后进行分析评定,以说明评价对象的性质和程度。质性评价有3个关键要素:其一是“背景”,即人的行为要素要放在特定背景下评价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其二是“个人感受”,质性评价必须理解评价对象个人丰富多彩的经历、愿望和想法;其三是“定性资料”,不去寻找个人行为之间的定量关系,而是在纯自然的条件下观察、收集评价信息。质性评价除了采用传统的个案研究、参与性观察、书面材料分析方法外,还常用历史学方法、语言学方法、人类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等。质性评价的方法符合发展趋势,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受到欢迎,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解决好这些方面的问题。
1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有些实验探究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基本上没有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实效不大。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是否得到了开发,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训练,是否主动寻求探索。新课程提倡发展性、多元化的评价课堂,课堂上我们应更多的关注“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或者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法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2 怎样评价课堂气氛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于是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显示启发式教学,便采用边讲边问,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成为较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题”,一节课竟能提问上百次。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学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新课程还强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型的、开放的课堂气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但在强调师生之间这种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的同时不要忘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纪律制度和规范的要求是学习的必备保证,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以及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不可缺少的。
3 如何评价学生
新课程要求学生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质性评价是指在特定背景下,通过现场观察甚至亲自参与,或者是与有关人员进行深入交谈,以及查阅有关书面材料等方式,对评价对象的属性在概念或程度上作质的规定,然后进行分析评定,以说明评价对象的性质和程度。质性评价有3个关键要素:其一是“背景”,即人的行为要素要放在特定背景下评价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其二是“个人感受”,质性评价必须理解评价对象个人丰富多彩的经历、愿望和想法;其三是“定性资料”,不去寻找个人行为之间的定量关系,而是在纯自然的条件下观察、收集评价信息。质性评价除了采用传统的个案研究、参与性观察、书面材料分析方法外,还常用历史学方法、语言学方法、人类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等。质性评价的方法符合发展趋势,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受到欢迎,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解决好这些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