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就是这节课!”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angna9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省级研究课的试教活动上,一位老师执教的内容为《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以水滴、三位名人、雨水为例,阐述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道理。执教者把重点放在三位名人的事例上。学李时珍,拓展了一段对《本草纲目》的文字介绍,让学生从数字中体会“药学巨著”是怎样的鸿篇巨制;学齐白石,拓展了四段白石先生不同时期勤奋作画的资料,让学生理解“不教一日闲过”。最后还提炼出人物品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扛得住担当、守得住清贫”,布置了阅读名人传记的作业。
  课后,听课老师就这两处拓展议论热烈,观点不一。有的认为材料的补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品质的印象,教师的提炼更是烘托了人物形象。有的认为执教者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从《齐白石传》中截取相关材料为教学所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了课外。也有老师持不同意见:虽说文本拓展是教学的基本“手段”,本课的运用貌似也有一定的课堂效果,但课文是通过名人事例来验证观点,并不需要对人物进行拓展学习。孰是孰非?特级教师孟晓东先生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这节课就是这节课!”令人醍醐灌顶。
  “这节课就是这节课”,课要上出文体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记叙文、说理文、说明文、诗歌等不同的文体,其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也各有侧重。根据文本体式而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认识文体,形成文章图式认知,进而转化为文体思维和建构能力。《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重在说明道理,列举名人事例是为了使观点更有说服力。所以本課的重点在于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是怎么验证观点的,又带给读者怎样的启示。如果把较多的时间花在人物品质的解读上,为了加深对人物的印象再进行拓展学习,这就成了人物类文章的学法,显然是混淆了文体,偏离了目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明确提到了文体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不辨文体或错辨文体,阅读时就会忽视文本内在的含义,甚至误解作者本来的写作意图。所以教师要明晰文体,根据不同文体的教学功能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准确把握课文呈现的价值与语言文字魅力。
  “这节课就是这节课”,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一课一得”的教育理念,要求一堂课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纵观本课教学,执教者既要让学生了解说理文的结构,又要学习表达的方法,还要借名人事例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一堂课满满当当,似乎什么都顾及到了,又似乎什么都是蜻蜓点水,给人印象不深。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列举的三位名人事例典型、语言概括,是很好的语用训练点。教学时若能引导学生关注、习得并运用这种表达方法,那课才真正有了语文味。“万花丛中过,只采一朵莲”,语文课应牢记让学生“一课一得”的宗旨,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直以来,语文课都承载了太多的任务,听说读写面面俱到,工具性、人文性两相融合。“这节课就这节课”告诉我们,解读课文要把握文体特点,凸显出不同文体的价值与功能;设计教学要删繁就简,进行实实在在的语用训练。这样,教师的教才能顺应规律,学生的学方能真正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1  父母离婚的时候我已经十岁了,我对被我称为“爸爸”的他没什么感情。我一直是跟着母亲长大的,而他来去匆匆,家就像是旅店。他總在外地拍戏,我想更多的时间是在等戏拍吧,他是个毫无知名度的群众演员。  小时候的印象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母亲的眼泪。一看见她流泪,我就特别害怕。父亲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买上一个玩具,但我对他太过陌生了,并且受母亲的影响,心里对他充满怨气,并没有被他送我的玩具“收买”。他们离婚时
从远眺到坐聊,再至细品、解读,正是我走近“童声作文”的过程。见识、了解与鉴赏、阐释胡文杰老师的理论与实践,也如逐步登上他搭建的小学写作的阶梯与平台,有那般的收获满满和意趣盎然。  对于“童声作文”,虽早有耳闻,但私下并不以为意。我自己进行大中小学的写作教科研近40年,编写的教材与撰写的论文颇多,因此也比较自负。一方面会对作文教学的各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模式格外关注,另一方面也不免会对其评头论足,一
生活中,吕白一直是个不太活跃的人,他的话也不多。不到迫不得已,他是不会开口的,即便开口,也多是三言两语,两个口的姓氏根本左右不了他的性格。吕白肤色也不白,或许父母当年也是寄希望于名字来改变他的面色。  人活着,总得有些出口,否则一颗心根本装不下那么多喜怒哀乐。中学时,吕白就喜欢在纸上写些文字;后来,改用本子;再后来,使用电脑;如今,一个智能手机足矣。起初,写的是一些断断续续的句子;后来,写分行的文
一  记者:刘校长,您好!首先我很感兴趣的是,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如何与戏剧结缘的?  刘燕君:我是语文教师出身,  常常习惯性地思考怎样将语文课上好,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即使当了校长也是这样,对语文的喜爱、研究从没有停止过。当初走上校长岗位时,所在学校有1000多名学生,他们来自全国24个不同省份,60%都是非京籍学生。怎么挖掘出这所学校的特点,让孩子们平等地享受教育
我的师父是孟晓东,我十分敬爱他。  师父是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是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是“语文生长课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我心中,时常有种冲动想形容对师父的敬爱,几经思量却仍然词穷。很多时候,看着师父忙碌的身影,心中总会想起这个种树的故事:法国普罗旺斯高原的葱茏是一个牧羊人的浪漫,他迎着高原的暖风,挖洞、种树,挖洞、种树……一战过去了,二战结束了,于是成就了高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单,梳理《牛郎织女》等故事内容,发现四个故事的特点。  2.重读《孟姜女》,聚焦孟姜女这一人物,体会四大民间故事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3.结合材料,了解民间传说的特点。  4.联系生活及文本,评析孟姜女的成败,感受民间故事中的“她”力量。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分享交流,梳理故事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
《螳螂捕蝉》改编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篇》,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吴国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人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揭示了祸、福互相依存,应整体思考、全局考虑的寓意,塑造了一个爱国、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作为经典之篇,这样的寓言故事安排在六年级进行教学,从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
儿子不听父亲话,没考师范、农校、水校这些中专,一门心思读高中,目标大学。父亲考虑儿子考中专,上学不花钱,考高中,学杂费,吃喝住所有的都要自己掏。   农家只有粮食可卖变钱,而卖了粮食囤里就少啦,口粮少了就吃不饱。吃不饱,人就没劲,而农业劳动最需要的就是人的力气。没劲犟干,人就会落毛病,会得病。这是农民最怕的事情,病不起。   好在父亲身体好,农村活没干不了的。但这样里外里,一年两万多。这不是闹
摘 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广,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汉语国际教育这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越来越受到关注,启发式教学思想正是以此为指导理论。本文从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总结启发式教学思想对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有益之处,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办法。  关键词: 启发式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中央教科所张田若教授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样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课标也一再明确朗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至六年级,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大部分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总是“朗读课文”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们国家教育部门对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