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的恩赐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lei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在荆河滩,认知春天是从柳树开始的。其实,年前柳树上就浸润着一种明丽的黄色。这种颜色,让荆河滩随时保持着生命的活力。
   立春过后,荆河滩上的柳树,一天一个模样。先是柳条变软,在料峭的春风中,摇摆出一条条细线。一晚上的工夫,线上冒出一对对的芽儿。那些簇拥在柳树脚下的野麦子,许是捕捉到春的信号,随着河水的晃动,忽地蹿高了。野麦子之间,总是拥挤着几棵婆婆丁。短短的茎,贴着地面生长。紫堇首当其冲,可爱的小花迎着春日的旭阳,一层层一簇簇,蓬蓬勃勃地开放。那一地深紫,点燃了荆河蓄势待发的激情。
   父亲正带领着几个男劳力,把柳树旁边的洋槐、白杨刨出来,栽到苹果园四周。到了夏天,洋槐长成密不透风的篱笆,白杨拔地而起。这是父亲干林业队队长时,在春天里经常干的事情。
   春风适时地充当起画家的角色。拥在一起的柳芽舒展开来,叶片向外卷着,柔弱无骨的柳枝上,长满了绿色的蝴蝶。婆婆丁哪肯示弱,非要挤进菊花家族,开得满山遍野。明媚的阳光洒在荆河滩上,婆婆丁的黄和紫堇的紫,在春天确实亮了一把。
   庄里的孩子都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挎着小筐,提着箢子,都是奔着柳树来的。哪个女孩不喜欢花儿?她们摘几朵紫堇放进嘴里,黏黏滑滑的。有的把婆婆丁花摘下来,春天就从荆河滩跳跃到了女孩的头上。男孩最喜欢做柳哨儿。找一根粗细均匀的柳枝,一手捏住,一手扭幾下,从口袋里掏出铅笔刀截断离骨的树皮,一端用指甲盖把表皮刮去。鼓起腮帮子,细长悠扬的柳哨和着鸟儿的叫声,荆河滩顿时沸腾起来。
   等孩子们玩够,才把柳芽小心地捋下来,带回家就是大人的事了。大人白天要去坡里干活,都是找个晌午头,把柳芽洗净,上大锅炒。粗糙的大手小心翼翼,一边用手翻炒,一边用手揉搓。待飘出苦涩的香味,柳叶茶才算成功。到了晚上,冲上一杯碧绿的柳叶茶,不仅解乏,睡一觉身上的酸痛都会消失。
   三四天后,柳叶长全身量,连大人都加入到捋柳叶的行列。那种长柳孩的,最受人们青睐。多数人家,把柳叶上锅焯了,浇上煳油,用蒜拌了吃。也有泡上一天,等苦味变淡,包饺子的。但是,柳叶饺子吃大油水,得花钱割肉,谁会舍得?村里只有母亲会做柳叶饼。将焯好的柳叶搅入粗面,拌几匙大油、胡椒面、细姜丝、葱末。等锅烧热,抹一层豆油,将拍成手掌状的柳叶饼放到锅底。用铲子把饼压薄,来回翻动,直到两面出现金黄色,瑟瑟辣辣的味道就出来了,口水也变得不安分起来。
   老家有清明插柳的习俗,孩子们在大人的授意下,爬上爬下,但只折无关紧要的枝条。因为大人说,要留着明年捋柳叶吃。当然那些贪小便宜的,会趁机借着折柳,让孩子多弄些烧火柴。
   母亲拿着柳枝到处走动:“抡抡壁子墙,蝎子不蜇孩他娘;抡抡墙旮旯,蝎子不蜇他嫲嫲……”
   翻开童年的记事簿,柳树硬是在寡淡的初春,以慈爱之心,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2
   在乡村的土地上,每一棵树都是对庄户人的恩赐。在老家,西窗户根下,离开磨盘一米,都会栽种一棵榆树。这个位置,或许有它的讲说。《本草纲目》写:“榆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榆,“余”的谐音,和钱样的形状,当是备受乡亲们钟爱的原因。庄户人尽管在土里刨食吃,美好的愿望却时刻绽放在心头。
   春风太过盛情,清明前后,榆树上就会结满密密匝匝的榆钱儿。太阳刚一露头,灰喜鹊飞到最粗的榆树枝上,喳喳叫一阵,才会飞走。母亲说,喜鹊叫喳喳,好事到我家。不管这一天有没有好事,好心情都写在母亲的脸上。我央求母亲上树摘榆钱,她说太嫩不经吃,捋早了还会伤榆树的元气。生活中的所有压力、艰辛,都磨灭不了母亲对一棵大树的虔诚和热爱。
