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小实验的设计与引导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el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本文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乒乓球、水为源头,在与幼儿几次的实验中我们通过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变更、实验环节的预设与变动、实验提问的设置与更改等方面的调整,从而确定适合于幼儿探究的问题,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和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幼儿;实验;设计;引导
  原实验:
  参考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准备一个去掉瓶底的矿泉水瓶、一个乒乓球、一个杯子以及一个装有水的水盆。第一步把乒乓球从瓶子底部放入到瓶内,第二步用杯子盛好水倒入瓶中,乒乓球会被水压在下面,第三步把矿泉水瓶的瓶口贴着水盆,再往水盆中加入水,乒乓球就会浮到瓶中的水面上。
  如果按部就班地组织幼儿进行这个小实验,幼儿只是被动地参与操作,实验过程会显得生硬无趣,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将这个实验设计为适合幼儿可操作、可探究的活动,从而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
  第一次小实验:
  我们给实验预设了两个目标:
  1. 能嘗试与同伴合作探索乒乓球浮起来的方法。
  2. 积极参与探索,体验活动的乐趣。实验的准备有:切除瓶底的矿泉水瓶、乒乓球、水箱、杯子、大记录表一张、打过洞的瓶盖、海绵、橡皮泥、纱布等。实验环节主要有三个:
  1. 感受水能使球上浮。
  2. 探索球在水中的变化。
  3. 探索哪些材料可以使球浮起来。
  评析:参考书中呈现了水、乒乓球和去掉瓶底的饮料瓶等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实验材料。其中实验过程也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孩子通过两次操作就能直接观察到实验结果。为提高孩子在实验中的探索性,我们选择了打过洞的瓶盖、海绵、橡皮泥、纱布和皮筋,同时还设计了记录表,让孩子通过操作后从四种材料中去发现哪些材料才能使被压在水中的乒乓球浮上来。为加强孩子对“浮”这一现象的认识,我们把水倒入瓶中后引导孩子们学做瓶底的乒乓球,再慢慢“倒入水”,让孩子们感受了球从低到高这一“浮”的动作。
  第二次小实验:
  这次的实验中我们预设的目标没有变动,在实验材料的提供上用保鲜膜取代了海绵块。实验环节增加为四个:
  1. 感受水能使球上浮。
  2. 探索球在无盖的瓶中加入水后会有什么变化。
  3. 不借助材料,探索让球浮起来的方法。
  4. 探索哪些材料可以使球浮起来。最后对两次的操作总结:就像我们用手挡住瓶口或直接把瓶口放到水中的做法一样,只要把瓶口密封住,水下的球就能浮上来。
  评析:
  我们改动了实验材料以及实验环节,幼儿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探索,发现了乒乓球浮起来的方法,看似已经是一个比较完整、符合幼儿操作特点的科学活动了。当我们对照参考书进行比较和分析时我们发现了在设计这个实验中的一个误区,我们舍近求远,绕了一个弯来组织幼儿做一个无须很多材料辅助就能完成的实验。两次的实验中我们都是引导幼儿用一个乒乓球借助材料探索浮起来的方法。如果调整思路,换个角度来重组这个实验,幼儿探究的价值一定会有所提升。
  第三次小实验:
  这次我们转变思路从实验所蕴含的原理出发,引导幼儿探索两个乒乓球在水中的状态,探究的问题为“如何运用材料让两个球都能浮起来”。我们将目标定为:
  1. 能在合作操作中发现乒乓球在水中的位置变化,探索使两个乒乓球都浮起来的方法。
  2. 积极尝试,体验实验的乐趣,萌发探索求知的欲望。实验准备中我们添加了一份用PPT动画路径制作的原理图示,幼儿操作结束后我们可以借助图示的直观演示帮助幼儿归纳两个球在瓶中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以及两个都浮在水面上的科学小原理。辅助材料选择了具有明显特征的保鲜膜和纱布。实验过程分为四个:
  1. 猜测并探索一个球在瓶中的状态。
  2. 猜测并探索两个球在瓶中的状态。
  3. 借助材料探索让球浮上来。
  4. 看图示,初步了解原理。我们借助动画演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水改成水宝宝,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对实验的操作,理解水与乒乓球在一起会有如此有趣的现象发生。
  综观三次实验,从起初我们准备的材料:打过洞的瓶盖、海绵、橡皮泥、纱布——打过洞的瓶盖、保鲜膜、橡皮泥、纱布——保鲜膜、纱布,可以看出实验材料逐步减少,我们发现实验材料的选择不在于量的多少,关键是材料要适合幼儿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在第三次的实验中,我们仅选择了保鲜膜和纱布这两种材料,材料虽然看似简单,但我们是从探索材料能更好地感知现象以便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后筛选出来的,以便于幼儿在与材料互动中发现问题。
  在实验环节的设计上,我们前两次实验的第一个环节都是引导幼儿“感受水能使球上浮”到第三次实验的第一个环节“猜测并探索一个球在瓶中的状态”,可以从“感受”到“猜测”的转变中看出幼儿的活动从被动到主动,主体地位得以提升。接着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猜猜球在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在一个探究环节后,教师的提问“两个球在瓶中会怎样呢”又引发新的探究点,探究环节到了另一高度。
  本文从身边的实验出发,力求实验中以探究的方式引导幼儿探索球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增进幼儿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将继续积累更好的经验,帮助幼儿从生活中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作者简介:姜晓娟,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西湾幼儿园富华分园。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有效地进行体育课程设计,提升高中生体育素养是高中体育教师密切关注的教学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改变高中生被动消极的局面,对体育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体育活动,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本篇文章通过对高中体育有效教学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当前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合理化的体育有效教学建议,希望对高中生体育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帮助。  关键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民勤县第三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在民勤县第三中学进行体育小班化教学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也是未来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民勤农村学生逐年在减少,在农村中学进行体育小班化教学适合课堂开展,对今后农村体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情况  一、 前言  随着近几年惠
