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知识的三种开发路径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in_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作文教学知识究竟是什么?从哪里开发出有效的作文教学知识?这个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核心话题在2010年度依然备受关注。吴立刚、吴忠豪、周一贯、潘新和、胡根林、郑桂华、叶黎明等一大批研究者都对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在2010年出版专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立场鲜明地唱响自己的作文主张,勇敢地“打倒”作文教学中的“旧势力”(诸如作文前的指导、观察作文、阅读涵盖写作等),掀起了作文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其中不乏新的作文教学知识;另一现象是2010年有三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博士从不同视角潜心研究写作教学,对作文知识的开发有着较为深刻的思考:朱建军的博士论文《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深度探索了“读写结合”观的理论基础及其实际形态,界定了“新读写结合”内涵,提出了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构建了“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框架;荣维东的博士论文《写作课程范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构建“以文章知识为显性指标、以过程知识为策略路径、以交际语境写作知识为母机”的“三维写作内容框架”和“功能性文类写作”;刘光成的博士论文《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梳理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发展历程、历史阶段特征、发展变革原因,折射出不同时代作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这里拟选三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加以评析,以展示开发有效作文教学知识的可能路径。
  一、基于“需求评估”自下而上开发的写作教学内容
  【评议论著】《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管建刚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原文提要】在这本书中,管建刚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反思,系统的提出自己作文教学的九大主张:“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写作”重于“阅读”。
  强调作文是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是放飞思绪、抒写性灵、展示才情的平台,要激发学生找到自由表达的广阔天地等,这类观点在作文教学领域已经不新鲜了。然而当管建刚再度言说这些同样的观点,还是让人为之精神一振。因为与很多用文字写出来的作文教学理论研究不同,管建刚的革命口号和教学主张是典型的“用事实说话”的,是有着实实在在的作文教学知识为支撑的。该书关于作文教学知识的开发是基于“需求评估”自下而上开发的典型例子。
  (一)动态生成的作文教学内容
  管建刚选择有效作文教学知识的路径是一种自下而上“需求评估”开掘模式,即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需要什么就开掘什么教学内容。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其“讲评重于指导”的革命口号中,他从来不进行作文写作之前的指导,而是强调“先写后教”“以写定教”,以便充分发现学生真实需要的写作知识。
  下面是他讲评学生作文的部分内容:
  大家的作文里有不少“关联”病,请你帮忙改一改:
  虽然妈妈很注重保养,但我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关心我的人了。
  她不但可爱,而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开心果,天天都让我笑得合不拢嘴。
  ……
  下面是这就是全国闻名的“然后”病。请你们帮忙:
  只见她把国旗挂在自动晾衣架上,然后大声地说:“升国旗,唱国歌,行注目礼。”
  他把我新买的汽水喝得一滴不剩,可恨啊!然后,我跑到他书包背后,把他最好吃的一包零食给吃了,他竟然不知道,不过也对,他的零食也太多了。
  ……
  这里有几个病,一个病是“心想”病。大家看看:
  我一看他的发型,就像电视上的发型设计师剪的,我心想,要是我有这样的发型,那就太好了。
  忽然,奶奶出来了,说:“我出去买菜了。”我想,哈哈,奶奶出去了。我可一定大胆地尝了。
  这个病,会变异。你认得出吗?
