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驱动法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自主学习与团结协作并重,程序设计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要环节的课程,应用任务驱动法可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拟定任务时应使任务具有直观、递进、嵌套、实用和全面的性质。
【关键词】任务驱动 程序设计 直观性 递进性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190-02
“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自主探索、团结协作,完成既定任务。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特别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注重的是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未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把任务驱动法应用于程序设计教学中,这符合程序设计语言的层次感和实用性,提出了一个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程序设计教学时,“任务”具有下列性质:
一、直观性
在学习程序设计的初始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程序设计语言,还不知道每一部分的名称、作用,甚至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更没有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的经历,不知道什么是代码,不知道如何动手操作,学生完全处于“门外汉”状态,连最起码的基础知识都没有,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在设置任务时不必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应设置一些简单、容易理解、操作步骤少、代码少、直观性强,同时又能体现程序设计语言基本操作、基本知识和特性的小任务,甚至第一个任务完全可以不用介绍每一部分叫什么,具有什么功能,应该如何操作,而是直接用多媒体演示,只需让学生知道到哪一步应该点击什么内容,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的操作步骤完整的操作下来,有正确的结果就可以了,此时学生可能依然对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不了解,对如何编写代码,有哪些注意事项不了解,但这并不重要,教师只要做到直观,并且手把手去教会每一个学生,只要学生按照固定操作步骤熟练操作,能出现预期的结果即可,教师不需要把程序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都讲解透彻。
例如:在VisualBASIC6.0的第一节课堂上,我设置了著名的“Hello World!”实例任务,在窗体上只设置了一个标签和一个按钮,单击按钮在标签内就会显示“Hello World!”,虽然这是VisualBASIC的第一节课,但我并没有先在课堂上讲解VB的基础知识,而是按照任务驱动的要求,设置任务,把界面、属性表和代码全部给出,直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演示操作步骤,要求学生把第一步需要操作的内容完整记录下来,在教师演示操作2~3遍后,让学生分组讨论VB6.0的操作过程,每组由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并到前台来操作,最后分组讨论出利用VB6.0编写程序的步骤:绘制界面—设置属性—编写代码—调试修改—编译保存。尽管学生不明白界面,不知识为什么要设置这些属性,也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代码,但是学生利用我教的操作方法就能做出想要的结果,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个感性认识,快速入门。
二、递进性
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任务设置都要注意递进性,也就是设置的任务难度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大,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前奏和铺垫,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伸和拓展,任务难度缓慢增大,并且不能太快,后一个任务要在前一任务的基础上增加少许内容即可,这种设置方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易接受,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趣味性增加,学习效率提高,动手能力得到逐步锻炼,知识水平稳步提升。
例如:在VB6.0教学中,前一个任务,我是这样设置的,窗体上有一个标签和三个按钮,三个按钮分别是“显示”、“清除”和“结束”,单击“显示”在标签框内显示“学习VB非常有趣!”,单击“清除”则清除标签框内显示的内容,单击“结束”则结束程序,在这个任务的基础上,我增加了一点儿难度,后一个任务我是这样设置的:还是一个标签和三个按钮,三个按钮分别是“显示”、“清除”和“结束”,增加的内容在于:程序刚开始运行时“显示”按钮可用,而“清除”按钮不可用,单击“显示”后,在标签框内显示“学习VB非常有趣!”的内容后,“清除”按钮可用,而“显示”按钮不可用,单击“清除”按钮,则清除标签框内的内容,同时“显示”可用,而“清除”不可用,单击“结束”依然是结束程序,后一任务在前一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按钮的Enabled属性的设置,仅增加一个Enabled属性知识,对学生来说要容易理解的多,而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很多。
三、嵌套性
