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超声检查联合凝血标志物检测预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价值

来源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联合凝血标志物检测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3月在本院规律产前检查且分娩的1126例单胎妊娠孕妇临床资料,均于产前行下肢超声检查及凝血标志物检测,将其中产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3例分为观察组,余产妇中随机选取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前下肢超声检查及凝血标志物检测水平。结果:产前观察组超声阳性率(48.8%)高于对照组(12.0%),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调节蛋白(TM)及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无差异(P>0.05)。受术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产前超声、D-D、TM及PAP对预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3、0.712、0.811和0.869,D-D、TM和PAP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59 mg/L、34.12 ng/L和1.95μg/L,灵敏度分别为73.2%、71.9%、74.3%和84.7%,特异性分别为80.8%,82.3%、86.2%和79.3%,超声联合凝血标志物预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AUC为0.909,灵敏度98.6%,特异性95.4%。结论:产前下肢超声检查联合凝血标志物检测对预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一定警示价值。
其他文献
振弦式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结构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大坝安全监测。介绍了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结构,对比了振弦式传感器在两个不同类型水库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振弦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推导其数学模型,给出了一般计算公式。结合玉皇阁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详细介绍了振弦式传感器在渗流、应变和变形监测中的实际应用,并对施工期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各项监测指标符合施工期一般规律,表明水库在施
[目的]建立亲水交互作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茶叶中高氯酸盐的方法。[方法]采用水溶液萃取茶叶中高氯酸盐,经Oasis?PRiME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用Obelisc R色谱柱分离,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 Obelisc R色谱柱能良好地增加保留时间至4.9 min,高氯酸根在1~200 ng/mL线性良好(R~2>0.999 6
2013年以来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批准了91个品种的78个补充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2014—2019年国家药品抽检中通过补充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检出13个品种83批次的掺杂掺假药品,占检验批次4.7%,对打击掺杂掺假药品和行为,保护公众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的工作中,建议相关单位正确理解单独出具补充检验报告书的要求和补充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的溯及既往的属性,并且充分利用探索性研究和跟踪抽检等手段扩大
为实现对液压支架姿态的精准监测,实时掌握液压支架的工作参数,为实际生产中对液压支架控制提供依据,在对液压支架姿态调整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液压支架姿态监测系统的总体框架,并重点对姿态监测模块中的惯性测量模块、倾角测量模块和姿态监测模块等进行设计。通过验证支护高度、顶梁俯仰角和底座俯仰角的监测效果表明,三类参数的平均误差和相对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本文结合实际,对新时期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智慧党建平台的运用要点进行探讨。首先阐述智慧党建平台标准化的建设背景,其次在论述平台标准化含义的基础上,对平台标准化的建设原则、建设目标、建设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
互相关光流混合算法是目前粒子图像测速的主流算法,但是重建速度场精度不高。利用高斯径向基函数插值替换互相关光流混合算法中的双三次插值,减小了重建角度误差。进行朗肯涡流仿真实验,使用高斯径向基函数插值混合算法进行粒子速度场重建,其均方根误差和平均角度误差比传统混合算法分别降低了27.36%和38.32%,并分析了位移和粒径大小对重建误差的影响。搭建了二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实验系统,采用粒径为1
期刊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依从性及患儿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8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予以延续性护理。统计对比两组治疗依从性、患儿家属自护能力评分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
<正>随着“互联网+智能交通道路运输”产业革命的到来,道路运输的网联化、智能化对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因此相关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背景下,交通职业院校应主动对接交通行业产业链的岗位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集中优势专业,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专业群的集群效应,紧贴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汽车运用与维修高水平专业群。因此,在“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