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来源 :中国高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01230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上线下结合的虚拟教研室是高校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新范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教研学术水平,破解高校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与教研创新案例基础上,探讨深化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工程设计思路,尝试模型化表达的形式与方法论,提出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双师教学”模式,倡导将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难题转化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在跨校师生团队协同创新中不断提升网络平台与资源库智能化水平,培养技术、教育与各专业知识技能深度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并提出了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健康和谐的教学文化生态建设构想.
其他文献
管办评分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深化综合改革的核心部署.从背景与动因看,管办评分离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新常态,是管办分离改革政策的深化,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观照下,解析高等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的学理含义、权力性质,基于此从改革逻辑出发构建管办评分离的三角权力模型.最后从治理主体、权力基础、治理目标、治理方式等方面阐释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公共治理框架及其要义,进而论述了管办评分离的公共治理实践变革基本条件和路径.
学术职业社会化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学术职业认同是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结果之一,能够体现学术职业社会化的效果.基于社会化视角,从背景特征、组织支持、导师指导、自我认知四个方面分析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卡方检验显示不同性别、工作领域、类型博士后差异显著,多项logistics回归发现职业晋升机会影响显著,组织支持影响较小,导师指导无显著影响,自我认知所代表的个人社会化阶段是影响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从博士后的不同类型、国家差异等方面分析学术职业认同的差异性,发现影响学术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有
工程的概念不同于科学与技术,但又密切相关.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初期受到欧洲影响,一度发展很快,但后来出现波动,目前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的相对规模较小.我国工学学科专业设置几经调整、不断发展,中美两国工学学科专业设置存在差异.与美国相比,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增速较快、规模较大、占比也较高,但学位层次较低.工程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也具有职业教育的类别特征,不同国家、不同类型高校的工程教育有所不同,应增强自信,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提高质量,把我国建设成为工程教育强国.
学科理论与知识体系是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确立的基础,是大学发展的核心.现有的来自西方的财经理论,已不足以解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就,学科理论建设落后于实践发展,存在不能为新时代财经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理论支撑的状况.这种现实倒逼我们去思考财经类学科的理论建设及其现实路径.加强财经类学科建设的理论命题是,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理论范式,创立中国经济实践的新范畴、新理论,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果,拓展学科对象领域、推进交叉融合,实现方法论创新和工具革命.协调推进顶层设计和微观主体实践,
世界主要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是对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研究生教育在一定时期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动态定量分析和客观评价,从充分度、贡献度、保障度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构建世界主要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有助于在世界视角下比较研究主要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有助于衡量中国研究生教育在世界上发展状况,助力中国参与全球研究生教育治理,丰富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监测评价理论与方法.
国际制度重叠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结构性特征,包括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核心的正式制度、以私营基金会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以经合组织为主体的新型国际制度以及美国试图推动的美式国际高等教育制度.全球高等教育的多边合作需求、议题内容的复杂性与教科文组织的治理限度决定了国际高等教育制度必然重叠.这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众多挑战.为此,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并加快治理机制创新,应对制度重叠所带来的风险危机.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成员,应与国际社会一道
广播电视历经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由高清到超高清的新一轮重大技术革新与发展.随着超高清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广播电视的发展环境、服务对象、业务推广范围和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文首先阐述超高清技术的优势及其关键技术的提升,然后梳理推进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最后探讨发展超高清电视的现实意义.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院校培养工作的意见是进行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环境优化的重要抓手.基于两所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调查数据,从大学教育力理论视角出发,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院校培养的意见和需求.结果发现:第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院校培养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专业实习与实践机会不足;专硕与学硕未能做到分类培养;对专业学位重视程度不够;选课、学费以及奖学金制度有待完善.第二,在学科差异上,人文学科对实习实践的诉求更为强烈;理科对分类培养与规章制度的诉求更为强烈;工科对于一
基于1013份研究型大学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调查数据,结合现有关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及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研究,分析了个人特征、组织环境对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路径,并探索人与环境匹配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个人特征中的性别、身份特征、国际留学经历以及工作投入,组织环境中的宏观环境(包括高校层级和类型、学缘关系)、中观环境(包括组织支持、学术评价制度)显著影响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人与环境匹配在其中具有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讨论了身份认同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增益,非科研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交叉和跨界的知识优势、能力优势和思维优势是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针对我国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存在专业间学科壁垒难以打破、专业复合程度不深、双学位存在考研与就业政策障碍和学制、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理工类高校要发挥法学与特色学科深度交叉优势、推广“双学位双证”培养模式、推动法学双学位与二学位招生与培养并轨、鼓励在国家急需的领域设置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博士点、借鉴“四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