   大人就这点不好,干什么事都会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孩子们只好跑到荆河滩上,去找那里的榆树讨要。榆树的根须长,坡沿上随时可以摘到榆钱儿,还不用费力,拽过来就吃。
   孩子们生吞上一肚子,还要拽几把塞进口袋。荆河滩再不是婆婆丁和紫堇的天下,猫眼草(老家叫马猴眼)、酢浆草、碎米荠、附地菜、雀舌草、荒野豌豆、宝盖草、野芹菜、猪殃殃、通泉草、黏毛卷耳……野花开始集体流淌。水柳挤成块,麦收后会被手巧的人割回去,编成耍筐、花篮,直教人羡慕。
   爱美是女孩的天性,蹦着跑着采了野花,编成花帽子,男孩会用柳枝、榆树枝做成圆圈状草帽。女孩过家家,男孩玩打仗。磕了伤了,找棵齐齐毛,放嘴里嚼出清水,抹上即可痊愈。就是随手抓把浮土,涂上也会结痂,不留疤痕。
   神奇的大自然,在缺吃少穿的年代,给孩子们的是野花和干净的树叶,还有充沛的阳光。每个孩子在拥抱泥土的时候,就把童趣捕捉到了。
   榆树成了树中的“贵妇人”,在某个时期,是庄户人天井里举足轻重的物种。家长会选一个周末,天气晴朗的日子。一声令下,孩子蹭蹭爬到大榆树上。他们各自在树上打着招呼,显摆自家榆树结的榆钱多,还密实。先找一块最灿烂的树枝,拽到跟前,捋几把塞进口中,惊得麻雀都飞走了。树下等着的多数是女孩儿,仰着头喊:“快扔下来!快扔下来!”树上的男孩沉得住气,把一嘟噜一嘟噜的榆钱,放进腰上拴着的小筐里,然后得意地看几眼树底下的女孩。直到女孩气得红了眼,男孩才猴子捞月,把一串串榆钱儿扔下去。那些家中只有女孩的,爬树的是女孩,在下面接筐的也是女孩,一点不逊于有男孩的人家。
   当时好多人家要靠榆钱儿贴补春深粮食的不足。洗干净后,在箅子上铺上笼布,摊开榆钱儿,撒上地瓜面,蒸着吃。这是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吃法,地瓜面的甜和榆钱儿的甜搅和在一起,春天的甜味便淋漓尽致。可以清蒸,出锅后,浇上油、蒜汁,辣里带着甜。量大的话,可以做榆钱咸饼。一半地瓜面一半粗面,加盐和在一起,上锅蒸、烙都可以。榆钱咸饼的好处是,留的时间长。
   老家的人一直喜爱榆钱儿。吃的花样也日日增多,榆钱水饺、榆钱包子、榆钱汤,少了肉都不行,在这个年代是行得通的。    榆钱儿停留在树上的时间短,不到两个星期,就会由碧绿变得浅白,在风中摇落为榆钱雨。孩子们这时会虔诚地跪下来,面对榆树,手捧榆钱儿高高地举过头顶,任其纷纷扬扬。这对孩子是一场洗礼,对大树算是一种膜拜。
   大人把榆钱儿收拢在一块,找个闲空,搓掉籽粒,炒熟给孩子当零食吃,香脆的声音从孩子嘴里发出来,榆钱儿继续演绎着生命的精彩。父亲会储存下一些,撒到荆河滩上,来年榆树的小苗发出来,小小的子芽,成为荆河滩上最鲜活的生命。
   到了春节,家家会折一块长相丰满的榆树枝子,挂上铜钱和折叠的元宝,插在家堂上。寓意深刻,虔诚祈福。树身上贴着“福”字的大榆树,成为天井里不折不扣的树王。
  3
   在老家,香椿与柳叶、榆钱、槐花都是久负盛名的树上菜,被称为“春天四菜”。
   父亲去外地开会,回来时从不空手,要么带稀有的树种,要么带不常见的粮食种子,都与种子有关。一个一辈子视土地为生命的人,把种子当作与土地交流的工具。
   父亲带回香椿树的那年,村子里没有一家人有这种树。他把香椿树种在了西墙根下。当年,树底下就钻出了几棵小苗。没几年时间,那棵香椿树苗就长成了大香椿树,周围的小香椿树数不胜数。这神奇的香椿树第二年就从墙下去了邻居秀嫲嫲家,竟然分生出了三棵。
   不管遇到谁,父亲就问,要香椿树吗?天井里都想种一些能做檩棒子的树,大家就把香椿树种到菜园的四周。又是几年过去,香椿树便把菜园围成了小树林。
   等日子丰满,大家纷纷把香椿树挪回院中,差不多每家天井里都种有一棵香椿树。刚进三月,布谷鸟“咕咕”的叫声就从远处传来,香椿的枝丫上弥漫出一股淡淡的香。那绛红的小芽双手合十,在饱满的暖阳中,就像朝天参拜。庄里人都喊它“吉祥树”。香椿树是在感谢大地把养分滋养于它的躯体,感谢上天把日月精华充盈到它的枝叶间。想起父亲在移栽每一棵香椿树时,都要说一句话:“感谢大树,感谢给了我们叶子、种子,感谢您的恩赐。”
