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诸多分歧。我认为,深入了解作家的思想与生活经历,对于理解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极为重要。鉴于此,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儿时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充满好奇,天真活泼的天性和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无限留恋,以及对成年后所处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关键词:主题思想;经历;儿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其主题思想而言,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直以来存在着诸多分歧。我认为,深入理解和把握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非常重要。老实说,我本人对此文已教过数遍,但随着生活阅历和年龄的增长,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又有了新的理解。以下就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我认为,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作家的思想与生活经历是一个重要线索。其主题思想与《朝花夕拾》的思想是一致的。《朝花夕拾》为1926年2月至11月间的10篇散文集。当时社会斗争异常激烈,在动荡的社会思想变革之中,《新青年》团体彻底散掉了。其中的成员“有的升官,有的退隐,有的前进”。居于着重情况,鲁迅先生离京南下,到厦门出任文科教授。此时,作家一向遵循的进化论与个性主义方法已经难以解释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种种境遇,使鲁迅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苦闷、彷徨、孤独。在“未敢翻身已碰头”的现实里,他一面继续坚持战斗,一面更多地在回忆与向往中寻求慰籍。后者,鲜明地表现在他的创作与作品之中。《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严格写实的,“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描述了作者从少年到壮年时期的若干生活片段。采用的创作方法,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作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往事,来排除心中的苦闷,其目的,决非在于批判什么。通读全篇,我们不难体会到怀旧意味和抒写百草园时渗透出来的对往昔的慨叹,以及描写三味书屋生活背后流露出来的对寿先生的敬意与怀念,该文是鲁迅回顾往昔生活一系列链条中的一环,折射了鲁迅的一个思想印迹,传达了中年鲁迅的寂寞情怀和在纷扰中寻求闲静的无奈之心态。
据此,我们可领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择童年视角叙事的深意。通过回忆来消解内心的苦闷;二是以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渗透着对人生的思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传统篇目,历年来教参上都倾向于批判封建教育的主题,而新课改中的新教材则不强调标准答案,我认为,从作品内容来看,不存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迹象。假若文章的主题思想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那么前后部分之间必然形成对应关系。但是作品题目中的“从……到……”只在真实记录儿童时代自己从家庭步入学校的这一过程和两个不同环境里作者所感受到的欢乐。在百草园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孩童时代入学之前的身影。从后园景色描绘到泥墙根的嬉戏,从美女蛇的故事到冬日捕鸟,无不洋溢着童年的欢乐。入学之后,从三味书屋布局的鲜明印象到询问怪哉一虫受到先生冷落,从朗读难懂的四书五经到偷偷用纸糊在指甲上作戏,无不流露出作者愉快的回忆。由此可见,无论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对于童年鲁迅,都是美好、多彩、富有童趣的。前后两部分就其感情基调而言是一致的。二者生活确实有所区别,这只是因为入学之后必定受到约束,但不能由此认为前后两部分存在对比。这样会割裂它们的对立统一性。
细读这篇文章,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着童年时代的“我”对美的最初感受,可以说这些感受是作者美感形成的雏形。一、感受自然之美。作者对百草园所作的生气盎然的描写就是“我”对美的感受:“碧绿的菜畦,光滑的市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色的桑葚”,“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窜向云霄里去了。”……“我”的童真雅趣渗透在字里行间,动物的轻灵,植物的鲜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百草园本是一个并五色彩的小小荒园,但却是“我”在游戏中最初感受到美的地方,因而记忆清晰而美好,在“我”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是从百草园不同季节、不同方面的美,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二、领略民间艺术之美。小说中的长妈妈讲了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到了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一道金光从枕边废除,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作者从民间故事中耳濡目染到生动的语言、扣人的情节、憎恶的情感之美。尤其是雪地捕鸟,“扫”、“露”、“支”、“撒”、“牵”、“拉”、“罩”等动作描写,既体现了民间百姓的聪明才智,又表现出了“我”在捕鸟活动中的兴奋、惊喜之情。如此准确、生动、美妙的文辞,让人感受到美的所在。作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表现出对白娘子的同情,這与他童年审美心理结构的最初感知是紧密相连的。同时“我”在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中也自觉地开始了美的实践,“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我”从描摹中感受了中国画之美,更为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民族的精神之美。作者的犀利笔锋、叛逆精神,与《荡寇志》《西游记》的绣像所表现的审美内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对古典美的热爱和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三、接受古典文化之美。“三味书屋”及“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这些带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之美,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规范。寿镜吾先生大声朗读的诗句,“我”只是从他的表情中疑心到有美的存在而尚未切身感受到,但最终诱发美感的产生。
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而自豪,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惋惜,从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和依依之情。从作品对三味书屋先生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充满感情的。应该说,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文章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有鉴于此,作者通过对儿时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充满好奇(也有人据“我”在文中询问“怪哉”一事,归纳为“追求知识”,我以为欠妥,充其量也只能算好奇),天真活泼的天性和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无限留恋,对成年后所处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对于此文主题多种多样的解释,这恐怕也是这篇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吧。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大塘中心小学)
