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质条件的公路选线策略研究分析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eam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探讨公路选线原则出发,研究分析不同地质条件的公路选线问题;同时从不同地质角度出发,提出有效保证设计质量以及降低工程造价的合理选线要点,旨在为不同地质公路选线提供相应策略。
  关键词:公路选线地质条件选线策略平面线形
  引言
  国内公路的发展异常迅速,合理设计公路线形对于降低到公路工程造价是相当重要的,而且对于减小建后公路所遭受的自然灾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由于国土广阔,基本上公路设计时都会遇到各类地质条件的地域,不同地质条件的公路选线又具有不同选线方法;甚至有可能同一条公路却穿越不同的地质条件,这又为公路选线增加了较大的难度。
  1公路选线原则
  地形条件最显著地影响公路的选线。特别在山区,常常是峰岭交错、崎岖曲折、高低起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路线的技术标准、线型的平顺程度和工程量的大小。为了正确选定一条既符合客观实际又符合规定要求的公路路线,必须详细了解路线所经地区的地形条件,并进行综合的分析,以便克服地形,使其为公路交通运输创造条件,确定一条最优的路线走向方案。
  (1)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查清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2)路线起、终点除必须符合路网规划要求外,对起、终点前后一定长度范围内的线形必须做出接线方案和近期实施的具体设计。
  (3)地形地质构造是决定路线及构造物是否稳定的条件,同时也是筑路材料来源及其性质优劣的决定因素。对地质不良地质区(如泥沼、滑坍、碎落、崩塌等),在选线不能避开的情况下,应采取保证路基稳定的措施。
  (4)根据路线所在地区的地形复杂程度,调查沿线由于高填深挖造成的路基稳定、水土保持、取弃土量等问题,提出解决的技术方案,并与建隧设桥的方案相比较,合理选择深挖、建隧和高填、设桥的最佳方案。
  (5)平原微丘区公路选线应着重论证以下影响因素:填方、取土、弃土对农业资源、土壤耕作条件的影响;对农田水利排灌系统的影响;路面径流对养殖业水体的影响。
  (6)重丘山岭区公路选线应着重论证以下影响因素:高填、深挖对自然景观、植被的影响;公路的分割与阻隔对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影响;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开挖、废方堆弃、爆破作业等诱发地质灾害的影响。
  2平原地区公路选线
  2.1选线特征
  平原主要是指一般平原、山间盆地、高原等地形平坦地区,其地形特征是地面起伏不大,一般自然坡度都在3°以下。从地质条件来分析,平原区一般不良地质现象较少,但有时会遇到软土和沼泽地段。另外,平原区地面平坦,往往排水较困难,地面积水较多,地下水位较高;平原区河流较宽阔,比降平缓,泥沙淤积,河床低浅,洪水泛滥较宽。
  2.2选线要点
  综合平原区自然和路线特征,选线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以平面为主安排路线。选线时,首先在起、讫点间把经过的城镇、厂矿、农场及风景文物点作为大的控制点;在控制点间通过实地视察进一步根据地形条件和水文条件选择中间控制点,一般较大的建筑群、水电设施、跨河桥位、洪水泛滥线范围以外以及其它必须绕过的障碍物均可作为中间控制点;在中间控制点之间,无充分理由一般不设转角点。在安排平面线形时,既要使路线短捷顺直、又要注意避免过长的直线,可能条件下多采用转角小、半径大的长缓平曲线线形。纵面线形应综合考虑桥涵、通道、交叉等建筑物的要求,合理确定路基设计高度。注意避免纵坡起伏过于频繁,但也不应过于平缓,而造成排水不良。
  (2)平面线形应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避免采用长直线或小偏角,但不应为避免长直线而随意转弯。在平原河网地区,除应注意尽量避开软土地基外,还应注意根据干、支河流及通航情况,选择适当地点用较高的技术指标通过,并使跨干、支流交角适当,平、纵线形组合良好,跨河构造物最少。平原地区城镇较多,居民集中,经济、文化较为发达,人文环境丰富,选线时应以绕避为主,尽量不破坏或少破坏,并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通过。在避让局部障碍时,要注意线形的连续舒顺。
  3山岭区公路选线
  3.1选线特征
  (1)山岭区由于山区高差大,加之陡峻的山坡和曲折幽深的河谷,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地形,这就使得公路路线弯急、坡陡、线形很差,给工程带来困难。因此,在选线中摸清山脉水系的走向和变化规律,对于正确确定路线的基本走向,选择大的控制点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山区的地质层理和地壳性质在短距离内变化很大,直接影响着路线的位置和路线的稳定。因此,在山区选线工作中,认真作好地质调查,掌握区域地貌和地质情况,摸清地质不良现象的规律,处理好路线与地质的关系,并在选线设计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地形变化很大,使得路线在平、纵、横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因而技术指标一般多采用低限,在所有自然因素中,高差急变是主导因素,因此,在路线布设时,一般多以纵面线形为主安排路线,其次是横面和平面。在选线时要注意分析平、纵、横三方面因素,结合影响路线的主要自然因素,综合考虑,求得协调合理。