   细润的小雨随风潜入到香椿树上,嫩嫩的香椿芽,红得透明。可是,再调皮的孩童也不敢随手摘香椿芽。老家有一句话:“头茬清明炒蛋,二茬来客上盘,三茬揉揉过年。”
   在清明头天的下午,大人小心地把香椿芽掰下来,洗净晾干。母亲总会拿出一些,送给亲戚。第二天清明的桌上,就会出现香椿炒鸡蛋。香椿和鸡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吃一筷子满嘴生津。父亲把香椿芽切段,加虾皮凉拌;没有虾皮,他会用豆腐丁。母亲把洗干净的生香椿芽直接卷到饼里,放几棵头刀韭菜,吃相馋人。
   香椿树在春天的施与中,叶子由红慢慢变绿。经常在黄昏时分,看到孩童在采摘香椿,大人喊着,别拽断枝子,明年就长得少了。高处的香椿,孩子动用了竹竿,顶上绑个钩子。
   大人把香椿洗净晾干,铺一层香椿撒一层盐,用手慢慢揉搓,放到鱼鳞坛子里,就是一年的咸菜。也有人用热水过一下,鲜味会减淡。
   吃面条的时候,把咸香椿磨碎,用蒜拌,撒在碗顶,不失为最好的调料。
   夏天的香椿树出现疯长的现象,掐头腌制,到春节拿出来,就是稀罕物。到了秋天,香椿树顶冒出来的嫩芽,尽管细长,也是嫩的,做成韭花酱,又是家乡的一道小吃。
   香椿树浑身是宝,据说用香椿木搅拌黄酒,酒味香醇浑厚;用香椿木擀面杖擀出的面条,筋道好吃……
   老家盖房,上梁之日,都要把一块香椿木塞进梁空里,驱逐邪气,世代平安吉祥。
  4
   村里哪一棵槐花最先开放,总是孩子们第一个知道。洋槐树耐旱,沟沟堰堰上都种着。东沟里的槐树,刚伸出一枝细穗,就被孩子们发现了。
   新发的槐花像干瘪的元宝,春风厚爱它,朝着猛劲儿吹。元宝儿逐日丰满,孩子称呼“老嫲嫲脚儿”。这个发现者呼朋引伴,像是赶赴盛宴,走到槐树下,把鼻子凑上去,吸几口,几个人才把槐树枝子慢慢拉过来,拽着往嘴里塞。然后,轻轻一松,树枝完好无损地弹回去。
   孩子把槐花味带回了庄里,大人说:“等种果子(花生)的时候,槐花就满地是了。”
   布谷鸟的叫声越发悠长。槐花像是和村庄有一年一遇的约定,呼唤着,传递着,从东沟开始,向村庄和南沟蔓延,直到荆河滩……那一树樹的白,定格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多么亲切的故乡风景呀。
   清晨,孩子们被一阵阵甜润的香味唤醒。等放了学,他们就会直奔荆河滩去。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各种鸟的叫声在槐香中穿梭。槐树变成蝴蝶树,蝴蝶扎了堆,成了白蝴蝶集会。一穗重叠着一穗的槐花上,蜜蜂忙碌着,庄户人也在地里忙碌,忙着把花生和“窝地瓜”种到地里。
   最诗情画意的荆河滩出现了:野花摇曳,百鸟争鸣。孩子脚下是松软的沙土,头顶上是蓝天白云,槐花成了不容错过的花事。
   孩子们的嘴上都带着花味,随手拔几棵野花就可以编一个草帽子,先玩够了再说。男孩在河滩上摔跤,女孩找沙里狗玩。沙里狗只有半个指甲盖大,不装到瓶子里,一会儿就会钻到沙子里去。所以,找一个小小的沙里狗是件困难的事。趴在沙地上的女孩摘了身边的酸把棵叶子,竟然酸得嘴里出水。有的拔了“烧酒棵”,掐下花头,对着嘴,真吸出了酒的味道。读书后,才知道“烧酒棵”就是中药生地,有清热生津的作用。
   不一会儿,就有男孩摔得鼻青脸肿,他们都知道槐花不能多吃,就学女孩的样,吸烧酒棵。
   回家的路上,每个孩子都挎着一筐槐花。女孩唱着“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孩子们把最香的春天带回来,槐花人吃,槐叶兔子吃。槐花含苞待放,打上一个鸡蛋,炒着吃,整个村庄游走着槐花的美味。
   采槐花是孩子们的乐事,大人只管把槐花做成饭桌上的特色饭菜。洗干净槐花,用地瓜面上锅蒸,是最原汁原味的吃法,也是每个游子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到了晚上大人收工后,都会做槐花饼:开水烫洗槐花,打一个鸡蛋,加小葱、花椒粉、面粉,搅拌成糊糊状。锅里放少许豆油,热后,倒入槐花糊糊,摊开煎。吱吱的油声,槐花的香从屋里发散到天井里。待槐花饼两面带了黄色,出锅进盘。
