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土矿中伴生三稀元素研究进展

来源 :矿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yq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外铝土矿中伴生三稀元素的研究表明,众多铝土矿及赤泥中的三稀元素具有巨大的综合利用潜力,部分矿床甚至已到达了工业生产的要求.三稀元素通常以类质同相形式进入矿物晶格和离子态吸附于矿物表面两种形式产出,但在很多铝土矿中均发现有少量稀土独立矿物的存在.影响铝土矿床中三稀元素富集因素复杂,包括成矿原岩、pH值、氧化还原环境和赋存矿物等.目前,电解铝的尾矿-赤泥中三稀元素的回收工艺也日渐成熟,酸浸-萃取(离子交换)是主要提取方法.由于铝土矿中矿物组成细小且复杂,其中三稀元素种类众多,含量相对较低,因此,未来分辨率和精度更高的显微测试技术的应用将推动三稀元素在铝土矿分布、赋存形式和富集机理研究深入.
其他文献
在广泛搜集公开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资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富集机制。从矿床成因类型来看,沉积型含铝岩系伴生稀土含量最高,其次是红土型、堆积型;配分特征上,伴生稀土都具有明显的右倾特征,属于轻稀土富集型;区域分布上总体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主要含铝岩系在稀土含量与富稀岩性上存在差异,但在剖面上都具有由上到下含量逐渐增高的趋势。离子吸附、类质同象以及稀土独立矿物都可能是含铝岩系伴生稀土的存在形式,但沉积型含铝岩系中的伴生稀土由于经过了成岩作用,其离子吸附机制
闽西武夷山建宁—泰宁地区发育2套白垩纪火山-沉积序列,构成2个火山-沉积旋回,每套序列由下部火山岩和上部沉积岩地层组成。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早期中酸性火山岩喷发时代为早白垩世141~135 Ma,具有陆缘火山弧的地球化学亲缘性,并富集Hf同位素(-20.2~1.9);而晚期火山岩活动集中在早、晚白垩世之交(105~97 Ma),呈现弧后伸展特征并相对亏损Hf同位素(-16.1~10.2)。通过这两套白垩纪火山-沉积序列区域对比,发现早、晚两套火山活动之间的岩浆活动宁静期呈现自南西向北东逐
阿克苏地区位于塔里木地块西北缘,是研究Rodinia超大陆裂谷裂解过程的关键地区。在阿克苏地区裂谷序列中,发育有不整合面。通过对阿克苏地区巧恩布拉克组、尤尔美那克组和苏盖特布拉克组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测定,对Rodinia超大陆裂谷期不整合面的形成时间、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物源变化以及不整合面的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碎屑锆石测年结果显示:尤尔美那克组于708 Ma后开始沉积,苏盖特布拉克组于577 Ma后开始沉积,被剥蚀的阿克苏群为尤尔美那克组和苏盖特布拉克组提供了局部物源。结合前人资料
甘氏四川龙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兽脚类,其层位为侏罗系沙溪庙组上段。本文甘氏四川龙产自四川广元河西化石点,中等个体,体长5 m,选取了左侧肱骨骨干,制取横切面的化石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其骨组织显微结构特征,表现为:(1)甘氏四川龙的肱骨横截面上,由外到内可依次观察骨外膜骨、纤维板层骨(纤层骨)、骨骼重建区、骨内膜骨和髓腔。(2)薄片最外侧具有灰黑色絮状结构,可能为骨外膜骨的纤维层,其内不发育脉管,骨外膜骨的内层较薄,脉管和骨陷窝均较少,且排列不规则;纤层骨的厚度较大,其上发育大量的脉管,脉管以线状、丛状为主
震旦系(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是成冰系(南华系)极端冰期事件结束后首次沉积的泥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大规模的海侵活动导致在全球广泛发育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可能是未来深层油气和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烃源岩层。中国华南陡山沱组烃源岩分布广泛,由于受古构造格局、沉积相带等因素影响,烃源岩非均质性强、平面上分布差异大。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3个剖面的有机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等分析,对比华南10个典型剖面,分别对陡二段和陡四段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开展分析对比,认为陡二段烃源岩形成于海侵背景下的贫氧环境,陡四段烃源岩形
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拼合的产物。桐柏造山带作为古生代秦岭增生造山带与中生代大别碰撞造山带之间的纽带,记录了两大板块之间从洋壳俯冲、地体增生到最终的碰撞造山过程。本文选取桐柏造山带龟山杂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变沉积岩、斜长角闪岩和花岗质脉体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指示变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为~411 Ma,次要年龄峰值为~490 Ma,最年轻四颗碎屑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352±11 Ma。斜长角闪岩原岩结晶时代为498±18 Ma,花岗质脉形成时代为4
1948年川西理塘M 7.3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部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震级最大的走滑型地震。在对此次同震地表破裂进行详细调查基础上,利用差分GPS对同震地表破裂带进行了精确测量与统计分析。结果揭示该地表破裂的现存长度为36 km,北端始于无量河以北,往东南沿藏坝盆地北东缘、德巫盆地东南缘,延伸至德巫乡北,分为南、北两段,而在交德附近存在约3 km长的地表破裂空区。对同震地表破裂的线密度和同震水平位
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在滇西苍山西麓漾濞地区发生MS6.4 (MW6.1)强震,相关地震活动表现为一个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序列。本研究分别就该地震序列的构造背景、M1.0以上地震的双差定位、主要地震的矩张量反演和破裂传播方向、应力场反演及断层滑动趋势以及潮汐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矩心深度为6.0 km。根据断层破裂传播方向分析结果及精定位余震分布判定,主震震源断
华北克拉通南缘“豫陕裂陷槽”发育大量中—新元古代地层,其中汝阳群和洛峪群分布于渑池-确山地层小区,其形成时代一直存有争议。本文针对汝阳群和洛峪群沉积岩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工作,结合地层发育和岩石组合分析,为建立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框架提供依据。根据云梦山组下部碎屑锆石中获得年轻锆石年龄平均值1723.6Ma,结合前人从洛峪群凝灰岩夹层中获得的年代学资料(1611±8Ma、1640±16 Ma、1638±9Ma、1634±10 Ma),将汝阳群-洛峪群的沉积时限限定在1720~160
三峡库区水位消落带岩体劣化松动使得部分岸坡加速朝不稳定方向演化,给溶蚀岩体岸坡带来了工程灾变效应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高程175 m附近区域的岩体替代未受蓄水影响的岩体的“比拟法”,统计分析岩体劣化情况。定义、改进和统计了岩体劣化变量Det、岩体体积节理数增量ΔJv和地质强度指标变化值ΔGSI。通过对库区10个典型溶蚀岩体的劣化程度及地质强度指标的研究,提出溶蚀岩体劣化程度的量化指标,并建立其与地质强度指标的相关关系。岩体劣化造成了地质强度指标的下降;强烈劣化时,ΔGSI≤-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