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弥河流域现代洪水沉积特征与水动力过程反演

来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强天气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洪水危害愈来愈严重.理解现代洪水沉积特征,不仅可以为减轻洪水灾害提供理论指导,而且也为识别古洪水沉积提供参照依据.2018年8月中旬,山东弥河流域受双台风影响发生洪涝灾害,对当地社会发展、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对洪水淹没区考察基础上,于下游高河漫滩区、洪水沉积物保存完好的地点获取21.5?cm长岩芯MH1(含现代土壤),并进行了粒度、孢粉、磁化率、烧失量分析.结果显示:钻孔岩芯洪水层沉积物以黏土和细粉砂为主,平均砂含量仅为1.7%,反映洪水强度不大;洪水沉积层粒度可识别出7.9和30.0?μm两个敏感组分,根据其含量变化特征,可将此次洪水过程划分为洪水初期、第一次洪峰、高水位期、第二次洪峰、退水期5个阶段;洪水沉积层烧失量显著高于土壤层,而磁化率值整体低于下伏土壤层;洪水层与土壤层孢粉特征无明显差异,表明两者孢粉组合均能反映小流域植被状况,但洪水堆积层孢粉丰度(7313.96粒/g)远高于下伏土壤层(1562.65粒/g).实验结果揭示洪水沉积环境有利于孢粉富集,磁化率值可能反映土壤发育过程中磁性矿物的产生与积累(成壤强度),因此可作为识别古洪水层与古土壤层的参考指标,但其地理空间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
做化学实验时要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步骤,谨记实验注意事项,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实验后果.但在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可以反复“试错”,在近乎真实的虚拟情境中感受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基于此,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的实验为例进行实验注意事项与试错结果的梳理.以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酒精灯的使用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为例进行试错教学的应用分析,发现在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试错”教学,能在树立学生安全意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围绕个性化学习的关键属性,构建了药学专业有机化学个性化学习路径,通过营造灵活的学习环境、生成学习者档案、“托底”与“培优”,引导不同学生通过差异化的学习路径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与时俱进,较好地实践了科研反哺教学.2020年,相关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
依据新工科建设要求,基于OBE教学理念,从知识储备、工程应用、整合创新、价值引领等4个维度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实施项目设计驱动理论教学的内容改革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开展“三环四步”教学活动,对标工程认证构建全过程多元化考评体系,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全方位评价,并根据学生达成情况进行持续性改进,从而探索出一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的教学途径.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陆坡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研究区发现广泛发育的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Ds),表现为:①?弱振幅、低连续、杂乱或空白的地震反射特征且具有明显的侵蚀作用;②?在研究区体部和趾部区域发现大量侵蚀擦痕、逆冲推覆构造和挤压脊等内部结构;③?块体搬运沉积由于内部结构变形发育为逆冲推覆构造等,其表面形态往往呈连续的凸起与凹陷.研究区识别出两期MTDs(MTDs1和MTDs2)和一套浊流沉积,MTDs1所形成的长10~15?km、宽2~3?km的脊,改变了海底形态,阻碍了后期浊流沉积
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陆地暴露面积比现代增加将近一倍,该时期东南亚的碳汇能力是否比现代更强?本文利用GOSAT现代卫星数据集、实测碳密度数据集,对现代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陆表碳通量)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固碳能力相差较大,与地球系统模式的结果一致.本文基于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上植被分布类型的争议,为量化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暴露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陆表碳通量)的影响,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通用陆地模型(CLM4),以巽他陆架的植被、陆地面积为敏感条件进行了两组试验,考察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植被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含有巨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具有极佳的勘探潜力,其中平湖组沉积作为重要的含油气层,已成为近期油气勘探的聚焦点.孔雀亭地区为西湖凹陷研究程度较低的区块,对于该区域沉积相及其控制因素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基于钻井资料与三维地震资料对孔雀亭平湖组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刻画,并系统分析了全球海平面、区域构造、古气候、古地貌对研究区沉积微相演变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平湖组下段(包括平下下段、平下上段)以潮坪沉积为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只发育在源区附近,而平中段与平上段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潮坪沉积分布面积
1教学现状分析rn在以补铁剂为研究对象进行铁盐、亚铁盐化学性质的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更侧重学习具体的事实性知识.(2)实验探究的方案基本由教师以流程图的形式给出或以教师演示为主,降低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自主性和开放性.(3)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缺少分析并解决相应问题的思路引导.(4)补铁剂的选择单一,以硫酸亚铁片为主.
期刊
崂山隆起海相地层作为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新层系,将是下一步油气战略发现和勘探认识突破的方向.综合近年来详查勘探的地震解释成果,划分该隆起北部为青峰变形带,南部为高石稳定带.指出青峰变形带整体为逆冲和逆掩推覆体系,发育NE向逆断层;高石稳定带为弱变形稳定带,发育规模较小的NW向斜列断层.崂山隆起断裂走向有NE、NW和近EW向3组,边界断裂为近EW走向反转断裂.海相构造层变形具有北强南弱、西强东弱、上强下弱的特征.印支—早燕山期挤压推隆和晚燕山—喜马拉雅早期弱拉张/张扭作用下差异升降错断
基于呈现-批判-反思-提炼(PCRR)模式,提出了假设-呈现-批判-反思-提炼(HPCRR)模式,并以“原电池”概念学习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研究对象为广东省佛山市某校高二年级2个平行班的92名学生,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46人.从概念理解和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态度等2个方面调查了实施效果.结果 显示,教学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概念理解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实现概念转变.实验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较高,持积极态度.
海底冷泉多由海底天然气渗漏形成,是以水、碳氢化合物、硫化氢或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流体.它既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标志,又与温室效应、海洋生态环境、冷泉生物群落等问题密切相关,对海底冷泉的流体渗漏通量和化学组成进行测定,对认识上述问题有重大意义.与实验室化学分析和数值模拟相比,原位观测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作为冷泉原位观测的主要手段,冷泉原位观测装置在近20年发展迅速.本文根据观测目标和观测原理将海底冷泉原位观测装置分为3类,即冷泉渗漏气体通量原位观测装置、冷泉渗漏液体通量原位观测装置以及冷泉渗漏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