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血症Ⅱ型一家系调查及致病基因分析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报道一个酪氨酸血症Ⅱ型家系,并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方法

分析1例10岁男性酪氨酸血症Ⅱ型先证者临床资料,收集其家系3代19人的血液、尿液标本,检测血、尿氨基酸含量;提取家系全部成员基因组DNA,检测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基因突变。

结果

患儿出生2个月后开始出现畏光,其后症状逐渐加重。6岁时,出现眼睛畏光疼痛。8岁时,手指指尖及足底等部位出现线状角化性斑块,触痛明显。眼科检查:角膜染色和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指、足底多发线状角化性斑块。血液酪氨酸含量825.64 μmol/L,尿液对羟基苯乳酸161.4 μmol/L。TAT基因检测示患儿2号外显子第236位碱基G突变为A,致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c.236G > A,p.Gly79Glu);10号外显子第1141位碱基G突变为T,致谷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c.1141G > T,p.Glu381*)。该家系中仅患儿患病,父系家族中部分成员携带c.1141G > T(p.Glu381*)突变,母系家族中部分成员携带c.236G > A(p.Gly79Glu)突变。

结论

在国内首次报道1例氨基酸血症Ⅱ型,在TAT基因上发现2个新的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该患儿发病的致病突变。

其他文献
期刊
患者女,28岁。右下肢皮肤硬化性红斑、结节2年,伴轻度痒痛。皮肤科检查示右侧大腿伸侧一约10 cm × 5 cm暗红色斑片,形状不规则,边界较清,表面散在或密集分布绿豆至黄豆大小紫红色、类圆形结节,表面光滑,质地稍硬;皮下可触及质地中等的结节,部分表面可见色素沉着;局部皮温高,触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上部结节状或片状分布单一核细胞,部分胞质淡染,并见较多浆细胞;免疫组化示S100强阳性;Ig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照组外用其基质,每天2次,连续使用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2周及4周时进行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同时测定皮损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表皮皮脂含量和经皮水分丢失。结果治疗组31例
目的观察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刺激后18 ~ 60岁健康人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扫描显微镜(RCM)特征的差异,分析年龄和性别对皮肤反应的影响,同时初步探讨RCM在客观评价皮肤反应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封闭式斑贴试验,分别将0.1%和0.5% SLS贴敷于120例健康受试者背部48 h,并于去除后不同时间点进行临床评估和RCM检测。结果0.1%和0.5% SLS组皮肤刺激反应的RCM特征主要有角化不全、角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Notch1信号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3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与32例健康对照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7细胞占CD4+ T淋巴细胞的比例,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PBMC中维A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γt(RORγt)、白介素17(IL-17)、Notch1及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及
目的探讨非外阴部位硬化萎缩性苔藓的临床特点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诊治的11例非外阴部位硬化萎缩性苔藓患者临床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资料。结果11例中9例为女性,6例发生于颈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图像显示,表皮萎缩,基底层高反光消失,基底层环状结构缺失,真表皮界限模糊不清,真皮浅层散在高反光类圆形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