嵌套性是指在一个大任务中嵌套着许多小任务。利用任务驱动法在设置任务时不能一味的设置只针对一个知识点的小任务,也不能只设置针对许多知识点的大任务,而要在设置的大任务内再设置许多小任务。一个大任务包含了若干个知识点,在把所有包含的知识点全部讲解后,再讲解任务,然后学生再讨论、总结,则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的少,任务完成的周期长,学生将会失去对任务的兴趣,失去尝试实践的动力,少了一份学习的内因,学习的效果不好,效率就较低,也就失去了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在设置任务时,除了要设置大任务之外,在每一个所需要的知识处,还要设置一个小任务,小任务只针对有限的一个或两、三个知识点,缩小任务的范围,降低任务难度,学生做起来就会有信心,就愿意去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同时教师在讲解小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将小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与大任务联系、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大程序的理解。
例如:在VB6.0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任务“指法练习系统”,此任务需要7个知识,其中有一个“几个函数”的知识,函数包括取整函数INT、随机函数RND、ASCII码函数ASC、字符函数CHR、转换字符串函数STR等,在此知识处设置了三个小任务,用来分别针对INT、RND和其它几个函数,小任务学生做起来一般都较简单,学生的兴致很高,经课堂统计,约有90%的同学能达到对这些知识的正确理解。在讲授完这几个函数后,我结合大任务,提出如何产生A~Z之间的随机字母,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般都能得到正确的表达式,这时我再提醒同学们注意大任务的程序,好多同学恍然大悟,经过这样的联系之后,同学们能真正的理解程序。
四、实用性
有用的东西才有人愿意去学习、去研究、去创新,离开了实用性原则,即使再完美的事物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任务驱动法以任务带知识、以任务带疑问、以任务带兴趣、以任务带动力,设置任务时任务应当从实际生活中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或者在设置时由学生与教学共同研究制定出任务,由教师把任务分解、筛选、加工、处理,把包含有一定新知识、难度适中、易于被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任务条理化、系统化,再由学生动手去做。具有实用性的任务,是有活力的,是有吸引力的,是贴近生活的,这样的任务目的性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意识能力,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我在讲解VB6.0程序设计时,分别设置了模拟排列3、双色球等彩票的摇奖程序、简易计算器、指法练习软件、打字测试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填字游戏等任务,这些任务都来自具体的实际应用,学生做完任务后可以直接应用或稍经修改就可以把程序用到生活中,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过程中,热情高涨,兴趣很浓,很乐意去做任务,在做任务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知识,与同学相互讨论、共同研究、取长补短,既达到了增长知识的目的,又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友谊。实际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在做完任务后,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五、全面性
任务驱动法是通过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在程序设计中,设置的任务所要包含的知识点既有基础知识部分,也有实际操作部分,可能简单,也可能困难,所用到的知识点前后不一,造成了知识体系的不系统、不完整,因而在设置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全面性,大任务包含绝大部分知识,辅助以小任务来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但是,并不是说任务要包含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所有的知识点,我们也知道并不是每一部分知识都适合用任务驱动来教学,大任务要达到知识点的70%,小任务要达到知识点的20%,另外10%的知识则通过教师讲解、课余作业、思考题、自学或者查阅其它资源等方式来学习。
例如:我在讲解VB程序设计时,共设置了大任务10个左右,小任务10个左右,约20个,大任务包括了绝大部分的知识点,像窗体的使用、控件的使用、程序基本结构、菜单设计、文件操作、排序、API函数等,配合设置了10个左右的小任务,用来对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做补充,像函数、编程步骤、变量等,两者加起来能达到包含90%的知识点,另外的约10%的知识点则通过思考题的形式,给学生留做课下作业,让学生自己按要求,包含相应的知识,自己设置任务,绘制界面,编写代码,调试并生成EXE文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独立思考与团结合作,锻炼创新思维和耐心品质,磨炼了意志,对学生的个人品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拟定任务时注意任务的这些性质,设置出的任务对学生有了吸引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就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就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淑秋.递进任务驱动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3)
2 潘国荣.计算机程序设计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职业圈,2007(16)
3 王祥仲.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5(3)
4 于 鹏.Visual Basic 6.0案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07