  3.2选线要点
  山岭地区选线,应特别注意沿线走廊带内的工程地质情况。选线前应对沿线地质构造带、断层、岩石的层理情况、地质病害的分布及范围等,通过对遥感地质判释资料以及不同勘测阶段的勘探、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路线通过方案并不断优化。对地质较为复杂地段还应注意在设线后诱发并加剧地质病害的可能性,谨慎地确定路线的线位和采取的工程措施。
  山岭地区路线一般以顺山沿河布设为宜,必要时横越山岭。按路线通过之部位和地形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线形,其设计要点如下:
  (1)山腰线是在山坡半腰上布置路线。这种路线是随着山坡而行,平面线形可能弯曲较多,纵坡比较平缓;路基多半挖半填式,有时需要修建挡土墙。
  (2)沿溪线是沿着山岭区内河溪的兩岸布置路线。这种路线在平面随河溪的地形而转动,在纵面上坡度平缓;在横面上路基形状适宜,路线走向与河溪的方向相一致。在路线走向脱离河溪方向时,这种路线即不能采用,必须转为其他路线形式。
  (3)山脊线是路线走向与山顶分水岭线大致平行时采用,这种路线大多是在山脊一侧布置。所以,平面线形、纵坡和横断面都较易处理。问题在于如何把路线由山下提引到山脊上来。如果地形困难无法提引,则不能采用这种路线形式。
  (4)越岭线是路线走向与山脉方向大致垂直而需在垭口穿越时,常常采用。这种路线须适当盘绕,提升高程,所以纵坡较大;有时需要修建隧道。
  上述四种路线是山岭区布置路线的形式,但是在山区一条公路的总长度中,应根据地质,分段选用不同的路线形式,互相连接沟通。
  4微丘区和重丘区公路选线
  (1)微丘区的选线。平面线形应充分利用地形,处理好平、纵线形的组合。不应迁就微小地形,造成线形迂回曲折,也不宜采用长直线,造成纵面线形起伏。
  (2)重丘区的选线。重丘区选线活动余地较大,应综合考虑平、纵、横三者的关系,恰当地掌握标准,提高线形质量。设计中应注意:冲沟比较发育的地段,高速、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可考虑采用高路堤或高架桥的直穿方案;三、四级公路则宜采用绕避方案;地质不良地段,应考虑绕避通过,不得已时,应尽量调整平、纵线形,恰当掌握标准,以尽量少扰动的方式通过,并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护措施及排水设施,确保边坡及路基稳定。
  参考文献:
  [1] 聂承凯,孙永.公路工程地质选线与方案综合设计[J].公路,2003,16(11):126~128.
  [2] 郝华玺,狄升贯.工程地质选线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山西建筑,2007,30(20):134~135.
  [3] 陈先义,姚翔.关于山区高速公路线形设计的几个问题[J].湖南交通科技,2003,16(01):176~177.
其他文献
通过研究分析储油罐计量石油产品的五类误差,以计量过程中取样、测量、计算等误差分析为切入口,提出了控制计量误差的方法及手段:精细化分类应用储油罐、有效使用计量软件、合理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摘 要:本文阐述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管理会计应用现状,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对如何推广应用管理会计进行了探讨,为优化企业管理与决策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管理会计企业对策  1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性  传统财务会计只是单纯地提供信息和解释信息,属于报账型会计,它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主管部门。由于这一需要,相应的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应运而生,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快,相应的在室内装修设计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在室内装修设计中必须要贯彻落实的理念,在相关建筑物结构的安全和
1将鼠标移到浏览器内的缩略图上,图的下方即出现色标和星级的添加按钮(见图1红、黄框),左键单击色标添加钮的黑色三角,出现色标选择下拉菜单(图2),同时该图被选中(显示为浅色),移动鼠标
把自主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上升到国家意志,这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路径的战略转型,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