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视频中的教师手势起作用了吗?——基于2000—2021年40篇实验和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

来源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ou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手势作为教学视频中教师社会交互的重要方式,其在提高学习效果、有效引导注意和降低认知负荷上是否具有稳健性,目前大量实证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为此运用元分析方法,分别探讨了教师手势的不同类型、视频知识类型、先验知识水平、视频时长等对学习者学习效果、注意引导和认知负荷的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结果表明:(1)教学视频中加入教师手势能显著提高学习者的保持测验成绩(g=0.511)和对兴趣区的注视时间(g=0.373);然而,教师手势对学习者的迁移测验成绩(g=0.168)和认知负荷(g=-0.075)的影响不显著.(2)在保持测验成绩上,教学视频中教师手势的效果受到手势类型、学习者年龄和视频时长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混合手势、指示性手势、描述性手势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节拍性手势;随着视频时长的增加,教师手势对保持测验成绩的促进效果呈上升趋势;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加,教师手势对保持测验成绩的促进效果呈下降趋势.而视频的知识类型、学习者的先验知识水平在教师手势对保持测验成绩上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在迁移测验成绩、注视时间和认知负荷上,也未发现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视频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学习者年龄和视频时长等因素,主动使用不同类型的教师手势,以提升视频教学的质量.
其他文献
对未来的憧憬与预判是人类的天性.教育技术工作者科学、前瞻地分析未来的可能性与现实桎梏,对教育技术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当前教育技术学界对未来的预测言论,主要由秉持技术是变革未来教育的最重要驱动力的开发者和推广者发布,技术的使用者不但缺少话语权,还承受着预测失败的风险.当前教育技术的未来预测存在缺乏教育教学经验、缺少行动验证、单一技术视角解读未来情景,以及忽视教育教学主体等不足.对技术的轻信或迷信,使得部分未来预测呈现出有悖教育教学规律的倾向,是以物的逻辑压制人类言行.这类缺乏科学根据与方法的未来
协作脚本是为推动学习者在协作活动中的协作进程而设计的脚手架,是学习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协作脚本是学习科学中的认知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智慧结晶,是个体支架到协作支架的发展产物,更是学习科学作为一门设计科学的理论导向的产物.运用Bicomb、Gephi与SPSS软件,对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528篇协作脚本研究核心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脚本作用机制、学习环境与教学策略优化、科学教育、语言教育是国际协作脚本设计的四个主要研究领域,其内容与学习科学中学习发生机制、学习环境设计、学习分析技术等三个
为了帮助学习者建立在CSCL情境中的群体感知意识,研究者往往会设计群体感知工具,为学习者呈现协作过程中的情境化信息,以此触发高质量的协作学习生成.通过对近15年30篇国外采用群体感知工具开展的实证研究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认知型、行为型和社会型)的群体感知工具如何支持学习者的协作学习过程,具体从信息来源、信息可比性、细粒度、表征方法等维度对这些工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并介绍了工具对协作过程、群体绩效和个人绩效三方面的影响.最后基于文献分析的结果,从信息可比性和人机协同两方面提出了未来潜在的研
人机协同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其在教育治理领域的应用图景和发展路径,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路向.人机协同教育治理将治理主体从自然人扩展到智能机器,能够实现人机交互、优势互补、高效合作的现代化教育治理,在变革教育治理主体结构与关系,提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教育的能力,赋能微观教与学问题求解等方面前景广泛.但其发展面临治理主体的传统管理思维固化与应用智能机器能力不足、智能技术落后于教育治理发展需求、治理机制不健全以及人机不协同导致治理效能损耗突出等障碍.为更好实现人机协同教育治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依靠传统标准来批量生产工具人的方法已难以满足人工智能时代的需要,新的智能化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人工智能技术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学习空间、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三方面对智能职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剖析;进而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智能职业教育的呼唤:推动智能职业教育向人才培养复合化、教育模式智能化、学习形式终身化和校企合作一体化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变以及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教育协同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议题和重要途径.但因诸种原因,港澳与内地的教育协同迟迟没有质的突破.综合考虑粤港澳三地在教育体制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异同,STEAM教育可以视作三地教育协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和突破口,有望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融合.如何在粤港澳三地STEAM教育现有协同发展路径基础上进行机制创新,是推进三地STEAM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基于原有协同模式经扩展而建构的USERS框架,既是一种历时性的系
教育强国目标的提出迫切需要教育实践的跟进.终身教育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教育文化、思维方法和发展战略,对于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探讨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围绕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维度分析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何以可能,从理念共享之维、价值共识之维和目标共进之维分析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何以可为.据此研究从理念、文化、方法和战略四个方面探讨终身教育何以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提出相关建议:跟进终身教育实践理念,顺应时代发展脉搏;培育终身教育教育文化,营造终身学习氛围;树立终身教育思维方法,提升教育发展实
终身学习强调持续性的学习过程,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个体在终身学习中常表现出学习行动滞后于实际需求的现象,这一现实层面的终身学习困境制约了其成效的发挥.从行为经济学视角来看,终身学习需求与实际行动不一致的原因在于学习者存在短视认知偏差,这使其更看重学习的短期收益与成本的对比,而对长期效用考虑较少.因此,为破解终身学习困境,可通过降低相对学习成本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提升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素养以纠正和调节短视认知偏差,并采取锁定机制对短视认知偏差进行约束.基于
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智能教育革命方兴未艾,各类智能教育新应用为教育发展增值赋能的同时也隐匿着巨大的伦理风险,不断侵蚀着人类教育几千年来所坚守的道德基础.研究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重哲学视角对智能教育的技术伦理问题进行本质还原,探寻智能教育伦理风险的原点逻辑和治理之道.从本体论出发,智能技术的本质是以符号世界替代真实世界,这会引发盲目的科学崇拜,只有保有对智能技术的理性与慎辨才能指向智能教育的澄明进路;从认识论出发,智能技术颠覆了主客二分的“人-技术”关系,奇点超越后混乱的人机关系将导致不可测的道德危机,
智能作文评价系统是人工智能、互联网、语言认知等多个领域交叉融合的产物,能为作文提供即时评分和内容反馈,其研发和应用为人机协同写作教学奠定了基础.随着中文智能作文评价系统进入教学应用阶段,人机协同作文评价在中文写作教学中是否有效这一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以Z校写作拓展课的28名七年级学生为样本开展的准实验研究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人机协同作文评价和教师作文评价,用以探究人机协同作文评价对初中写作教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接受过评价反馈的作文终稿成绩都较初稿有显著提升,但接受人机协同作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