5 谭文娜.浅谈计算机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四步曲[J].科技信息,2009(33)
【关键词】任务驱动 程序设计 直观性 递进性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190-02
“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自主探索、团结协作,完成既定任务。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特别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注重的是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未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把任务驱动法应用于程序设计教学中,这符合程序设计语言的层次感和实用性,提出了一个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程序设计教学时,“任务”具有下列性质:
一、直观性
在学习程序设计的初始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程序设计语言,还不知道每一部分的名称、作用,甚至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更没有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的经历,不知道什么是代码,不知道如何动手操作,学生完全处于“门外汉”状态,连最起码的基础知识都没有,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在设置任务时不必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应设置一些简单、容易理解、操作步骤少、代码少、直观性强,同时又能体现程序设计语言基本操作、基本知识和特性的小任务,甚至第一个任务完全可以不用介绍每一部分叫什么,具有什么功能,应该如何操作,而是直接用多媒体演示,只需让学生知道到哪一步应该点击什么内容,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的操作步骤完整的操作下来,有正确的结果就可以了,此时学生可能依然对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不了解,对如何编写代码,有哪些注意事项不了解,但这并不重要,教师只要做到直观,并且手把手去教会每一个学生,只要学生按照固定操作步骤熟练操作,能出现预期的结果即可,教师不需要把程序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都讲解透彻。
例如:在VisualBASIC6.0的第一节课堂上,我设置了著名的“Hello World!”实例任务,在窗体上只设置了一个标签和一个按钮,单击按钮在标签内就会显示“Hello World!”,虽然这是VisualBASIC的第一节课,但我并没有先在课堂上讲解VB的基础知识,而是按照任务驱动的要求,设置任务,把界面、属性表和代码全部给出,直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演示操作步骤,要求学生把第一步需要操作的内容完整记录下来,在教师演示操作2~3遍后,让学生分组讨论VB6.0的操作过程,每组由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并到前台来操作,最后分组讨论出利用VB6.0编写程序的步骤:绘制界面—设置属性—编写代码—调试修改—编译保存。尽管学生不明白界面,不知识为什么要设置这些属性,也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代码,但是学生利用我教的操作方法就能做出想要的结果,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个感性认识,快速入门。
二、递进性
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任务设置都要注意递进性,也就是设置的任务难度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大,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前奏和铺垫,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伸和拓展,任务难度缓慢增大,并且不能太快,后一个任务要在前一任务的基础上增加少许内容即可,这种设置方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易接受,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趣味性增加,学习效率提高,动手能力得到逐步锻炼,知识水平稳步提升。
例如:在VB6.0教学中,前一个任务,我是这样设置的,窗体上有一个标签和三个按钮,三个按钮分别是“显示”、“清除”和“结束”,单击“显示”在标签框内显示“学习VB非常有趣!”,单击“清除”则清除标签框内显示的内容,单击“结束”则结束程序,在这个任务的基础上,我增加了一点儿难度,后一个任务我是这样设置的:还是一个标签和三个按钮,三个按钮分别是“显示”、“清除”和“结束”,增加的内容在于:程序刚开始运行时“显示”按钮可用,而“清除”按钮不可用,单击“显示”后,在标签框内显示“学习VB非常有趣!”的内容后,“清除”按钮可用,而“显示”按钮不可用,单击“清除”按钮,则清除标签框内的内容,同时“显示”可用,而“清除”不可用,单击“结束”依然是结束程序,后一任务在前一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按钮的Enabled属性的设置,仅增加一个Enabled属性知识,对学生来说要容易理解的多,而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很多。
三、嵌套性
