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精神守望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yua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主人公霍尔顿寻找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真实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社会的真实状态:人们沉迷于物质享受,情感上的冷漠与虚伪,精神上的迷惘、彷徨和空虚。该作问世后曾唤醒了无数彷徨苦闷中的青少年,也给现实中的我们一定启示。
  关键词:精神 心灵 物欲 善良 成长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131-02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出版就引起巨大反响,成为20世纪美国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作品主要塑造了一位有着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个性的16岁少年霍尔顿的形象,揭示了二战获胜后繁荣美国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生活的荒芜。作者这种对物质与精神的思考与描写,对美国乃至世界许多地区的社会青年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该书已是我国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之一,内容虽描写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景象,但仔细读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现实关照,带给我们一定启示。
  一、精神的迷失
  长久以来,关于人性的善与恶、丑陋与美好、虚伪与真实等一直是文学作品探讨的话题。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产生的毁灭性灾难给世人身体和精神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人一直所推崇的理性、信仰和道德观念一扫而空,精神的困惑、迷失和彷徨成为战后西方的一种普遍现象。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就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二战胜利了,但战争灾难和人性邪恶在西方人(美国人)内心难以挥之而去。此时的人们对人性之恶充满着恐惧,对未来充满着迷惘。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在战争刺激下正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巨大提高,社会各界都认为美国处于最好的发展阶段。可是,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精神文明之间产生了严重偏离,人类原本纯洁的心灵被物质财富所玷污。相较于对理想的追求,个人信仰和善良的坚守,及时行乐,享乐主义,满足于物质生活开始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大众对人情极度漠视,骄奢淫逸、纵情狂欢。对物欲横流下人们的精神迷茫的描写,作者是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叛逆和逃离来表现的。
  成人本代表着理性,然而成人的世界充满着虚伪、丑陋和险恶,人与人之间走向陌生和麻木,这已影响到了学校及广大的青年人。主人公霍尔顿出生于美国中产阶级,自小享受着充实的物质生活。他本性善良而纯真,也向往着美好而幸福的生活。然而,他一直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他渴望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真情。家庭里,父母只是孩子的提款机,他们只负责提供丰裕的物质生活,却极少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主人公霍尔顿希望能与亲人一起进行交流,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破解他的迷茫,但这种亲人之间的交流无法得到满足。成人世界的颓废在学校和青年人身上到处显现着。学校里,学校教育的就是财富是成功的象征,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物质的需求。与同龄人的谈话和交往永远离不开物质,同龄人之间已经没有真正的友谊。霍尔顿每时每刻都感到孤独,内心的空虚让他走向叛逆。以他为代表的许多青年人完全失去了自我和纯真,这也是主人公叛逆性格產生的主要原因。现实中的他在学校无所事事,滋事打闹,不学无术,多次被学校开除。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和郁闷,霍尔顿挣扎着希冀与成人交流。然而,在成人世界里,无论是最亲爱的老师、往日的同学、心地善良的修女,乃至父母兄长,都无法给予他慰藉。终于,在一次被学校开除后,他决定逃跑。
  二、精神的洗礼
  然而,出逃中的他真实地体验到了比学校更为残酷肮脏的成人世界。文明在这里早已异化,留给他的只是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在流浪的短短几天中,他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见证了社会里的种种罪恶。
  现实中的人们失去了追求与生活的方向,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一丝温情,人与人之间也是冷漠与麻木无情的。正如霍尔顿第一人称叙述的开端:“我穿过马路以后,觉得自己好像失踪了似的。那是个混账的下午,冷得可怕,没有太阳什么的,在每次穿越马路之后,你总会有一种像是失踪了的感觉。”过度的城市化和商业化使人变得冷漠和庸俗,这也让他内心充满着失望、疲惫与压抑。就如在旅馆中,霍尔顿看到了一个患异装癖的男人和一对男女的忘情,白天看似正人君子的模样,在这原形毕露,这使他联想到了校长、父亲等人的作为,因此感到烦闷压抑。虚伪与无聊的生活之外,他更是遭遇了欺骗与敲诈。他同情妓女可妓女反而带人来敲诈他,这让他彻底对成人世界感到失望。他不停地转换地点,不停地打电话,以寻求内心的交流与郁闷的释放,可最后只是让他更为失望与孤独。因为,他内心的那种孤独与无助则是常人难以理解的,他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这其实不仅仅是主人公,作者也是借此写出了社会上一部分人对自我生存的种种忧虑与挣扎。三天的流浪让他看到了丑陋的世界,拖着疲惫的身体和一颗破碎的心回到了家。妹妹的真情给予了他精神的抚慰。他向妹妹讲述自己的理想就是前往西部,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享受简朴而浪漫的乡村生活,做一位麦田里的守望者。他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内心世界只有在远离城市和尘嚣的自然和儿童世界才能找到,即精神上的真、善、美。这里代表的是未被社会侵蚀的纯真世界,他要做的就是不让这个世界被摧毁。守望麦田里那些欢快的儿童,也守望自我精神的善良和幸福。
  其实,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更看重精神方面的追求。他没有对世界产生绝望,他对内心的善良有着执著的追求。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和反叛后,主人公内心的同情感和责任感也被彻底唤起,他没有逃离现实,而是勇敢地正视,坚守着自己的善良,回归家庭,重新开始生活。这也是他一直所坚持和所希望的。他认为学校应该是培育美好道德的地方,校长应该充满爱心,一视同仁。再如,他对妓女桑妮的经历充满着同情,对她什么都没做,而是给了她一笔钱让她走。面对固执的妹妹,他只能放弃自己的计划。他要保护自己的妹妹,让妹妹快乐才是他的责任。
  三、启示:精神的守望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却又不限于生活,它能引起人们无尽的思考。一个曾经充满叛逆和迷茫的少年转变为一个有目标和责任的成熟青年,人性的善良与真实最后战胜了令人厌恶的尘世。这也是作者最终要向世人所传达的精神思想:坚守人性的善良,正视现实生活。
  可以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可以让广大读者产生共鸣的人物。他的成长历程是许多孩子将要经历的过程,也是许多成年人经历过的烦恼。作品中的主人公或许仅此一人,而在当下现实中像他这样的青年似乎又非常常见。主人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内心挣扎与斗争又何尝不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呢?与《挪威的森林》一样,《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呈现出的就是青年在社会环境中的真实困境,折射出了现代人内心的焦虑和理想价值的失落。作品中的主人公最终获得了自我救赎,其办法就是坚守善良,守望精神。不可否认,成长的过程是充满痛苦的,然而我们无法躲避。这也是本书留给我们的问题。既然成长难免要有阵痛,那就要勇敢地面对和接受。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青年人不仅要能抵挡住外在的诱惑,控制无节制的欲望,更要摆正心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不安,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一个精神的守望者,坚守善良,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否则,精神或肉体只能被现实中的丑恶逐渐侵蚀,丧失自我,走向迷茫与疯癫。
  参考文献:
  [1]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李侦.“反英雄”经典形象与现实社会的碰撞——《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反叛方式及缘由[J].江西社会科学,2011(5).