   大街上,弥漫着鲜槐花的甜和槐花饼的香。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槐花饼,个个吃得满嘴生香。男主人拿槐花饼做酒肴,喝下一杯散酒,然后恣个洋地睡个踏实觉。那时没有冰柜,母亲趁着槐花鲜嫩,晒干一些,到了冬天包包子吃。在寒冷的冬天,我家照样可以吃到其他季节的菜蔬,都是母亲的功劳。
   南方放蜂的每年都如期而至,在东沟边上打棚子,安置蜂箱。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最小的孩子还在吃奶。母亲去打蜜的时候,总会捎几把自家菜园种的青菜,放蜂的女人就会把瓶子里多装上一些蜜。后来,放蜂的不见了,母亲还时常念叨那一家人。
   春天的太阳亮堂堂的,槐花在阳光中开得明明朗朗。村庄和荆河滩,都淹没在白色的海洋里。孩子们不用费劲去挖别的野菜,只需把一筐筐的槐花采回去,嫩的花朵人吃,老的花朵和叶子,给兔子吃,给小羊吃。
   如今,槐花和榆钱早已成为生活中的稀罕儿物,可每年春天,记忆的门都会被穿着新衣的大树敲开,于是,记忆的大幕上播放的每一棵柳树、榆树、香椿树和槐树,都有无可替代的味道。
其他文献
告状  小萌萌气呼呼地告状:“爸爸,我觉得妈妈根本不会照顾小孩。”爸爸很惊讶地问:“为什么?”小萌萌认真地说:“晚上我一点儿也不困,妈妈非要我上床睡觉。早上我非常困只想睡觉的时候,她又非要喊我起床去上学!”晕车  蜗牛病了,坐在轮椅上,乌龟把它推出来晒太阳。  蜗牛:“我头有点儿晕。”  乌龟:“是不是太阳太毒了?”  蜗牛:“不是,速度太快了,我晕车。”见证奇迹  妖魔鬼怪在开会。“唐僧肉好吃,
摘要:对150个广西莪术株系单株产量及挥发油含量进行考察,选取产量和挥发油含量较高的广西莪术株系,并比较筛选单株挥发油化学成分。结果共筛选出的12个优质广西莪术株系,总共鉴定出35种化学成分,其存在共有挥发油成分,又存在非共有挥发油成分。玉13/C106、玉14/C29、玉18/B97的株质量和挥发油主要化学物质含量均较高,为优质的广西莪术品系。  关键词:广西莪术;种质评价;优良株系;挥化油成分
摘要:研究碳调节剂与次生盐渍化土壤在混合培养过程中水溶性盐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碳调节剂与盐渍化土壤混合物中水溶性盐含量在培养第7天后基本趋于稳定;过量添加碳调节剂会导致土壤水溶性盐含量过低,影响作物根系生长;T4处理效果最好,植株根系生长最佳;加入碳调节剂过少无法改变土壤盐分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土壤碳调节剂添加量为33.75 g/kg时(T3处理),即可达到显著降低次生盐渍化土壤水溶性盐含量的效果。
摘要:比较4种不同类型果袋内的温湿度变化以及微域环境对红地球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果袋内温度变化呈相同趋势,白色无纺布袋内温度最高,外黄内黑复合袋内温度最低。不同果袋内湿度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源丰白色木浆袋内湿度明显高于其他果袋。与报纸袋相比,其他3种果袋均降低了葡萄单穗质量,源丰白色木浆袋与报纸袋之间差异显著。不同果袋均提高了果实着色指数,其中用白色无纺布袋果实着色指数最高。套用
摘要:为研究航天搭载对油葵的诱变效应,利用“神舟八号”飞船搭载油葵种子,返回地面后进行种植,并观测种子出苗状况和SP1、SP2、SP3代植株生长特性及结实种子百粒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航天搭载对油葵种子的发芽状况没有明显影响;通过航天搭载可增加油葵变异幅度,扩大选择范围;诱变效应在航天搭载当代即有所体现,SP2代变异表现较为明显且出现新的变异,至SP3代多数变异性状能够保持;经过航天搭载可获得株高