  我很生气,心想,他们怎么这样,出去也不带我。
  大人们听见了,纷纷赶来,把哥哥大骂了一顿。我也不哭了,心想:嘻嘻,谁让你踢我,活该。
  师:干嘛要写“心想、我想”呢?你写动作,会不会写“我动作”?我看那是“我想病”。
  ……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管建刚的评讲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把学生写作中的缺点精心提炼为清晰的“教学点”,然后围绕教学点进行辨析、训练。这种写作知识开发路径看似平易却艰辛,需要教师自身具有扎实的写作功底才能进行。但这种作文知识的开发路径却是一线教师独享的优势,也是开发学生实际所需写作知识的最直接途径。
  (二)活动化的作文教学知识
  长期以来,当研究者醉心于“建构什么样的写作知识与能力体系”之时,很容易忽略这么一个现实: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活动设计”,写作知识和能力就无法与学生的内在需要联系起来,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机会,最终将沦为无所依附的静态知识,无法充分实现“有效教学”价值。所以很多著名的教学法本质上都有活动层面的支撑,尤其是写作之类的言语技能训练,更需要借助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展开。比如诺扎洛夫的暗示教学之所以产生神奇的效力,其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活动的言语教学,而不是静听的言语教学;再如全语言教学的成功,本质上也是借助大量的活动展开的言语教学。在国内,魏书生的作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活动特色。管建刚的作文活动设计便颇有魏书生管理思想的影子:以“班级作文周报”为基本操作规程进行全新构架,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如“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等,把自己的作文教学知识“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
  正是鉴于此,叶黎明在《论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的变革》(《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2期)中也指出“科学呈现写作知识的关键在于写作练习的设计”,这里的“写作练习”本质就是写作活动的设计。
  二、基于学科理论演绎开发的作文教学知识
  【评议论著】《写作课程范式研究》,荣维东,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原文提要】该论文把中外写作课程概括为三种范式转型:“文章写作”范式、“过程写作”范式、“交际语境写作”范式。所谓“文章写作”范式,又称“文本中心写作”“结果导向的写作”,指的是以关注写作产品为教学重心,以文章学知识如“中心、材料、结构、语言”等作为课程知识要素,以文章的结果评判为主要目的,不太关注写作过程和交际语境的写作。所谓“过程写作”范式,指的是以文章“怎么写”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关注重心,以研究写作者的认知思维和信息加工规律以及写作者的行为特征为主要内容的写作课程范式。所谓交际语境写作”范式认为写作是读者、作者、体式、目的等写作交际语境要素互动的行为,写作语境、目的、对象等决定着文章的内容、体式和语言。论文基于三种写作范式构建了一个新的写作内容框架,并用大量案例进行了可行性证明。并提出基于功能语言“功能性文类写作”的构想。
  作文教学知识同整个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一样,并无一个对应的学科支撑,因此开发作文教学知识势必要依托相关的学科知识。这篇论文在基于学科理论演绎开发作文教学内容方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历史整合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知识
  作文教学研究从来不缺少自圆其说的理论,缺少的是富有学理内涵、具有解释力的理论。这里的学理内涵首先要充分吸纳历史积淀,走“治学先治史”的路子,对历史上已有的作文教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这是必须的,然而又是困难的,尤其是面对“写作”这一古今中外都有丰厚文献记载的研究对象。荣维东在论文中借用“范式”范畴,把历史上的写作实践概括为“文章写作”范式、“过程写作”范式和“交际语境写作”范式等三个重要概念,并基于此澄清三种范式的作文知识状况。这对于当前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也为其构建新的作文教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基于三种范式教学内容的整合,该研究构建了“以文章知识为显性指标、以过程知识为策略路径、以交际语境写作知识为母机”的“三维写作内容框架”。
  (二)相关学科理论演绎的作文教学知识
  富有学理内涵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所凭借的学科理论。对写作教学知识的开发而言,仅仅依靠历史上现成的作文教学知识无法催生出真正有价值的新知识。该研究基于上述“三维写作内容框架”,还充分吸纳了文章学、语篇学、功能语言学、交际语言学等学科知识,构建了具有鲜明学科背景特色的作文教学知识体系:
  语篇写作内容:基本概念、写作原理知识、语用知识、文体知识、范例知识。
  过程写作方面的内容:过程知识、思维知识。
  关于交际语境方面的内容:读者知识、目的知识、体式知识、发布意识。
  其他方面的知识,包括动力知识、工具知识、内容知识、反省知识。
  这一作文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与单纯依靠经验、缺乏学理支撑的作文知识体系相比(如:“立意、内容、结构、语言”体系或“书写、范文、段落、思维、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体系),涵盖面更为周全;其指导实践的效果更加突出,比如该研究者依据上述知识框架设计的作文教学案例“圣女果”和“穿睡衣上街”(参见该博士论文151-153页),教学创意新颖、教学效果良好。
  三、基于课程标准“自上而下”开发的作文教学知识
  【评议论著】张克中《基于标准的高中作文有效教学初探》,原载《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第5期。
  【原文提要】依照语文课程标准重新整理自己的写作教学,努力使高中作文写作训练内容贴近标准规范,具体从三个角度出发细化课程标准内容:一是把阅读目标分解成三个层级递进的指标体系;二是围绕“以问题探讨改变学生认知习惯”,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部分标准要求具体化为若干原则性的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根据议论文文体的基本要求,基于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期待,把议论文写作的表达规范进行细化。