关键词:主题思想;经历;儿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其主题思想而言,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直以来存在着诸多分歧。我认为,深入理解和把握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非常重要。老实说,我本人对此文已教过数遍,但随着生活阅历和年龄的增长,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又有了新的理解。以下就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我认为,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作家的思想与生活经历是一个重要线索。其主题思想与《朝花夕拾》的思想是一致的。《朝花夕拾》为1926年2月至11月间的10篇散文集。当时社会斗争异常激烈,在动荡的社会思想变革之中,《新青年》团体彻底散掉了。其中的成员“有的升官,有的退隐,有的前进”。居于着重情况,鲁迅先生离京南下,到厦门出任文科教授。此时,作家一向遵循的进化论与个性主义方法已经难以解释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种种境遇,使鲁迅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苦闷、彷徨、孤独。在“未敢翻身已碰头”的现实里,他一面继续坚持战斗,一面更多地在回忆与向往中寻求慰籍。后者,鲜明地表现在他的创作与作品之中。《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严格写实的,“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描述了作者从少年到壮年时期的若干生活片段。采用的创作方法,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作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往事,来排除心中的苦闷,其目的,决非在于批判什么。通读全篇,我们不难体会到怀旧意味和抒写百草园时渗透出来的对往昔的慨叹,以及描写三味书屋生活背后流露出来的对寿先生的敬意与怀念,该文是鲁迅回顾往昔生活一系列链条中的一环,折射了鲁迅的一个思想印迹,传达了中年鲁迅的寂寞情怀和在纷扰中寻求闲静的无奈之心态。
据此,我们可领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择童年视角叙事的深意。通过回忆来消解内心的苦闷;二是以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渗透着对人生的思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传统篇目,历年来教参上都倾向于批判封建教育的主题,而新课改中的新教材则不强调标准答案,我认为,从作品内容来看,不存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迹象。假若文章的主题思想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那么前后部分之间必然形成对应关系。但是作品题目中的“从……到……”只在真实记录儿童时代自己从家庭步入学校的这一过程和两个不同环境里作者所感受到的欢乐。在百草园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孩童时代入学之前的身影。从后园景色描绘到泥墙根的嬉戏,从美女蛇的故事到冬日捕鸟,无不洋溢着童年的欢乐。入学之后,从三味书屋布局的鲜明印象到询问怪哉一虫受到先生冷落,从朗读难懂的四书五经到偷偷用纸糊在指甲上作戏,无不流露出作者愉快的回忆。由此可见,无论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对于童年鲁迅,都是美好、多彩、富有童趣的。前后两部分就其感情基调而言是一致的。二者生活确实有所区别,这只是因为入学之后必定受到约束,但不能由此认为前后两部分存在对比。这样会割裂它们的对立统一性。
细读这篇文章,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着童年时代的“我”对美的最初感受,可以说这些感受是作者美感形成的雏形。一、感受自然之美。作者对百草园所作的生气盎然的描写就是“我”对美的感受:“碧绿的菜畦,光滑的市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色的桑葚”,“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窜向云霄里去了。”……“我”的童真雅趣渗透在字里行间,动物的轻灵,植物的鲜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百草园本是一个并五色彩的小小荒园,但却是“我”在游戏中最初感受到美的地方,因而记忆清晰而美好,在“我”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是从百草园不同季节、不同方面的美,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二、领略民间艺术之美。小说中的长妈妈讲了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到了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一道金光从枕边废除,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作者从民间故事中耳濡目染到生动的语言、扣人的情节、憎恶的情感之美。尤其是雪地捕鸟,“扫”、“露”、“支”、“撒”、“牵”、“拉”、“罩”等动作描写,既体现了民间百姓的聪明才智,又表现出了“我”在捕鸟活动中的兴奋、惊喜之情。如此准确、生动、美妙的文辞,让人感受到美的所在。作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表现出对白娘子的同情,這与他童年审美心理结构的最初感知是紧密相连的。同时“我”在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中也自觉地开始了美的实践,“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我”从描摹中感受了中国画之美,更为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民族的精神之美。作者的犀利笔锋、叛逆精神,与《荡寇志》《西游记》的绣像所表现的审美内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对古典美的热爱和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三、接受古典文化之美。“三味书屋”及“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这些带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之美,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规范。寿镜吾先生大声朗读的诗句,“我”只是从他的表情中疑心到有美的存在而尚未切身感受到,但最终诱发美感的产生。
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而自豪,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惋惜,从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和依依之情。从作品对三味书屋先生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充满感情的。应该说,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文章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有鉴于此,作者通过对儿时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充满好奇(也有人据“我”在文中询问“怪哉”一事,归纳为“追求知识”,我以为欠妥,充其量也只能算好奇),天真活泼的天性和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无限留恋,对成年后所处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对于此文主题多种多样的解释,这恐怕也是这篇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吧。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大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