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转变理念找到设计教学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历史教师共同探讨的课题。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更新教学观念
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科学化就是历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再次,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
一个人只有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创造成果。所以,历史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尽量让学生“乐”学。让学生乐学的主要渠道有: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为;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
值得一提的是,川教版《中国历史》精选了大量插图,其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彩色插页(彩版)部分就有21幅彩图,它按照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向学生展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七彩画面,勾画出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时空氛围,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兴趣盎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将学生引入历史知识的殿堂。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强调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合作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在共同目标下,学生个人独立活动和小组成员协作交流的有机结合,人人参与、智慧共享和共同发展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确立合作性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相互鼓励,相互诱发,使他们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进而提高互助协作的能力,促进学生们共同发展,例如:在讲述九年级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的《自然科学的革命》一课时,对于牛顿和达尔文的个人生平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解这部分内容,就要通过学生之间互助合作,来阐发各人的见解。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列举出一些常人很少知道的有关牛顿及达尔文的事迹,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实例谈谈自己对相对论的理解。当然,他们对这些内容的把握,是在课前通过各自的途径来获取的信息,那么,他们这种学习的自主性,就是由课堂上合作学习这一因素所起的作用。倡导合作学习,我们还要多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比如: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春秋争霸”一课时,我们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历史成语典故,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讲述历史典故的比赛。
总之,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更新教学观念
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科学化就是历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再次,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
一个人只有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创造成果。所以,历史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尽量让学生“乐”学。让学生乐学的主要渠道有: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为;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
值得一提的是,川教版《中国历史》精选了大量插图,其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彩色插页(彩版)部分就有21幅彩图,它按照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向学生展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七彩画面,勾画出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时空氛围,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兴趣盎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将学生引入历史知识的殿堂。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强调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合作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在共同目标下,学生个人独立活动和小组成员协作交流的有机结合,人人参与、智慧共享和共同发展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确立合作性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相互鼓励,相互诱发,使他们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进而提高互助协作的能力,促进学生们共同发展,例如:在讲述九年级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的《自然科学的革命》一课时,对于牛顿和达尔文的个人生平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解这部分内容,就要通过学生之间互助合作,来阐发各人的见解。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列举出一些常人很少知道的有关牛顿及达尔文的事迹,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实例谈谈自己对相对论的理解。当然,他们对这些内容的把握,是在课前通过各自的途径来获取的信息,那么,他们这种学习的自主性,就是由课堂上合作学习这一因素所起的作用。倡导合作学习,我们还要多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比如: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春秋争霸”一课时,我们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历史成语典故,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讲述历史典故的比赛。
总之,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