  从理论上来讲,基于课程标准、依托教材、找出作文教学知识,是一个最符合逻辑的开发作文教学知识的路径,但是在目前语文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缺失的前提下,“基于标准”的作文教学是很困难的事情。然而这并不排除我们可以从课标中演绎出可能存在的写作教学知识,这篇论文是基于课程标准“自上而下”开发作文教学知识的典型例子。
  下表是该文基于课程标准细化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目标,从中不难推演相应的作文教学知识。
  在这个表中,虽然研究者细化切分的教学目标自身逻辑性不是很好,而且“基于标准”的理念落实得不很彻底,但是它的启发意义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行为是可以依凭课程标准展开的,这种展开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课标的理解,还是积极开发作文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上述三个论著代表了三种作文教学知识开发的路径:从学生主体的角度看,可以走基于“需求评估”自下而上开发的路径;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可以走基于学科理论演绎开发的路径;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看,可以走基于标准“自上而下”开发的路径。三种开发路径应该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以开发出切实有效的作文教学知识。
  [作者通联:西南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立足文本运用想象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创意说明:    音乐是人类最崇高的艺术
出夜  安顿好一棵早春的树之后  我打开夜晚,出门。尽量迟钝  不去做第一只飞出巢穴的鸟  更北的地方,日光总无法久留  这是鹧鸪的后堂,是所有猫头鹰的  遮羞布。  北方的大河,频繁地穿过街市  作解。基于偏北处经年无雪,碱地含霜  建设路少有车马,晨起觅食时  几块糙麻布,也生起了久违的荆棘  一碗白粥,摇摇晃晃地倒在草丛中  三更时,冬凉。  答案  深夜的霜要到黎明才成气候  近些年,这些
一天,母亲告诉阿朵  耳朵彻底听不清了  眼睛也越来越模糊  已看不清门前那株老楝树  不过,腿脚还行  阿朵告诉我,母亲语言平静  面对一个即将寂静、黑暗的世界  轻描淡写,又像是自言自语  阿朵鼻子一酸  佯裝眼里进了沙子  阿朵揉了揉眼睛。从此  回乡下的次数多了  远远望见家门口的苦楝树  眼睛就会湿润,会有泪流出  如今,落下了  迎风流泪的毛病  旧鞋  一双旧雨鞋  偎依墙角。暗处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纵览2009年这一年语文教育界在文学教育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有一种现象非常引人注意,那就是:文艺学、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被集中地、大规模地引入。《语文建设》连续发表了著名文艺理论家、北师大教授童庆炳先生的七篇文章,涉及到文学
一、初中学生语文课堂过动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一)语文学习中多动学生的学习表现   1、上课时小动作多。过动的学生在上课时主要表现为动作过多,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总是不停地活动,如随便翻看不是课堂学习的东西,不断地摆动钢笔和其他物品,做一些不是课堂学习需要的小动作,一会看看这个一会看看那个,经常不断地玩弄一些小物品等。   2、不认真听课。过动的学生因为过多活动而影响学习,突出表现就是不能集中注
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一生将会平淡无奇。一个团队如果不创新,将会在竞争中被淘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一样,如果离开了创新,将会停滞不前,也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兴趣打开创新大门  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杨胜利老师认为:“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有浓
议论文写作能力是高中生多种语文能力中的重要一项,它不仅是学生勇闯高考竞技场的武器,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写好议论文是高中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但现实问题是不少高中生不会写,写不好议论文。原因虽然很多,但其中重要一点便是学生只会简单地罗列、拼凑事例,而不知如何围绕事例去分析说理,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建立起观点和材料之间以及材料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当堆砌了大量事实论据之后,便“由
近年,我校采用了“271”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其中,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改革,正异军突起。其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备受学生的欢迎。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社会生活化”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它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
2016年夏天,我在德国的海德堡游览,在内卡尔河边漫步,跨过古老的石桥,走向“哲学家小道”。异国的气息,时空的交错刺激着我的感官和思绪,我不禁想到我居住的皖北小城,我经常散步的沱河、汴河。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没有故土观念的人,而彼时,站在内卡尔河边,我对那个叫宿州,经常被戏称为“虚线”的小城以及流经小城的河流产生了类似故乡的情感,似乎故乡只有在与异国、异地的对照中才能得以印证。  居住在这个皖北小
听了六年级的一节口语交际课,主题为《我是幸福的孩子》,席间几个学生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A:“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那次获得演讲比赛一等奖时。站在舞台上,我自豪,我为爱我的人争了光!那一瞬间,我懂得了勇者无惧,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脑袋!”(毫无疑问,这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肯定深得老师喜爱!)   学生B:“我家五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疼爱着我,呵护着我,我仿佛就是他们手心里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