  [3]王喆.寻找失落的文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思想评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1).
  [4]黎雪梅.疏离及其抗议——《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解读[J].贵州社会科学,2013(9).
  [5]张欲晓.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社会主题评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版),2003(1).
  责任编辑:于蕾
其他文献
摘要:药品生产实训课程是以常用固体制剂为例,如片剂、颗粒剂等,针对中药学、药学类等专业的学生对中药固体制剂整体生产流程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中药材的提取、浓缩、灭菌、干燥、粉碎、制粒、混合、压片、包衣等生产岗位,使学生能在实训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与工作岗位形成良好的对接,弥补教学脱离实际生产的弊端,提高学生对药品生产的认识和理解。以片剂的生产实训为例,对片剂生产实训的教学流程进行研究与实践。  关键
摘要:丝巾是服饰类商品之一,古代丝巾主要用于颈部保暖,而现代丝巾则更倾向于装饰使用。丝巾属于小众服饰类商品,如何打造其品牌价值,成为目前丝巾为主的品牌最关心的问题。我国传统丝巾制造工艺极为优秀,带有中国特色,中国丝巾企业也在不断寻求突破。论文试从丝巾艺术设计中的原则性入手,全面展开丝巾艺术设计与品牌优化整合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丝巾艺术设计 品牌优化整合 奢侈品行业  中图分类号:J525.2
摘要:2018年,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机制、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通知,提出“五型政府建设,强化各级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口号。为了响应省政府的号召,高安市亲清办积极推进了“最多跑一次”改革,从政务服务机制、并联审批范围、权力清单、监督问责、“互联网 政务服务”等方面具体入手,进一步规范政府和企业的交往合作,探索政府与企业合理交往的新路径,从而构建了亲而又清的肩并肩政商关系。  关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主要试图了解现阶段高职生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职业价值观的基本现状,高职生在不同维度上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职业价值观是否存在差异,分析高职生群体中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职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针对高职生群体的职业教育提供参考和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高职生 成就动机 自我效能感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是促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实现乡村经济振兴方面高度关注,但是专门针对跨国务工返乡创业人员的研究较少,对于吸引跨国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这一问题关注较少。基于吉林省舒兰市的实地调查,针对他们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开办创业培训活动;合作社应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专业人才;完善交通网络,提高接待能力;提升
摘要:高师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试以活动课“合作探究东北抗联英烈事迹”为例,通过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引导学生感受抗联英烈的精神,正确认识抗战历史,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学科素养建设带动人文素养提升。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 人文素养 东北抗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017-02  人文素养是指人的人文知识及由
摘要:马扎诺的教育目标新分类学是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出了一个二维分类模型,并综合了心理学研究的各方面成果,在设计教育目标、考评中体现出很高的实践价值。2018年高考江苏政治卷秉持了以往的特色与风格,运用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学对2018年高考江苏政治卷的选择题加以考评,能够对今后政治试卷的出题起到积极的改进作用。  关键词:马扎诺 教育目标分类学 2018高考江苏政治卷  中图分类号
摘要:“套路贷”向高校校园蔓延的趋势已经引起关注和重视。文章通过对宿迁高校的深入调研,总结出当前校园“套路贷”的主要“套路”,给出具体甄别方法,最后从学生视角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促进校园“套路贷”的专项研究与防治。  关键词:校园“套路贷” 高校学生 甄别与防范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077-02  近年来,非法校园贷以互联网金
摘要: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人才强校的重要力量,有效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基本要求,也可以有力地促进大统战格局的巩固和发展。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从重视和关怀党外知识分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培养和举荐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四个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人才强校 统一战线 党外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
摘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要求,从“思维要新”提出的背景意义及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三同式”“以案说法”思政教学法,从教学方法的改善、学习方法的改进、考核方法的改良三个层面贯彻落实“思维要新”的具体举措,为改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思维要新” 思政教学 “三同”式 “以案说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