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众化和商品化进程中的艺术独立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wxl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科技、经济不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设计在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今的艺术逐渐大众化、商品化,有效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走进了千家万户.面对艺术大众化和商品化的现象,如何保障艺术在大众化和商品化进程中的独立性,是有关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他文献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通过栽绒工艺制成的地毯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汉代,在西方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栽绒地毯以其独特的编织工艺、丰富的图案等被世人喜爱并使用.该文作者尝试创新手工栽绒地毯的图案与工艺,将栽绒工艺应用到现代艺术作品中,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人类文明财富,进而使手工栽绒地毯在快速发展的现代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印章是篆刻艺术的主要表现载体,刀法是篆刻艺术中的重要技艺,篆刻创作与印钮造型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对刻刀及其他辅助工具的合理操控和运用;印钮雕刻的细腻传神程度、印面章法字法的表达则有赖于刀法呈现.该文作者总结篆刻艺术中的刀法运用和印钮雕刻技艺,认为两者都属于篆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法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蓝染作为一种传统的植物印染工艺,是古代印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印染技术的发展,蓝染作为传统印染工艺面临没落的窘境.以传统蓝染工艺为对象,创新研究蓝染工艺,推动蓝染工艺现代化,可以更好地促进蓝染工艺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从古至今,艺术都是以材料为媒介表现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因此材料在艺术表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作品与丰富的材料是分不开的.顾名思义,装饰画是带有装饰性的画,其依附在物品上,具有特殊的艺术表现效果,讲究与环境的协调和相应的美化效果.该文主要探索装饰画的艺术语言与发展.
该文介绍日本、欧洲的折纸文化发展和折纸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分析折纸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与影响,进一步研究折纸艺术在当代的创新发展.
壁画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能与大众审美感知产生关联,与社会美育发生反应.该文基于审美感知能力培养视角,探究壁画教学如何响应新时代美育要求,进行人格完善和能力完善培养,注重以过程支撑结果的教学研究模式,提出壁画教学中注重过程评价融合美育思想的创新性评价策略,并从三个方面阐释美育语境下壁画教学的模式变革与内涵创新:其一,以文化故事为抓手,以美育人;其二,以过程评价培育审美感知;其三,多元化融合实践,构建综合美育内涵.
连云港贝雕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文通过调研和分析连云港贝雕的发展历史与传承情况、工艺创新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保护、传承连云港贝雕的创新策略:贝雕工艺趋向日常化;走进地方课堂,融入人们生活;基于故事性、叙事性理论创作贝雕作品;构建贝雕产业化体系.
该文通过对“和合二仙”艺术图式的大量文献研究,厘清其不同时期的艺术形态与寓意象征,从材料、艺术类别、工艺、呈现载体、风格等角度总结其演变规律.“和合二仙”传统艺术图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应用领域中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符合社会需求的寓意象征.“和合”图式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与审美价值,新时代的图式会根据大众的需求而变化,令大众进一步聚焦传统文化.“和合二仙”艺术图式的艺术形态既是地域“和合”文化的载体,又是社会需求的符号化表现,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可能性.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绘画是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想提高学习者的绘画能力,教师就需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让他们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对生活的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生活中很多元素的价值,提高儿童的绘画能力.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对儿童绘画的影响,该文探讨了生活与儿童绘画的关系.
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是目前艺术史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他在其著作《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以下简称《图像学研究》)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流程.他通过五个案例,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深层剖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为人们展示了图像学研究方法的精妙之处及其在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该文作者通过对《图像学研究》内容的梳理,解读图像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并总结归纳书中案例的内容,使图像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路径更加简明易懂.在此基础上,该文作者比较分析图像学研究方法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