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调研,结合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多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经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合理分类,提出了按照目标驱动的方式培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化、个性化,克服其同质化,使更多有创新能力的精英人才涌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同质化 高校
[作者简介]杨伯成(1969—),男,河北徐水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捷(1976—),男,山东惠民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庆勇(1978—),男,山西代县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廊坊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克服高校同质化教育”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HBSZKT—20112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29—004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大学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对高等学校克服同质化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克服同质化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分类教育指导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领域,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在内容、方式、方法上相互接近,学生良好的个性不能得到开发,自身的优势、特长难以发挥,自身的缺陷得不到弥补,以致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逐渐趋同。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管理措施,对大学生实施合理的分类和恰当的思想教育管理,克服思政教育同质化,是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个体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激发出大学生成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对大学生群体调查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积极有效地开展好大学生分类教育管理,克服思政教育同质化的倾向,2011年4月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对廊坊市3所院校15个专业的在校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500份,收回调查问卷495份,其中有效问卷483份,有效率达98%。调查人群以本专科生、理工科专业为主,涉及大学各个年级的学生,学生生源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较大,男女生调查比例分布均匀。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前景的调查发现,38%的同学认为最困扰自己的是就业压力,就业前景渺茫;30.1%的同学没有认真考虑过就业问题。通过对如何摆脱困惑的调查发现,41%的同学出现困惑时,选择网上找人聊天倾诉,而与家长、老师、同学谈心所占比例仅为21%;通过对自身能力在大学中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调查发现,56%的同学认为在大学中只有部分能力或特长得以发挥,37%的同学认为自身能力特长基本没有得到发挥;通过对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发现,69%的大学生不能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有清晰的界定,78%的大学生没有给自己制定过中长期的人生发展规划,对自身职业生涯没有清晰的认识,4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专业教师是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通过对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学业与思政教育关系的调查发现,71%的学生认为“双导师制”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学业与思想教育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大学生对实施分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发现,45%的同学认为分类教育管理是有效克服大学生同质化教育的途径之一,并希望尽快实施。
综上发现,大学生急需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进行指导,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急需施行分类教育、差异化教育。在克服教学同质化的同时,更要努力克服思政教育的同质化。
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合理分类
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分类,为克服思政同质化教育做好铺垫。从大学生的自然表象来看,主要分为大学生常规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和大学生精英群体。大学生常规群体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表象,符合社会发展常规状态的基本情况,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表现一般,在各种校园活动中没有突出领导力和才能的群体,通常是大多数人存在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指由于学习困难、就业困难、家境贫困、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原因而呈现的相对处于弱势的群体,大体可以分为学习类、经济类、行为类、生理类、心理类等群体。大学生精英群体是综合能力强,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表现居于前列,在某一人群中具有领导力量或突出才能,特别是掌握一定社会资源,具备一定动员能力的群体,在学术研究、文体活动、人际关系、社会联系、实习实践等领域中有突出才能或有超常素质(水平)的学生群体。
针对不同群体,思政工作者要创新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结合不同类型个体的成长环境、心理、文化、价值取向等要素,抓住主要矛盾,克服整齐划一的同质化教育,对他们进行动态管理,做好帮扶工作,促进精英人才的凸显。
三、实施分类教育,克服思政教育的同质化
分类教育是克服思政教育同质化的有效形式。所谓分类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群体的个体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分类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管理。对大学生分类的目的是便于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和提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管理,激发精英群体的潜能,培养顶尖人才,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实现分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1.实行“目标驱动”,克服同质化教育。目标是努力的依据,没有目标,人的能量就得不到充分释放。发挥自身的潜力,就要专注于目标。因为目标能集中人的精力,激发人的潜力,促使人产生战胜一切的动力。通过目标驱动,发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人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位大学生找到各自最擅长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协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用目标驱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个体的创造力,发掘学生个体的潜能,使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以及独立的人格得到激发和完善。
2.摸清常规群体个体情况,促使个体相互激励。首先,思政工作者要清楚常规群体中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措施,激发个体潜能,使常规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在德智体美中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激发,素质得到提高;其次,要发挥常规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激励作用,使每个个体之间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再次,要帮助每个个体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使常规群体中的个体对自身的提高充满希望。