摘要:以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投放光合細菌、安装生物浮床单养和罗非鱼、鲫鱼、鳙鱼混养等3种不同模式对尼罗罗非鱼精准养殖水体水质和生长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70 d养殖周期内,除混养组合和对照组间的平均增质量率无显著差异(P>0.05)外,光合细菌和生物浮床使罗非鱼的生长和成活率有显著提高(P<0.05);3种养殖模式对试验周期内罗非鱼精养水体中磷酸盐和中亚硝酸盐浓度均具有不同程度降低作用
摘 要:伴随信息时代的步伐,深度学习的话题应运而生.同时,从单一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逐步走向关注教师的深度学习以及深度教学.深度教学需要从知识建构、方法迁移、思想整合三个维度来把握核心目标的高度、注重教学内容的广度、提升数学思维的阶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教学;知识;方法;思想;二次函数  伴随信息时代的步伐,深度学习的话题应运而生.同时,从单一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
摘要:为了开发高效微生物解鉀肥,利用解钾菌选择培养基,从陕西省周至县猕猴桃园农田土壤中分离出具有解钾能力的菌株共计12株,通过纯化培养,筛选出1株高效解钾菌JK3。利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该菌株的分类信息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胶质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mucilaginosus),并通过试验确定该菌株的最适培养条件:初始接种量1.5%,摇床转速200 r/mi
摘要:研究化感物质对番茄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加入生物炭缓解化感物质对番茄幼苗的毒害作用,并从生物量、光合作用指标、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化感物质对番茄幼苗的生物量、光合作用及叶绿素含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幼苗体内SOD、POD、CAT的活性降低,番茄幼苗体内的MDA含量显著增加;加入不同来源的生物炭,番茄幼苗的生物量、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
摘要:使用豫东地区代表站点近5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冬小麦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合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气候适宜度函数和农业生态区域法(AEZ),计算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和气候生产潜力,分析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产量和气候适宜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生产建议。结果表明,随着耕植传统改进、经济投入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实际产量与气候生产潜力仅相差20%左右,有些年份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