摘 要:对于人的认知来说,“结构”有着独特的价值。在小学阶段,任何一门学科都既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又要能够让学生清楚知识的形成脉络。也就是说,运用结构化的教学方式来梳理教材,运用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在立足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结构化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行了探析,以其优化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思维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现象
摘要:基于新课改的提出,要求小学教育应充分将德育教育体现在较为突出的地位中。培养学生充分养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并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新课改的主要培养目标,然而基于新课改的出现给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充分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本文主要针对德育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展开了分析,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德育无形、润泽心灵中养成正确的德
摘 要:移动学习是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必然。它极大地改进了人们获取知识与再造知识的途径。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学习终端获取教育资源和开展课堂教学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Aischool云课堂;初中地理;疆域  一、 Aischool云课堂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的优势与挑战  以一线地理教师的角度分析,初中地理课堂应用信息化教学终端有以下的优势:  1. 延展课堂  现代初中学生获取知识的
摘要:近几年来,“微课”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广大教师也纷纷利用微课,这一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新工具,让物理课堂摆脱枯燥抽象,变得鲜活生动。本文主要以《杠杆平衡条件》一节为例,探讨微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微课;杠杆平衡条件  物理作为自然基础学科,它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机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物理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改变了人们的
摘 要: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媒介,也是中小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我们以长春市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的形式,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对比,并将教师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来进行现状的分析,最后根据结果提出有关师资方面的可行性建议和措施来改善当前中小学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师资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还原法避免学生对文章进行误读,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能还原生命课堂;采用视界融合的方法能还原对话课堂;采用体验探究的方法能还原实践课堂。这种多元还原的方式能让学生避免低效的文本解读,进而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还原;文本解读;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不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结构,也不是静止的意义形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大量的问题,教师
摘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升朗读能力;文化建设;教师示范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口语交流的听说更是人际联系最为古老、最为快捷的传递形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相关的成语比比皆是:妙语连珠、舌绽莲花、出口成章、吟诗作对……。“熟读唐诗三百
摘 要: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几个方面的理念和要求。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照搬教材很难达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针对该问题我校提出进行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性学习教学研究。我在教研活动中承担了《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设计。下面就把我实验教学的案例展示给大家。  关键词:色素;提取;分离  接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