3.对弱势群体采取分类调查,并进行正确教育与引导。虽 然弱势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并不代表每个群体中的个体都有人格缺陷,所以要对弱势学生群体进行分类调查。在分类调查的基础上,对每类弱势主体要分别建档。然后,归纳出每类弱势主体人格的共性,并分析出每个出现人格缺陷者及可能出现人格缺陷者的深层缺陷成因,为进行分类教育和引导工作打下基础。如贫困学生要引导他们正视家庭困境,正确认识他们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贫富与自身人格好坏无关的道理;对心理上有缺陷的学生要进行专门的、系统的心理引导和治疗;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明确自身不足,找出症结,完善技能,多渠道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因沉溺网络而导致人格发生缺陷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统一起来,做到善于交往,真实生活;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分层次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激发精英群体的潜能,培养顶尖人才。高校大学生经过国家从小学到大学长达十几年的教育培养,在某一领域大多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或特长,作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个体的特长、潜能,而不是用同样的模式规范每一个大学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使大学生在某一领域方面的能力得以激发和张扬,使他们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人才。为了更好地激发精英群体的潜能,要求思政工作者要加强对精英群体的组织管理,将精英群体纳入一个组织进行管理,对精英群体的成长成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及其在学校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将其吸引到学校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当中,使精英群体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为推动国家的进步发挥作用。
5.将学生分类教育管理纳入整体的学生管理体系中,建立多元化学生管理体制。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相异,每个学生的能力、性格、爱好等不尽相同,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集体,要尽量满足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的愿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重学生、求质量”为工作重心,实施“班主任下宿舍”“双导师制”“班主任制”等学生管理体制,形成“宿舍一班级一年级”的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管理模式,以便多渠道地了解与掌握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此外,学校还需积极和学生家长沟通,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情况,形成学校与家庭共同关注培养学生的良好局面。还应定期举行综合能力测评,专业教师评估,进行分层次的培养和提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形式,逐步消除学生在能力方面的差异,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业方面和能力方面的均衡发展。
6.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实现分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建立专门的学生工作队伍,主要由作风踏实、责任心强、高素质的专职人员组成,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较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以提高学生事务管理运作的专业化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帮助他们尤其是弱势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各系专业教师要配合各类学生的思想教育,从专业的角度,为各类学生提供必要的个性化、差异化指导,采取“因材施教”“因材而治”的方法,把发展学生个体特性列为重要培养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素质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一个自己的发展空间。
7.建立配套的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坚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弱势学生群体出现的问题,高度重视,严抓严管,充分发挥制度对弱势群体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作用,真心去感化他们,发挥导向作用。此外,要把积极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管理相结合,发挥其在弱势群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各类学生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和独立的人格思想。
总之,做好大学生分类教育管理,克服思政教育的同质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撑。只有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出类拔萃的人才。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同质化 高校
[作者简介]杨伯成(1969—),男,河北徐水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捷(1976—),男,山东惠民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庆勇(1978—),男,山西代县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廊坊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克服高校同质化教育”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HBSZKT—20112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29—004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大学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对高等学校克服同质化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克服同质化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分类教育指导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领域,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在内容、方式、方法上相互接近,学生良好的个性不能得到开发,自身的优势、特长难以发挥,自身的缺陷得不到弥补,以致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逐渐趋同。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管理措施,对大学生实施合理的分类和恰当的思想教育管理,克服思政教育同质化,是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个体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激发出大学生成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对大学生群体调查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积极有效地开展好大学生分类教育管理,克服思政教育同质化的倾向,2011年4月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对廊坊市3所院校15个专业的在校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500份,收回调查问卷495份,其中有效问卷483份,有效率达98%。调查人群以本专科生、理工科专业为主,涉及大学各个年级的学生,学生生源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较大,男女生调查比例分布均匀。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前景的调查发现,38%的同学认为最困扰自己的是就业压力,就业前景渺茫;30.1%的同学没有认真考虑过就业问题。通过对如何摆脱困惑的调查发现,41%的同学出现困惑时,选择网上找人聊天倾诉,而与家长、老师、同学谈心所占比例仅为21%;通过对自身能力在大学中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调查发现,56%的同学认为在大学中只有部分能力或特长得以发挥,37%的同学认为自身能力特长基本没有得到发挥;通过对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发现,69%的大学生不能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有清晰的界定,78%的大学生没有给自己制定过中长期的人生发展规划,对自身职业生涯没有清晰的认识,4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专业教师是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通过对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学业与思政教育关系的调查发现,71%的学生认为“双导师制”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学业与思想教育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大学生对实施分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发现,45%的同学认为分类教育管理是有效克服大学生同质化教育的途径之一,并希望尽快实施。
综上发现,大学生急需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进行指导,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急需施行分类教育、差异化教育。在克服教学同质化的同时,更要努力克服思政教育的同质化。
