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教育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来源 :机械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提出要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和尊重劳动.这为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基于类型教育的理念和要求,重点构建劳动教育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建设性方案.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教师资源是义务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源.为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进一步优化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以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构建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并基于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优化“GSST”模型,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与观念创新三个维度提出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优化的改进路径.
线上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创新模式,显示出现代教学技术在传统教学内容上的应用和突破.在人文学科,线上教学模式有利于背景资料的搜集和阅读、有声影视资料的展示,还能提供优质的师生交流平台,促使“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当然,在教师网络技术培训、教学资源分配等层面,人文学科的线上教学模式还存在进步空间.
《中国文学》是西北民族大学面向汉语言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思政的时代呼吁下,《中国文学》要积极发挥课程优势,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界限,积极推进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结合学术界在课程使命、价值引导、教师提升、人才培养、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立足《中国文学》的教学实际,探索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国文学》的推进路径:精选作家作品,归纳思政案例;教研思政一体,凝练思政选题;三全育人调研,内外合力推进.付诸实践,既能实现《中国文学》课程思政向纵深推进,又能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为实现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全局最优发展,成都市温江区秉承规范、创新、共享、共赢原则,在等级园评定、保教质量评价、标准化管理、校地合作改革基础上,采用“名园+”组建学前教育集团,从治理机制、共享机制、激励机制方面开展多元实践探索,不断创生创优集团化办园.机制共创、资源共享、品牌共建、质量共进、发展共赢集团化办学格局的形成,有效激发了办园活力,实现了学前教育在文化、管理、课程、师资领域的普及普惠、安全优质、高位均衡发展.
自我评价是集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在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引导集团校自觉主动开展自我评价,需要内外部动力推动.运用系统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构建出学校自我评价动力系统模型,该系统由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构成,外部动力又由外控式动力和内化式动力组成,且外控式动力通过内化不断向内化式动力转化;外部动力也会促进内生性动力的形成.动力系统具有动态发展性,会随集团校的发展而发展,其中自我评价文化对内外部动力具有调控作用.该模型能够对集团校的自我评价进行解释.
朗诵强调以情动人.朗诵者对朗诵情感的领悟与唤起需要把握四个维度,即文本维度——深挖文本唤起情感;背景维度——钻研文本以外的相关材料唤起情感;体验维度——用切身的体会唤起情感;想象维度——用丰富的想象唤起情感.
《蛙》是莫言沉寂四年后推出的新作,小说的故事背景贯穿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前后,体现出在这样的历史浪潮中文本人物是如何产生异化.其中,“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的市场经济因素同样加速了人物的异化.莫言通过书写丑陋,展现其审丑意识下隐藏着别样的美学理念.
在鲁迅对萧红的文学影响中,最重要的是改造国民性思想.此影响体现在两位作家都将人、神、鬼交织的城镇作为刻画国民灵魂的舞台,并由此呈现出小说空间化的特点,让看客的作用在公共空间得以发挥,产生一批非典型人物.在此基础上,城镇的空间化又渗透进人心,升华为喻示国民心理的“铁屋子”.两位作家既是“铁屋子”的制造者,又是叙述者,萧红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不同于鲁迅的独特表达,延续了改造国民性思想.虽然不及鲁迅深刻,却带有更日常,也更本能的生存意义.
研究调查了1700位东莞市幼儿教师,其中,男性幼儿教师26人,女性幼儿教师1674人;普通教师1065人,中层干部488人,园长147人.经过统计检验,修订后的幼儿教师组织沉默归因问卷信度和效度符合测量学指标,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内.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幼儿教师组织沉默归因存在差异,随着教龄和年龄的增长,组织沉默归因趋于合作沉默,自我保护沉默的归因趋于降低;不同办学体制幼儿园的幼儿教师组织沉默归因存在差异,公办及集体办幼儿园教师相对民办及其他幼儿园教师,组织沉默归因更倾向于默许沉默和自
对处于“一班一师”甚至是“一校一师”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来说,既遭遇着地缘身份上选择“游离城市”还是“融入乡村”,学科身份上姓“全”还是姓“多”,功能身份上做“教育者”还是“监护人”的困惑,又面临着逐渐降低全科教师的自我职业认同的潜在危机.为了准确把握乡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的身份边界,助力提升乡村学校全科教师职业认同,一是要综合政策与利益导向,完善本土化培养的长效留任机制;二是立足学科教学立场,明确全科教师学科专业发展认同;三是明确职业属性,厘清乡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功能身份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