嵌套性是指在一个大任务中嵌套着许多小任务。利用任务驱动法在设置任务时不能一味的设置只针对一个知识点的小任务,也不能只设置针对许多知识点的大任务,而要在设置的大任务内再设置许多小任务。一个大任务包含了若干个知识点,在把所有包含的知识点全部讲解后,再讲解任务,然后学生再讨论、总结,则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的少,任务完成的周期长,学生将会失去对任务的兴趣,失去尝试实践的动力,少了一份学习的内因,学习的效果不好,效率就较低,也就失去了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在设置任务时,除了要设置大任务之外,在每一个所需要的知识处,还要设置一个小任务,小任务只针对有限的一个或两、三个知识点,缩小任务的范围,降低任务难度,学生做起来就会有信心,就愿意去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同时教师在讲解小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将小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与大任务联系、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大程序的理解。
例如:在VB6.0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任务“指法练习系统”,此任务需要7个知识,其中有一个“几个函数”的知识,函数包括取整函数INT、随机函数RND、ASCII码函数ASC、字符函数CHR、转换字符串函数STR等,在此知识处设置了三个小任务,用来分别针对INT、RND和其它几个函数,小任务学生做起来一般都较简单,学生的兴致很高,经课堂统计,约有90%的同学能达到对这些知识的正确理解。在讲授完这几个函数后,我结合大任务,提出如何产生A~Z之间的随机字母,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般都能得到正确的表达式,这时我再提醒同学们注意大任务的程序,好多同学恍然大悟,经过这样的联系之后,同学们能真正的理解程序。
四、实用性
有用的东西才有人愿意去学习、去研究、去创新,离开了实用性原则,即使再完美的事物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任务驱动法以任务带知识、以任务带疑问、以任务带兴趣、以任务带动力,设置任务时任务应当从实际生活中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或者在设置时由学生与教学共同研究制定出任务,由教师把任务分解、筛选、加工、处理,把包含有一定新知识、难度适中、易于被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任务条理化、系统化,再由学生动手去做。具有实用性的任务,是有活力的,是有吸引力的,是贴近生活的,这样的任务目的性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意识能力,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我在讲解VB6.0程序设计时,分别设置了模拟排列3、双色球等彩票的摇奖程序、简易计算器、指法练习软件、打字测试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填字游戏等任务,这些任务都来自具体的实际应用,学生做完任务后可以直接应用或稍经修改就可以把程序用到生活中,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过程中,热情高涨,兴趣很浓,很乐意去做任务,在做任务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知识,与同学相互讨论、共同研究、取长补短,既达到了增长知识的目的,又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友谊。实际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在做完任务后,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五、全面性
任务驱动法是通过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在程序设计中,设置的任务所要包含的知识点既有基础知识部分,也有实际操作部分,可能简单,也可能困难,所用到的知识点前后不一,造成了知识体系的不系统、不完整,因而在设置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全面性,大任务包含绝大部分知识,辅助以小任务来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但是,并不是说任务要包含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所有的知识点,我们也知道并不是每一部分知识都适合用任务驱动来教学,大任务要达到知识点的70%,小任务要达到知识点的20%,另外10%的知识则通过教师讲解、课余作业、思考题、自学或者查阅其它资源等方式来学习。
例如:我在讲解VB程序设计时,共设置了大任务10个左右,小任务10个左右,约20个,大任务包括了绝大部分的知识点,像窗体的使用、控件的使用、程序基本结构、菜单设计、文件操作、排序、API函数等,配合设置了10个左右的小任务,用来对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做补充,像函数、编程步骤、变量等,两者加起来能达到包含90%的知识点,另外的约10%的知识点则通过思考题的形式,给学生留做课下作业,让学生自己按要求,包含相应的知识,自己设置任务,绘制界面,编写代码,调试并生成EXE文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独立思考与团结合作,锻炼创新思维和耐心品质,磨炼了意志,对学生的个人品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拟定任务时注意任务的这些性质,设置出的任务对学生有了吸引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就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就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淑秋.递进任务驱动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3)
2 潘国荣.计算机程序设计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职业圈,2007(16)
3 王祥仲.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5(3)
4 于 鹏.Visual Basic 6.0案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07
5 谭文娜.浅谈计算机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四步曲[J].科技信息,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