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合理分类
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分类,为克服思政同质化教育做好铺垫。从大学生的自然表象来看,主要分为大学生常规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和大学生精英群体。大学生常规群体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表象,符合社会发展常规状态的基本情况,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表现一般,在各种校园活动中没有突出领导力和才能的群体,通常是大多数人存在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指由于学习困难、就业困难、家境贫困、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原因而呈现的相对处于弱势的群体,大体可以分为学习类、经济类、行为类、生理类、心理类等群体。大学生精英群体是综合能力强,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表现居于前列,在某一人群中具有领导力量或突出才能,特别是掌握一定社会资源,具备一定动员能力的群体,在学术研究、文体活动、人际关系、社会联系、实习实践等领域中有突出才能或有超常素质(水平)的学生群体。
针对不同群体,思政工作者要创新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结合不同类型个体的成长环境、心理、文化、价值取向等要素,抓住主要矛盾,克服整齐划一的同质化教育,对他们进行动态管理,做好帮扶工作,促进精英人才的凸显。
三、实施分类教育,克服思政教育的同质化
分类教育是克服思政教育同质化的有效形式。所谓分类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群体的个体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分类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管理。对大学生分类的目的是便于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和提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管理,激发精英群体的潜能,培养顶尖人才,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实现分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1.实行“目标驱动”,克服同质化教育。目标是努力的依据,没有目标,人的能量就得不到充分释放。发挥自身的潜力,就要专注于目标。因为目标能集中人的精力,激发人的潜力,促使人产生战胜一切的动力。通过目标驱动,发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人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位大学生找到各自最擅长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协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用目标驱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个体的创造力,发掘学生个体的潜能,使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以及独立的人格得到激发和完善。
2.摸清常规群体个体情况,促使个体相互激励。首先,思政工作者要清楚常规群体中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措施,激发个体潜能,使常规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在德智体美中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激发,素质得到提高;其次,要发挥常规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激励作用,使每个个体之间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再次,要帮助每个个体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使常规群体中的个体对自身的提高充满希望。
3.对弱势群体采取分类调查,并进行正确教育与引导。虽 然弱势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并不代表每个群体中的个体都有人格缺陷,所以要对弱势学生群体进行分类调查。在分类调查的基础上,对每类弱势主体要分别建档。然后,归纳出每类弱势主体人格的共性,并分析出每个出现人格缺陷者及可能出现人格缺陷者的深层缺陷成因,为进行分类教育和引导工作打下基础。如贫困学生要引导他们正视家庭困境,正确认识他们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贫富与自身人格好坏无关的道理;对心理上有缺陷的学生要进行专门的、系统的心理引导和治疗;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明确自身不足,找出症结,完善技能,多渠道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因沉溺网络而导致人格发生缺陷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统一起来,做到善于交往,真实生活;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分层次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激发精英群体的潜能,培养顶尖人才。高校大学生经过国家从小学到大学长达十几年的教育培养,在某一领域大多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或特长,作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个体的特长、潜能,而不是用同样的模式规范每一个大学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使大学生在某一领域方面的能力得以激发和张扬,使他们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人才。为了更好地激发精英群体的潜能,要求思政工作者要加强对精英群体的组织管理,将精英群体纳入一个组织进行管理,对精英群体的成长成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及其在学校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将其吸引到学校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当中,使精英群体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为推动国家的进步发挥作用。
5.将学生分类教育管理纳入整体的学生管理体系中,建立多元化学生管理体制。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相异,每个学生的能力、性格、爱好等不尽相同,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集体,要尽量满足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的愿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重学生、求质量”为工作重心,实施“班主任下宿舍”“双导师制”“班主任制”等学生管理体制,形成“宿舍一班级一年级”的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管理模式,以便多渠道地了解与掌握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此外,学校还需积极和学生家长沟通,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情况,形成学校与家庭共同关注培养学生的良好局面。还应定期举行综合能力测评,专业教师评估,进行分层次的培养和提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形式,逐步消除学生在能力方面的差异,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业方面和能力方面的均衡发展。
6.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实现分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建立专门的学生工作队伍,主要由作风踏实、责任心强、高素质的专职人员组成,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较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以提高学生事务管理运作的专业化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帮助他们尤其是弱势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各系专业教师要配合各类学生的思想教育,从专业的角度,为各类学生提供必要的个性化、差异化指导,采取“因材施教”“因材而治”的方法,把发展学生个体特性列为重要培养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素质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一个自己的发展空间。
7.建立配套的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坚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弱势学生群体出现的问题,高度重视,严抓严管,充分发挥制度对弱势群体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作用,真心去感化他们,发挥导向作用。此外,要把积极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管理相结合,发挥其在弱势群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各类学生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和独立的人格思想。
总之,做好大学生分类教育管理,克服思政教育的同质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撑。只有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出类拔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